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戊戌年話|5.12震后北川首對重組夫妻:希望日子越過越好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又到新春共語年話時。
在邁入新時代的中國,回望過去的丁酉雞年,展望戊戌狗年,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有何心語心愿?
時值新春佳節,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聚焦近年新聞事件或日常場景中的家庭和個人,聽聽他們的“年話”。
【人物名片】
張建均:49歲,男
職業:進城務工人員
家庭成員:妻子母賢碧,兒子張濤、蔣林,兒媳羅楊楊,孫子蔣宇澤
居住條件:北川新縣城三室兩廳房
2008年5.12地震中,張建均的妻子和母賢碧的丈夫均在這場災難中離世。兩人的家離得近,公公和岳父又是親兄弟。同年10月27日,張建均和母賢碧登記結婚,成了震后北川縣第一對登記結婚的重組家庭。十年過去了,一家人已搬到北川新縣城,開始新的生活。
張建均全家福。澎湃新聞記者 王鑫 圖團圓
2月9日晚,原本要臘月二十九才回來的張濤打了個順風車,從綿陽趕到家。
一家人都在等他吃晚飯。
兩歲半的蔣宇澤不時到門口看看,他的父親蔣林告訴他:“幺爸(叔叔)馬上就要到家了,你等會給他開門哦。”
看著孫子在客廳里走來走去,張建均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縫。
張濤回來,意味著平時天南海北相隔的一家人終于團圓了。
一家人決定去小區附近吃火鍋——“做飯來不及了,菜也沒買。人都回來了,去吃頓好的。”張建均的妻子母賢碧說。
爺仨喝了一瓶白酒、三瓶啤酒。從火鍋店出來的時候,下雨了。
重組
十年前的那場地震,張建均在千里之外的上海打工。
他的原配當時在老北川,沒能跑出去。張建均從上海趕回家,在廢墟上挖了又挖,但沒能找到妻子的遺體。
同樣失去配偶的還有母賢碧。不幸中的萬幸是,兩人的兒子——張濤和蔣林平安無事。
母賢碧是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人。她的公公和張建均的岳父是親兄弟,兩家人也住得很近。
那年10月27日,張建均和母賢碧登記結婚,成了震后北川縣首對重組夫妻。
十年過得很快。
夫妻倆的故事被多家媒體報道,央視還為兩人補了一場婚禮,司儀是潘長江。后來,兩人還收到了美國華僑的來信。
在永興鎮住了一段時間板房后,一家人來到北川新縣城,住進了禹祥苑小區。他們的新房位于一樓,建筑面積106平方米。
當初買這套房時,張建均向人借了4萬多塊錢,直到2016年才還清。
冬天,客廳里放著一個燃氣取暖爐,夫妻倆坐在沙發上,一邊烤火一邊看電視。這樣的閑暇時間對張建均來說并不多,一家人也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聚齊:張建均和蔣林在外打工,張濤離家稍近,在綿陽工作;母賢碧和兒媳羅楊楊在親戚開的花店上班,還帶著孫子。
去年3月下旬,張建均出門打工。這一年,他跑了北川、甘肅定西和宜賓等地,今年1月21日才回到家。在外忙活一年,張建均掙了四萬多元。蔣林在新疆打工,回來一趟更加不容易。
過年
9日下午,蔣林一家三口帶著母賢碧去綿陽買了一件紅色的皮衣,花了950元。幾天前,張建均也收到了兒子給他買的衣服。
母賢碧說,子女給不給他們買禮物無所謂,只要一家人能團聚,就夠了。
和往年一樣,張建均家的年夜飯依然在家里吃。“(家里)地方寬敞,親戚都要過來,能擺三桌。”張建均說,吃完年夜飯后,一家人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
當地有個習俗,當新年鐘聲敲響之際,要到附近的廟里燒香祈福。人多時,要到凌晨一兩點才能燒完香。回家后張建均會繼續看電視,甚至看個通宵。
心愿
孫子很乖。
張建均和母賢碧經常覺得這是上天對他們的補償。他們也明白,這是兒媳教育得好。
“他這么小就知道過斑馬線要等綠燈亮了才能走。”張建均說,孫子不挑食,可以自己吃飯,也不會以哭鬧的方式要玩具、零食之類的,每個人的話他都能聽進去。
張建均最放心不下的是母賢碧。9日,他帶著母賢碧去北川縣人民醫院查了血。檢驗報告顯示,母賢碧血液中的血小板數目低于正常,屬于“危急值”。
母賢碧不能干重活,每個月還要花上千元買藥。張建均想趁著體力還行的時候多干幾年,多掙點錢,給子女減輕負擔。
談及新年愿望,張建均說:“我主要是想老婆身體好嘛,她一年四季身體不好,一天都在吃藥。就希望她身體好。兒女這些嘛,都希望他們在外面多掙點錢,對父母這些都好就行,反正一家人在一堆(一起)開開心心就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