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驚濤駭浪里的霍默,英國國家美術館展“自然的力量”
一名漁民駕著脆弱的小船在驚濤駭浪中洶涌而上,地平線翻滾起濃霧。這驚心動魄的畫面來自美國現實主義藝術家溫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1836-1910)。
澎湃新聞獲悉,“溫斯洛·霍默:自然的力量”近日在英國國家美術館展出,這是英國首次舉辦其大型展覽。霍默的一生跨越了北美歷史的重要轉折,經歷了美國南北戰爭和奴隸制的廢除,以及與歐洲最后一個殖民強國西班牙在美洲的戰爭。他在作品中直面19世紀下半葉所面對的社會問題,其中涉及的沖突、種族以及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至今仍與我們息息相關。
溫斯洛·霍默,《墨西哥灣流》,1899年(1906年修改),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船身傾斜,魚鉤滑動,男子奮力劃槳,對抗即將到來的威脅,其頭頂映襯著逆光暗淡的光線。他能安然度過這場風暴嗎?這無人知曉。這幅畫把觀眾帶到了那里,與畫中孤獨的人共同處于險境,同樣無能為力。
毋庸置疑,霍默目睹了這樣的場景。1885年,他在崎嶇的緬因州海岸線上的普勞茨狹地(Prouts Neck)畫了《大霧警告》(The Fog Warning)。在那里,他獨自在海邊的一間小屋住了超過25年。在他的作品中,北大西洋是狂風肆虐、反復無常、變幻莫測的,對于當地漁民來說,這是一片可怕的海域,巨浪之間,他們的船時刻面臨沉沒的險境。
溫斯洛·霍默,《大霧警告》,1885年,波士頓美術館藏
霍默還描繪過那一帶火山噴發般翻滾的大海,海面上的泡沫如幽靈,讓人陷入不祥的沉默。畫家似乎獲得了大海的力量,在畫面中將一切凍結。在一件名為《東北風》的作品中,來襲的海浪,在詭異的灰色天空下呈現出半透明的綠色,在起伏的海角上破碎。面對如此猛烈的海浪,立于美術館畫前的觀眾,似乎本能地想要低頭躲避。
溫斯洛·霍默,《東北風》,1895年(1901年修改),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但霍默就在巖石上,堅定地逆流而上。 他的繪畫主題自始至終都是人類生存的斗爭。 他出生在沒有藝術學校的波士頓,主要靠自學成才,在當地的一家平版印刷店學習基本工藝,與愛德華·霍珀和安迪·沃霍爾等眾多未來之星一樣,他最初也是一名商業插畫師。
霍默曾被《哈珀雜志》(Harper 's Magazine)派去弗吉尼亞州前線報道美國南北戰爭,帶回了眾多繪畫作品被轉化為雜志印刷品,其中最著名陳列于展覽中,從北方聯盟的神槍手爬上樹、用步槍干掉敵人,到聯盟士兵站在小山丘上在饑餓的反抗中被擊落……這些都是劃時代的圖像。
溫斯洛·霍默,《神槍手》,1863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1865年,在南方聯盟將軍羅伯特·E·李(Robert E Lee)投降后,霍默畫了《新戰場上的老兵》。畫中,一名老兵背對觀眾、舉著鐮刀收割莊稼。金黃的小麥映襯著湛藍的天空,襯衫在強烈的光線下閃著白光。割過的莖稈散落在四周,讓現代人想到了波洛克。
溫斯洛·霍默,《新戰場上的老兵》,1865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這位退伍軍人的舊聯盟軍服被丟棄在地上,一個血紅色的輕涂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霍默的簽名上。“鑄劍為犁”是《圣經》中對未來太平盛世的描述,也是畫面的潛臺詞,但死神仍在工作。
霍默使用刀片、枯枝、調色刀等,讓一些區域與畫面所描述的脫節,這看起來幾乎是抽象的——一塊厚重的白色污跡點燃了港灣的高墻,黃油色的筆觸,溶解于月光下的船帆——他畫筆的純粹力量像是一聲聲吶喊。
溫斯洛·霍默,《港口入口的探照燈,圣地亞哥德古巴》,1902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從霍默對戰爭和營地生活的表現,到令人眼花繚亂的熱帶景色和黑暗不安的海景,這些作品反映了畫家對他所處時代的緊迫問題的興趣。
溫斯洛·霍默,《巴哈馬群島的颶風》,1898,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他游歷法國、英國、巴哈馬群島、古巴和百慕大。在英國,他描繪了自己在東北海岸小鎮卡爾科茨(Cullercoats)看到的英雄主義和堅韌的場景。比如,展覽最偉大的畫面之一——一位女子提著籃子沿著巖石邊緣行走,大風中,她的圍裙翻騰,如同船帆在海浪中顛簸。雖然她們的日常工作是修補漁網、清洗捕獲的魚,以及站在水邊,等待出海歸來的男人,但生活把她們鑄造成一座座力量之塔。這一時期的作品,雖然畫家運用了水彩畫的技巧,卻依舊有力。
溫斯洛·霍默,《內部障礙》,1883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在加勒比海,他的畫變得更加生動,他描繪了透明的藍綠色的海水和茂盛的植被。但他對沖突的興趣始終如一,他經常通過描繪黑人的生活和斗爭來探討這個問題。這是霍默最為熟悉的內容,展覽的50件作品中近半與狂風大海相關,比如,兩只鴨子在一片寒氣逼人的黑色海上為生存而戰——一只在水平的風中掙扎,另一只低頭落入水中,仿佛中彈。 霍默以驚人的特寫畫了它們,如同和它們在一起,懸在生死之間。
溫斯洛·霍默,《生命之旅》,1882-1883年,美國中西部藝術保護中心藏
在《生命之旅》中,人物逆光站在那里,震驚于滾滾而來的海浪,他們應該冒著生命危險挑戰大海嗎?這正是這幅戲劇性畫作的癥結所在。《親吻月亮》是藝術家生命盡頭的作品,畫中只展示了三名漁民的頭部,他們的身體被一股從畫中升起的巨浪所掩蓋,可以意識到他們的船可能已經在致命的巨浪中沉沒了,他們將如何生存?
這件作品后來被詮釋為藝術家傳記,可能指向霍默家三兄弟的死亡。但藝術家拒絕對這件作品做任何解釋,只指出更希望觀眾與它保持距離。“你的窗戶是唯一能以適當的方式看到一幅畫的地方……請只看不聞。”1904年,霍默在寫給作品經銷商的信中說。
溫斯洛·霍默,《親吻月亮》,1904年,馬薩諸塞州艾迪生美國藝術美術館藏
據悉,“溫斯洛·霍默:自然的力量”將是一個開端,未來英國國家美術館將把更多美國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帶到歐洲。展覽由英國國家美術館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主辦,將持續至2023年1月8日。
注:本文編譯自《衛報》藝評人勞拉·卡明對“溫斯洛·霍默:自然的力量”的展覽評論和英國國家美術館官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