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克里姆特、梵高都來了,上海展現代藝術百年流變
莫奈的《粉色睡蓮》、文森特·梵高《阿爾勒婦女》、塞尚的《儒而當的鄉間小屋》、克里姆特的《女性的三個階段》、意大利藝術家德·基里柯、巴拉等名家的作品,都“會聚”于上海外灘,從中可以一覽現代藝術是如何從具象演變到抽象的過程。
9月14日起,這些藝術史上的名作同時在上海東一美術館“現代藝術100年——意大利國家現當代美術館珍藏”特展中展出。《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在現場看到,展覽以“風俗畫與肖像畫”作為開端,呈現了從印象派到立體主義、從抽象主義到象征主義,從超現實主義到未來主義,這些藝術作品為觀眾揭示影響藝術史的著名藝術家間的互相聯系。
此次展覽展品來自位于羅馬的意大利國家現當代美術館。主辦方希望通過這些展品,向觀眾揭開19世紀至20世紀的百年藝術發展(1870一1970),包括意大利本土的藝術家賈科莫·巴拉、翁貝托·薄邱尼、喬治·德·基里柯、朱塞佩·卡波格羅西、盧齊歐·封塔納,以及文森特·梵高、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和杰克遜·波洛克等歐美其他國家的藝術家。
在19世紀下半葉的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藝術家們迫切尋求新的繪畫風格,用遵循現實的方式來描繪日常生活百態。這一時期,巴比松畫派、印象主義(法國)、色塊畫派及斯卡皮利亞杜拉文藝運動(意大利)先后興起。這些藝術運動都追求在畫布上準確描繪眼中的真實世界,尤其注重再現自然光、陰影及水的反射,甚至經常探索它們在一天中不同時刻的差別。在這里,觀眾可以看到莫奈、塞尚、以及意大利本土畫家卡馬拉諾對于風景的描繪。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上海東一美術館執行館長謝定偉告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此次展覽主題為“時間已脫節”,原句出自于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旨在探討時間概念的彈性:當時間不再是線性的,而是分散且碎片化的,被置于其中的藝術作品猶如沉積物一般,彼此之間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新關系。
《粉色睡蓮》,1897-1899年 克勞德·莫奈 布面油畫
《儒爾當的鄉間小屋》,1906 保羅·塞尚 布面油畫
展覽以“風俗畫與肖像畫”作為開端。在19世紀下半葉的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藝術家們迫切尋求新的繪畫風格,用遵循現實的方式來描繪日常生活百態。這一時期,巴比松畫派、印象主義(法國)、色塊畫派及斯卡皮利亞杜拉文藝運動(意大利)先后興起。這些藝術運動都追求在畫布上準確描繪眼中的真實世界,尤其注重再現自然光、陰影及水的反射,甚至經常探索它們在一天中不同時刻的差別。在這里,觀眾可以看到莫奈、塞尚、以及意大利本土畫家卡馬拉諾對于風景的描繪。
卡馬拉諾《威尼斯圣馬可廣場》
此外,該展區還呈現了不少肖像畫。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肖像畫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在表現形式方面,人物姿態更加多樣,可為靜止或移動,可于室內或室外;在技法方面,藝術家們可以自行選擇是采用傳統的寫實畫法,或將新的光影和色彩實驗應用于人物肖像。
轉角處的《阿爾勒婦女(吉努夫人肖像)》是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的作品。這幅畫作是梵高于生命最后兩年創作的系列畫作之一。畫面中出現的書是梵高最喜愛的社會新潮的標志,多角的輪廓線象征著內頁豐富的內容,一旁的女主人公正托著臉龐若有所思,營造出了一種濃厚的家庭氛圍,高更曾與梵高一起為畫中的女主人公繪制肖像。梵高曾在信中多次提及這件作品,包括去世前一個月與姐姐的通信。
文森特·梵高《阿爾勒婦女(吉努夫人肖像)》
莫迪利阿尼《側臥的裸女》
在梵高作品邊上,是意大利著名畫家莫迪利阿尼的人體畫。畫作中的女性有著夸張完美的比例、簡潔的線條和艷麗的色彩,然而目光卻是空洞無神的,這或許掩藏著畫家貧窮、病魔纏身、郁郁不得志人生軌跡下千瘡百孔的心。這一系列的作品重構了現代繪畫中的人體形象,成為了現代人體畫的分水嶺。
展廳現場,克里姆特《女性的三個階段》
相較于曾多次在上海東一美術館展出的莫奈,克里姆特是此次東一美術館展出的“新面孔”。克里姆特及其作品《女性的三個階段》也是此次展覽的重磅作品,被安置在最顯眼的“C位”展出。
1897年,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批藝術家、建筑家和設計師與傳統的美學觀決裂、與正統的學院派藝術分道揚鑣,自稱分離派,并在這個黃金時代表達著他們簡單而激進的信念,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便是其中的創始成員之一。
出生于工藝美術家庭的克里姆特,在父親的熏陶下,進入維也納奧地利工藝美術館附屬工藝美術學校學習,畢業后進行壁畫、壁飾的藝術創作。作為維也納分離派的創始者之一,這位奧地利藝術家的風格大膽獨特,擅長用抽象的形式來表現內心的吶喊。他的作品吸收古埃及、希臘及中世紀的諸多藝術要素,嘗試用古老的鑲嵌藝術來呈現 19 世紀的藝術審美,并在畫作中多以女性為主題。
克里姆特《女性的三個階段》
在作品《女人的三個年代》中,女性均居于核心的地位,長發掩面的老嫗、孕育新生命的年輕母親,以及熟睡的可愛女嬰,這三種階段的女性似乎是一首不可逆轉的人生三部曲,存在于那歷史的長河中。這里,克里姆特感嘆里生命變遷與衰退的無常。
喬治·德·基里柯《赫克托耳與安德洛瑪刻》
而描繪另一種惆悵之情的作品是意大利畫家喬治·德·基里柯的《赫克托耳與安德洛瑪刻》。這件作品描述了在特洛伊戰爭背景下,赫克托耳奔赴戰場前跟妻子道別的場景。
基里柯是意大利形而上畫派的創始人之一,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空無一人的建筑、無臉模特以及長長的日光影子,注重對藝術內在情緒與象征精神的強調。荷馬在史詩《伊利亞特》中用了非常抒情的筆墨描寫赫克托耳與安德洛瑪刻那忠貞不渝的愛情。而基里柯卻相反,他把這對"戀人"固定在由三角板、數學儀器等組成的構件上,塑造成了呆板的人體模型。這種機械美感,也許就是他追求的“形而上”和超現實。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覽中,除了具象的藝術表達外,抽象的、幾何的表達也占了很大比重。20世紀初,西方藝術首次與寫實完全脫離。純粹的線條、色彩和體塊布滿畫布,其構圖靈感來自幾何學。立體主義、抽象主義、構成主義和未來主義是其中與具象藝術相關的流派,是它某種程度上的變奏。
展廳現場
展覽現場
其中,未來主義誕生于意大利,隨后風靡歐洲,主張在社會層面進行顛覆性改革,提出一種真正將藝術貼近生活的方式,并無條件信任未來和其技術革新所提供的各種可能性。未來主義畫作往往涉及現代生活、工業化生產和全新的城市化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新的神話成為主導,尤其是動感、行為以及對機器與科技的推崇。
杜尚《帽架》
展廳現場
在一個角落中,隱藏著一件法國藝術家杜尚的作品《帽架》。杜尚是二十世紀實驗藝術的先鋒,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西方藝術有著重要影響,是達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
在西方藝術歷史上,杜尚一直爭議頗多。有人稱他是嚴謹認真的藝術家,是20世紀實驗藝術的先鋒,是現代藝術的守護神;也有人稱他是高雅藝術的嘲弄者。伴隨著這樣的“爭議”,展覽后半段那天馬行空的抽象之旅也隨之展開。
法國人杜尚用現成品做藝術(此次展覽中的現成品是一個帽架),而意大利本土的藝術家盧齊歐·封塔納則只是在畫布上劃了一刀。
盧齊歐·封塔納《空間概念——等待》
1950年,盧齊歐拿著被刺破的帆布以“雕塑作品”的名義參加了當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十年后,他看似隨意地用一把刀在一張油畫布上割下了幾刀,一個名為“空間概念”的系列作品就此問世。此次展出的作品《空間概念——等待》就是其一系列“割破的”畫布之一。
當然,看似簡單的一道刀痕,他將這“破洞” 視為一種烏托邦形式,游弋于繪畫或雕塑的物質限制之外。刺穿畫布,使封塔納事實上打破了觀者視線占據的畫面,通過畫布本身,通往其后的空間。封塔納將其視為一種喚出的無限,聲稱“我創造了無限的一維”。
謝定偉告訴記者,展覽呈現了藝術史進程中如何從具象轉向抽象。其中,意大利藝術家賈科莫·巴拉是跨越了多個時代的藝術家,也是串聯起展覽的特殊案例。“展覽展出了7件巴拉的作品。在展廳開端,你能夠看到巴拉印象派風格的人物畫,隨后,他的畫風開始轉變,最后成為了未來主義風格。這也表示他的創作脫離不了他所生活的時代,隨著印象派到未來主義,他的作品也在不斷變化著。”
賈科莫·巴拉作品
賈科莫·巴拉作品
賈科莫·巴拉作品
賈科莫·巴拉作品
20世紀下半葉,藝術中心由歐洲轉向美國,藝術家的焦點在于畫布空間,視其為需要克服或進行實驗的限制與邊界。而符號,形狀、色彩成為了焦點,抽象表現主義、非定形藝術、空間主義、動態藝術、歐普藝術以及概念藝術應運而生并蒸蒸日上。由不同顏色和形狀組成的作品滿足并刺激了視覺感知上的動感。
展廳現場,曼·雷作品
展廳現場,考爾德作品
展廳現場,波洛克作品
展覽將展至2023年1月8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