- +1
《大考》完成了它的大考,為主旋律創作提供新思路
2020年初肆虐華夏大地的疫情,是對全社會的一場大考,是對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的一次大考。這兩三年來,體現這一場大考的影視作品很多,主題宏大、風格嚴肅。這些影視記錄當然很有必要、亦有其價值,但也不必諱言,觀眾對相似風格的敘事或多或少有些審美疲勞,而宣教色彩壓過藝術性的呈現方式,也可能讓觀眾產生抵觸心理。
在這一背景下,熱播中的《大考》讓人眼前一亮。同樣是宏大的主題表達,但它的切入點既輕巧又生活化:皖徽省金和縣的兩所高中里,一批出生于非典時期的00后孩子即將迎來人生中的一場大考——高考。
《大考》學生群像
學生們的人生大考,與時代大考形成重疊與呼應,劇集以孩子們的人生大考來濃縮、折射這一場疫情大考。疫情大考退回為背景,站在臺前的是幾組高考家庭組成的群像,以及熱氣騰騰的煙火人間——而這正也是無數觀眾的家常生活,觀眾可以心無旁騖、有津有味地投入劇情。
率先登場的是學霸周博文(胡先煦 飾),金和縣第四中學的高三學生。他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媽媽趙珊(顏丙燕 飾)開了一家小飯館,媽媽溫柔賢惠,任勞任怨地忙里忙外。父親周美仁(王驍 飾)個性倒也老實,奈何他好吃懶做,是典型的“躺平派”,平日里喜歡窩家里打游戲,出門的話大抵也是去打麻將。
周博文(胡先煦 飾)
一家之主如此,觀眾的預期里這個家庭大概就是苦大仇深、充滿埋怨與爭吵。但《大考》對這個家庭的書寫“反套路”,因為周美仁的“反套路”。誠然,他有種種不足,可若說優點的話,就是沒什么刺鼻的“爹味”,反而被兒子管得死死的,他內心深處很是害怕這個學霸兒子。
愛打游戲的周美仁(王驍 飾)
比如周博文號稱把周美仁的游戲賬號賣了,這可是周美仁的命根子,他自然要發火了,揚言要打兒子。周博文也不怕,直接站起來懟上去說你打啊,周美仁立馬就慫了,“這一家人有什么話不能好好說呢,非要搞成這個樣子……講理不行啊?”
周美仁秒慫
事后周美仁只能求著妻子,讓她幫自己說說情。兒子壓根不領情,周美仁也使出撒手锏:你不給我賬號,我就找你媽媽麻煩。周博文不是吃素的,立馬威脅要刪掉周美仁的游戲賬號,周美仁又被拿捏得死死的,馬上答應兒子的要求:去店里幫趙珊半個月……
周美仁斗不過周博文
飾演周美仁的王驍,把角色的奶兇和慫刻畫得非常生動,讓這個原本討人厭的角色顯出了那么一點可愛的底色來。他們溫馨有趣的日常活動,也極大提升劇情的可看性。
周博文的朋友吳家俊(榮梓杉 飾),處境就大不同了。媽媽董碧華(梁靜 飾)個性強悍,在這個家說一不二,就連吳家俊的爹稱呼她都是“華哥”。強勢的媽媽一旦還“望子成龍”,孩子的生活就更不好過了。吳家俊就是如此,被董碧華管得死死的。
吳家俊(榮梓杉 飾)和董碧華(梁靜 飾)母子關系緊張
吳家俊喜歡畫畫,想考藝校,不行;吳家俊大年三十想休息一天不學習,不行;吳家俊學習時希望能夠有隱私,不行,董碧華干脆把吳家俊房門的鎖給撬了;吳家俊想獨自安靜地上網課,不行,董碧華一直就在吳家俊身后盯著……母子倆本質上就是“控制-被控制”的關系,給人一種逼真又切膚的窒息感。
事實上,這樣的母子關系影視劇中有過不少,不過此前不少都流于刻板印象,寫得比較套路。《大考》勝在諸多細微真切的細節上,讓劇情更具說服力。
比如吳家俊向董碧華提出要去藝考,遭到董碧華的激烈反對,她要求吳家俊必須考上重點大學,他只有這一條路可走。當吳家俊表示他非考不可,怒不可遏的董碧華給吳家俊收拾行李,要將他趕出門去。
到這里,母子的情緒反應都是預料之內的。當吳家俊選擇妥協后,董碧華就給吳家俊送來了切好的水果,摸摸他的頭,讓他把水果吃了,仿佛剛才聲嘶力竭的爭吵不曾發生過——這就是體現匠心的細節處理。正是暴風雨后的迅速冷靜,才愈發凸顯董碧華“為你好”的深愛與失控,以及吳家俊無力擺脫掌控的壓抑與窒息,也預示了倆人之間的平靜只是暫時的。
委曲求全式的平靜更顯壓抑
周博文、吳家俊各自的備考故事刻畫得更為詳盡一些。除此之外,留守高考生田雯雯(李庚希 飾)、與爺爺相依為命的貧困學生高銘宇(徐一航 飾)、爹媽沒空管的富二代潘小宣(鄭偉 飾),也都有各自的煩惱。雖然群像戲人物支線眾多,但這幾個主要的高中生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得益于編劇給他們留下各自的高光戲份,濃縮又精準體現他們各自的處境。
學生支線以外,《大考》的另一條主線圍繞兩所學校的校長展開。史愛華(陳寶國 飾)是金和縣第四中學的校長,王本中是金和縣第一中學的校長,兩個人的教育理念大不相同,前者是讓學生在相對寬松的氛圍中學習,后者崇尚題海戰術;而頗為微妙的是,史愛華與王本中還是翁婿。多重身份豐富了他們對手戲的看點;固然教育理念不同,殊途同歸的是他們對學生的愛與負責,拳拳之心盡在不言中。
兩個校長奉行不同的教育理念
郭濤飾演的金和縣教育局局長秦建國,是兩位校長之間的調和劑;作為當地教育部門的負責人,他亦有職責幫忙兩位校長協調處理因為疫情沖擊而造成的教學上的各種困擾。編劇沒有喊什么大口號,依然是通過頗具趣味的橋段體現人物性格(比如秦建國給電信公司負責人的兩次“送禮”),彰顯人物一心為公的情懷。
所以,暫且不論疫情這一場大考,《大考》的高考大考本身就是一出頗為精彩的青春群像戲,聚焦一批高三學生的親情、友情和師生情。固然高考給人帶來壓力和緊迫感,但劇情的底色是活潑、溫馨、有趣,相當引人入勝,并給予觀眾一種積極、治愈、向上的情感觸動。
在此基礎上,《大考》巧妙地將高考與疫情下的時代大考形成呼應與互文。雖是宏大的主題表達,但它的切入口非常日常化;輕巧的敘事風格,與疫情的沉重形成中和;不流于口號宣講,而在種種細枝末節中體現時代脊梁的人性光輝……到最后,學生完成人生大考,時代完成一次艱巨大考,《大考》亦很好完成了它的大考,為主旋律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