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永遠的布列松:用審美賦予世界意義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更是現代新聞攝影的創立人。他使攝影真正成為兼具思想深度和歷史厚度的藝術。他將對人類社會的理解,對人類集體命運的認知,置于鏡頭之下。讓攝影成為一種超越文字的力量,兼具歷史檔案價值。
他的作品被稱為影像版的“20世紀史”,“布列松”三字更成了一種攝影風格的代名詞。
永遠的布列松
用審美賦予世界意義
文 | 阮義忠
來源 | 先知書店店長薦書
我在一九八四年于臺灣的《雄獅美術》發表過一篇有關布列松的研究文章,開宗明義地點出:
“布列松是攝影史上的一道門,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只要想走這條路,就會打他的門楣下經過。當然,你有能力的話,也可以撐竿跳從門上跨過?!?/p>
事隔四分之一世紀,我的看法依舊沒變。攝影身為工業革命后的一項新的表現工具,見證了人類社會在急速邁向科技文明的同時,匆促地丟失傳統,錯亂認同。
攝影最有力的特質,就是可以隨時捕捉正在消失、一去不回的時光。它可以是一種批判工具,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對美好事物所作出的肯定。布列松觀察平凡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微瑣事件,捕捉他們在歌詠生命時綻放自己。
換句話說,在任何不起眼的事物當中,布列松都可以品味出生命的珍貴。他凝視著稍縱即逝的瞬間,拼命用全部的專業訓練、審美素養與個人情調,把大家看不見的那最微妙的時空交叉關系停格。
他這么說過:
“天下之事莫不各有其決定性的瞬間。對我來說,相機就是素描簿,一種直覺和自發的工具,套句術語——它主宰著懷疑和決定同時并生的瞬間。為了‘賦予世界意義’,攝影者必須感覺自己與鏡頭內所看到的事物息息相關。”
從來沒有人像布列松那樣,將攝影的地位提高到等同于其他的藝術表現。他的照片不僅是視覺表達,并且教導著我們,攝影是一種看的藝術、看的哲學以及看的倫理。在他之后的無數攝影家,透過相機傳達了對世界的關懷,也擴展及豐富了自己的生命。
布列松從不裁切照片。許多人對這樣的嚴格自律不以為然,覺得為了使照片效果更好,裁切一下又何妨?其實,他并不是不裁切影像,而是在取景時已于觀景窗上做好了切割。更確切地說,在按下快門之前,他已經裁切好了一張完美的構圖。換句話說,他的照片是不能事后更動的,要不就是經典,要不就是失敗。
我很能體會并贊同這種屬于創作者的極度自律。有些人認為,藝術家應該擁有無限大的空間,有權利挑戰極限,一切人、事、物都可依自己的想象擺弄。但這是在表現對象,還是在證明自己?
藝術絕對不該沉溺于自戀,而是應當找出自己與對象在生活中的共鳴。布列松的作品就是如此。他永遠認真去體會眼前景象的生命內涵,并找出其最厚的深度。
有時,他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無盡的象征,拍出夢般的情景。他的攝影作品最迷人之處,當然是那“決定的一瞬間”;但是,其中的魅力又在于讓人好奇,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接下來又會變成怎么樣。這種連接過去與未來的聯想,構成他的作品特質,也使他的照片特別耐看。
希臘,基克拉澤斯群島,錫弗諾斯島,1961年 | 布列松
最近,我在電視上看到奧黛麗·赫本與亨利·方達主演的經典老片《戰爭與和平》,為該片所傳達的人性光輝激動不已。我在初中就看過托爾斯泰的這部原作了,四十年后,他那永恒的人道精神有如當頭棒喝,提醒我,這一路走來,在得到美好的生活、成功的事業之后,是不是也失去了什么?少年時代純真、無染的理想與志向是否依舊跟隨著我?
當天晚上,我把托爾斯泰傳又找了出來,雖然年紀大了、眼力差了,還是勉力把這位偉人的一生又溫習了一遍。人生在世,于任何階段都應該有一個榜樣。每個人因緣不同,效法的對象當然也不同,可是最終目的卻應該是相同的——那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好?!昂谩钡亩x是什么?做對自己有益的事叫自私,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才叫好。托爾斯泰是人類的典范,布列松也是;只要愿意留心,在歷史上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人物。
德國,在廢墟上哭泣的女人,1945年 | 布列松
在計算機無孔不入的滲透下,二十一世紀已注定會使人類更加迷失在虛擬的價值體系中。自從手機也有照相功能后,年輕一代最感興趣的攝影對象就是自己,整天眼盯著計算機屏幕,耳聽著MP3,給予先人養分的真實世界離他們越來越遠,或許連定義也不一樣了。
信息越來越多,生活體驗越來越少,心靈自然也越來越空洞。布列松從拿相機的第一天開始,直到閉上眼都始終是個“模擬”的人。他用自己的身、心、靈與周遭環境以及整個世界相應合,鮮活的生命體驗一回回地激蕩出火花,一幀幀地化為傳世之作。
在布列松的年代,一張攝影作品就是一刻攝影者與被攝者的生命交流,那是攝影的黃金時代,也是人性光輝閃耀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對今后的世界應該永遠有啟示作用。
歷史隨著時間的流逝離我們越來越遠,與現代人之間的迷障也越來越厚。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我們抱著挖掘寶藏那樣的心情,主動找出并呈現珍貴的傳統價值,并細細體會,這些價值在紛擾不安的現今,必能帶來安定與導航的作用。
THE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