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親王”馬伯庸帶著他的新書來啦
如果你喜歡看歷史類的小說和影視劇,那么你大概率聽過馬伯庸的名字。
作為一位歷史小說作家,這幾年,馬伯庸的一眾作品——《古董局中局》《長安十二時辰》《風起隴西》《洛陽》被紛紛改編為影視劇,也讓這位并不高調的作家,持續被更多人所了解。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馬伯庸,大學學的商科,畢業后在一家法國電器公司工作。他的經歷乍一看似乎與歷史、文學相隔甚遠。但他對歷史的熱愛,其實是從童年開始,一以貫之。
這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他的“三國情結”。
小時候,馬伯庸讀過最多遍的書,就是關于“三國”的;投身寫作后,他的大量作品也都以三國為背景。
在“三國”中,馬伯庸尤慕諸葛亮。2014年10月,他和三位同伴從成都出發,計劃了一場重走諸葛亮北伐之路的“文化不苦旅”。
他們駕車經劍閣,穿祁山,過秦嶺,訪街亭,直奔五丈原,一切有關三國、有關諸葛亮北伐的歷史痕跡、文化遺存、沿途的山川形制,都和馬伯庸腦海中那無比熟悉的“蜀相”形象彼此印證,讓這趟本不遙遠的旅途增添了海量的細節和線索。
作家馬伯庸
旅行結束,朋友問他此行的感受。他思考許久,最終用文字做出了如下的回答:
沿途的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對他的了解加深了一點,為這個只活在歷史書里的人增加了一絲鮮活的氣息……當整個旅途結束時,諸葛丞相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已和出發時大不相同……他不再是史書上那一行行冷漠的描述,而是一個被無數細節構建出來的、活生生的人。
在歷史中,用細節建構出一個活生生的人,這不僅是馬伯庸的旅途感受,也是他寫作的基礎,是他作為一位“說書人”,在精彩故事講述之下的人文底色。
寫作是我的工作
大約每兩年左右,馬伯庸就會出版一部長篇小說。這種穩定的輸出,來自于他自律的寫作。在他的寫作生活里,沒有狂熱和頹唐,他自謙并非天賦型作家,而是依靠有計劃的工作“日拱一卒”,他還揶揄自己是作家里的“上班族”,每天都要去工作室里到點上班。
所謂工作室,是馬伯庸專門租的一個三十多平米的小房子,那是便是他“一個人的職場”。
早上,送兒子馬小煩上學后,八九點,馬伯庸來到工作室,門一關,坐下來,開始寫,直到下午五點下班。
馬伯庸在工作室的書架前
在馬伯庸看來,創作自由和自我約束之間,并不存在什么矛盾關系,如他所說:
強烈的表達欲,可以抵消寫作的艱苦;生活的壓力,可以抑制偷懶的沖動;深藏的虛榮心,可以保證自律的動力。
在全職寫作之前,他在法國公司施耐德電器工作了十年的時間,“當過銷售、做過商務支持、偶爾客串一下會務、做過市場......”
期間,他以兼職作家的身份完成了多部作品——2005年的《風起隴西》、2007年的《殷商艦隊瑪雅征服史》、2012年的《古董局中局》……
而這些作品,全都寫于工作之外的業余時間。在外人看來,這似乎意味著給自己加活,意味著生活又多了一分勞累。
但馬伯庸并不這么理解——在他看來,工作之余寫小說,就和別人旅行、打球、看電影是一樣的,他并沒有專門擠時間來創作,“對我來說,寫作就是娛樂。下班之后抓緊時間寫作,就是一種消磨時間的方式。”究其根源,是因為他有自己想寫的東西。
持續地、有計劃地書寫自己想寫的東西,這是屬于馬伯庸的寫作道德。
《兩京十五日》
作者: 馬伯庸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出版年: 2020-7
深入歷史縫隙的“說書人”
馬伯庸將自己的作家身份界定為“說書人”,將自己的作品歸為“通俗文學”。
然而,在這種通俗文學的寫作中,他卻有著極為嚴肅認真的創作方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對小說中史實和歷史細節的一絲不茍。
他的小說,故事總是非常精彩,細節又極度真實。
比如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他對天寶初年的長安城規制,對每個坊市的位置、功能、大小,對長安城中的人們的行業、民族,對諸如城門幾時開啟之類的城市運轉方式,乃至對唐朝高層的政治生態等等,都有著相當準確的敘述和把握。
正因這一歷史環境的真實可信,讀者才可以隨主角張小敬一同沉浸在長安城的大街小巷,投身書中世界,進而探得這個「長安24小時」緝兇懸疑故事里的精微與光彩。
馬伯庸將自己的小說作品稱之為“歷史可能性小說”,謀求在不改變既定史實的情況下,在歷史的縫隙中找到那個最合適去上演故事的舞臺。
網劇《長安十二時辰》設定圖
他將自己的寫作方式比作是“三明治”。寫在上面的,是未被篡改的宏觀史實,寫在下面的,是基于考證和調研、不厭其煩查閱資料而得來的準確細節。在它們中間,則是小說的核心——有趣的人物和好的故事。
在這種真實和虛構的結合中,馬伯庸“兩全其美”地安置了他講故事的沖動和他還原歷史的愿望。這種寫法,也讓他的作品有了獨特的氣質。
醫之大者,為國為民
最近,馬伯庸出版了新作《大醫·破曉篇》。這部小說是構思于2017年,是馬伯庸在對上海華山醫院一次探訪時的意外收獲。
小說講述的是清朝、民國更替之際,三位身份、文化、醫術不同的醫生在大時代里的跌宕命運。
小說的名字來源于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其中說到: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
在馬伯庸看來,這是中國的“希波克拉底”宣言,同時也暗含著金庸所說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道理。
為小說取這個名字,馬伯庸希望近代中國那最早一代醫學人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到。
如他所說,“所謂的時代趨勢,都是由無數個體所組成。正是一個個普通人的愿望,才匯集成一整個潮流。”
《大醫·破曉篇》
作者: 馬伯庸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有趣的是,在此前的《長安十二時辰》《兩京十五日》中,馬伯庸慣于將故事置于一個“濃縮”的時間限度中,書寫具有“逼迫感”的情節。然而《大醫》的上、下部歷史卻長達幾十年。
在上部“破曉篇”中,故事集中發生在1910年前后的上海;而待將出版的“日出篇”則從北洋軍閥時代一直寫到抗戰、乃至解放戰爭。
而另一方面,與之前的作品相比,這一次在《大醫》中,馬伯庸寫近代歷史,寫一個專門的行業,其中涉及他此前所知甚少的醫學領域。
馬伯庸
作家。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新人獎得主。
被評為沿襲“‘五四’以來歷史文學創作的譜系”,致力于對“歷史可能性小說”的探索。
代表作《古董局中局》入選第四屆“中國圖書勢力榜”年度好書文學類十大好書。
代表作:《兩京十五日》《顯微鏡下的大明》《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風起隴西》《草原動物園》《七侯筆錄》《龍與地下鐵》《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三國配角演義》。
編輯 | 園東路牙子
主編 | 魏冰心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原標題:《“親王”馬伯庸帶著他的新書來啦!| 今晚直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