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代龍華塔、古猗園等入選上海建筑保護示范案例
留下幾代人童年回憶的少年宮大理石大廈經過修繕后重現當年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的奢華;宋代重建的“龍華塔” 經過保養維護恢復“秋江塔影”的歷史意境;500年古猗園在修繕保護后重現其古典園林之美……上海在近三年內又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建筑遺產保護示范案例。
今天(9月26日)下午,在新近完成修繕的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大理石大廈,第三屆“上海市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項目”推介名單揭曉,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大理石大廈、龍華塔、麥邊大樓(亞細亞大樓)、古猗園、李白烈士故居、圣心醫院、虹橋老宅、文聯老大樓、上海天蟾逸夫舞臺、公益坊等10項修繕保護工程和3項科技創新科研項目入選。
2022“上海市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項目”
此次推介評選活動由上海市文物局指導,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主辦,活動旨在樹立行業典范,推動文物保護工程質量提升;促進不可移動文物周邊的建設工程與歷史環境相協調;探索文物建筑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鼓勵科技成果和科學研究積極作用于文物保護,從而充分發揮文物保護成果惠及社會的積極作用。
龍華塔
據悉,今年3月份推介活動正式啟動,6月30日截止,共收到25份申報材料,其中保護修繕類項目16項,活化利用類4項,預防性保護類2項,科技創新類3項;保護級別包括國保、市保、區保、區文保點和優秀歷史建筑等。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評選出來的示范項目,主題是科技賦能文物保護,活化利用全民共享。評審專家表示,此次申報項目能夠一定程度折射出目前全市文物保護工程的現狀,體現上海文物保護工程從業單位的技術水平,展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主要模式,反映上海文物保護行業各技術領域對“科學研究貫徹文物保護全過程”的重視程度。
法國建筑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伍江表示,文化遺產承載了人們昨天的記憶,承載了今天的生活,也是未來的精神寄托所在。他欣喜地表示,上海在文物建筑、建筑遺產保護方面出現越來越多的范例,也展現出一支非常強大的保護隊伍,使得歷史建筑按應該的、理想的方法保護好、修繕好。通過歷史建筑的保護,讓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深入人心,也讓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有更多的認同感。
中福會少年宮
此次推介會在剛剛修繕完成的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大理石大廈舉行,該建筑的修繕工程也入選了此次保護利用示范項目。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大理石大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1924年,1953年由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先生親手創辦成立,是全國第一家少年宮。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舊影
該建筑建成之初是作為嘉道理住宅使用,后來才改作少年宮。嘉道理住宅是具有法國古典主義風格的一幢建筑,建筑建成以后非常精美,內部的墻面和地面幾乎都用了意大利的大理石裝飾,所以又叫“大理石大廈”。
追求奢侈與豪華風的嘉道理住宅,也在工藝層面為文物建筑修繕帶來更大挑戰。本次修繕將傳統修繕工藝與科技有機結合,對建筑屋面、外立面、室內進行了全面修繕。運用了三維激光掃描儀、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對建筑的數據進行全面采集;使用內窺鏡探查保護構件以及內部構造和損壞情況,為修繕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同時,在重點保護部位運用了傳統揩色工藝、貼金工藝、斬假石等工藝,使這幢百年建筑的歷史風貌得到維護,更加健康、完整、真實的交給青少年使用,踐行宋慶齡先生的囑咐:“把最寶貴的東西都給予兒童”。
龍華塔始建于公元247年,宋代重建,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身八面七層,是上海地區最完好的樓閣式塔之一。此次保養維護工程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最小干預實施“精細化”護理,拆除上世紀90年代安裝的泛光照明燈具和管線,消除文物安全隱患。對塔剎貼金剝落部分予以修復,清除屋面雜物、植物等,減少高空墜物風險。對木構件、檐角風鐸實施養護,恢復“秋江塔影”的歷史意境。
原嘉道理住宅(大理石大廈)剛落成不久時的歷史照片
麥邊大樓(亞細亞大樓)作為“外灘1號”,其建筑形式、材料類型、病害特征在外灘地區乃至近現代代表性建筑中均具有典型性。本次預防性保護項目針對建筑在日常使用中面臨的潛在風險,利用數字孿生建模、物聯網監測、人工智能病害識別、外墻及室內日常維護保養等技術手段,實現了文物建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主動保護,對外灘地區為代表的近現代建筑的日常主動保護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古猗園
古猗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本次修繕恰逢建園500周年,遵循“安全為先、科學分級、最小干預”的設計原則,對位于明清歷史核心保護范圍內的10幢文物建筑本體,針對每幢建筑不同現狀問題,單獨編制設計方案,確保文物安全。同時,邀請南翔當地老工匠,傳承和再現非遺泥塑、廣漆、彩繪等傳統工藝。此次修繕尊重歷史原真性,古猗園重現其古典園林之美。
古猗園.j
李白烈士故居傳承了李白烈士“電波不逝,信念永存”的意志。本次修繕工程,采用傳統工藝對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包括屋面的全面修繕,外墻卵石墻面的局部修繕、補缺,原汁原味的再現聯排新里的樣貌。修繕后作為李白烈士故居展廳使用,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使紅色記憶更生動。
李白烈士故居
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原為陸伯鴻先生創辦的圣心醫院,本次修繕是對 2 號、3 號樓外立面和室內空間修繕,外立面水刷石修繕效果較好,并重點協調處理了其他部位與重點保護房間及部位的關系;恢復建筑的歷史風貌,展現其豐富的歷史元素,保護其獨有的歷史價值;并對建筑的整體功能,設備設施進行現代化提升,滿足了其作為現代化康復醫院的使用需求,以及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一部分的展示需求。
圣心醫院
始建于1923年的“虹橋老宅” (迎賓三路298號)歷經百年,不僅是虹橋機場區域現存最老的建筑,而且其中西合璧的風格有其獨特的價值。修繕工作始于挖掘人文歷史,以科學考證研究填補史料空白,尊重其原真性,完整性,盡可能采用原材料原工藝進行修復,并結合使用新功能加以完善,總體恢復。是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的精品。
虹橋老宅
文聯老大樓經歷史調研和考證,原為花園住宅,始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此次保護修繕工程對外立面、屋面和室內重點保護空間都進行了精心修繕,并結合室內特色巧妙隱蔽增設機電設備,同時進行了環境整治和附樓改造,使大樓充分展現歷史風貌和延年益壽的同時,實現活化更新、合理利用。本項目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產生了積極的借鑒意義。
1995年,“文聯老樓”的歷史照片
上海市文聯
上海天蟾逸夫舞臺是上海著名的近代觀演建筑,此次修繕充分尊重建筑歷史風貌,在參考各個時期的門頭外觀歷史風貌后,結合現狀對外立面進行精細化分級干預的保護性修復;全面提升劇場整體功能品質,全方位滿足現代化舞臺演出需求;在演出核心功能基礎上增加公共服務設施,拓展公眾文化屬性,挖掘并提升了“天蟾”這一戲曲文化“百年老字號”的獨特價值。
天蟾逸夫舞臺
公益坊保護性修繕工程保留了66幢老建筑群與8條弄堂肌理,實施整體原址保護,文物點均按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實施修繕,完整保留城市歷史記憶。并依托虹口及四川北路周邊的歷史文脈,以上海弄堂為舞臺,將當代藝術“融入”石庫門弄堂街區,打造沉浸式文化藝術體驗場,讓公眾得以參與其中,為正在更新的上海弄堂注入活力。
公益坊
此次推介評選活動相較往屆新增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入選的三個項目分別為《基于數字化的建筑遺產外立面精細修繕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近現代文物建筑安全精細化評定與抗震性能化提升關鍵技術及應用》、《近代歷史建筑全過程保護設計研究》,為科技成果和科學研究積極作用于文物保護作出有益探索。
據悉,此次參與評選的均是近三年內竣工驗收的項目。由鄭時齡、常青、伍江、曹嘉明等10位專家任專家評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