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機廠商瞄準共享充電寶死穴
“共享充電寶太可怕了,我用它的電,它吸我的血。”
如脫口秀舞臺上的調侃,共享充電寶毫不意外地迎來了又雙叒一輪的漲價,且借此登上“刺客”排行榜第一位,給無數年輕用戶上了一課。
本輪漲價之后,其定價來到每小時4元、6元甚至10元。火電一度3毛9、風電一度4毛6,5V1A的共享充電寶一個小時輸出0.005度電,這樣一對比,共享充電寶儼然已從解決電量焦慮的偉大發明徹底升級為只可遠觀的“奢侈品”。
而根據刺客終將被刺的江湖定律,此時,共享充電寶或許已行至危險邊緣。
調侃與質疑如約而至,大家其實都明白,漲價,不過是共享充電寶企業經營困境下的掙扎之舉,無異于飲鴆止渴。
誰會踢出臨門一腳,送“又貴又慢易借難還”的共享充電寶市場走向終局?
手機市場近期的動態值得關注,廠商圍繞快充、續航持續內卷。一邊是iQOO的充電功率突破200W大關,另一邊華為Mate50系列搭載沒電也能打電話、掃碼的續航技術。而且,“充電寶大廠”小米還發布了首款磁吸無線充電寶,用戶出門時隨手就能帶上一塊備用電源。
共享充電寶,由此被逼到了尷尬角落。
百瓦快充撞上5V1A,共享充電寶造成體驗割裂
快充,毫無疑問將會是手機市場的下一個升級重點。
以業內充電速度墊底的iPhone為例,數據顯示iPhone14系列進一步提高充電速度,最高達29瓦。
而放在安卓陣營,29瓦的充電速率根本不好意思拿出手,放眼市面上的主流旗艦,快充已經卷到了百瓦時代。
安兔兔近期發布的手機充電榜顯示,榜單前十的機型里,120瓦是起步水平,其中功率最高的已經達到了200瓦快充。與大功率對應的是更短的充電時間,從5%至100%,榜單中最短耗時僅為9分48秒,榜尾第十名則是19分47秒。
基于此可以預期,十分鐘內充滿電,終有一天會在手機市場普及。
作為配套裝備,充電寶也一直在快充方面下功夫。在目前市面在售的充電寶產品中,輸出功率最高可達到140瓦,100瓦、66瓦的快充充電寶已比較常見。
手機充電功率越卷,共享充電寶就越尷尬。
因為,共享充電寶有一個撕不掉的標簽——千年慢充。
2017年,共享充電寶的元年。彼時,蘋果發布了iPhone8系列,蘋果旗下第一款支持快充的機型。在此之前,iPhone一直延承祖傳的5V1A慢充。在這種背景下,同樣采用慢充的共享充電寶并不顯得突兀。
五年后的今天,手機快充已經步入百瓦時代,iPhone充電速率提高至30瓦,共享充電寶卻仍在原地踏步。縱觀怪獸、街電、輕芒、來電等主流品牌,其投入市場的共享充電寶輸出功率基本以5V1A(5W)和5V2A(10W)兩種規格為主。
根據充電頭網的對比測試,5瓦慢充的情況下給一臺iPhone12充電,30分鐘僅充入18%電量,充滿共耗時3小時19分鐘。18瓦及更高快充在30分鐘時可充至58%,差距明顯。
而且,由于共享充電寶用戶大多是處于需要邊充邊用的場景,當手機運行功耗大過慢充的充入電量,還可能出現“越充越少”的尷尬。
“價錢不停漲,充電還是那么慢,刷著視頻充了半小時,電量從5%掉到了3%”,上周末租借充電寶時,Ben遇上了這一問題,“天氣一熱,共享充電寶太不給力,手機溫度高就容易掉電比充電快。”
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共享充電寶,在充電速度方面給用戶帶來的體驗割裂,已然無法忽視。
漲價必上熱搜,年輕人最怕“刺客”
與充電慢的痛點相互成就,共享充電寶勸退年輕人的另一大招是漲價。
“共享充電是一種剛需,而且現在年輕人借用一次可能就是1個小時或2個小時,對4元、8元、10來塊錢的消費,他們其實也沒有太在意”,面對漲價相關的質疑,有共享充電寶官方客服如是說道。
剛需與否暫且按住不表,單就年輕人消費觀而言,實際情況恰好與之相反:當某項商品和服務的品質未達到年輕人的評判標準時,他們恰是最典型的價格敏感型用戶。
最近比較流行的“刺客”說法,就是直觀證明。接連喜提熱搜的水果“刺客”、雪糕“刺客”,背后都是年輕人在推動。通過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到,在花錢這件事上年輕人長期以大手大腳的形象示人,但并不意味著商家可以隨意收割。
共享充電寶,顯然已經成為新晉的“首席刺客”。
北京三里屯周邊街電定價
特別是在用戶習慣快充之后,以慢充為主的共享充電寶會進一步加深年輕人對其“刺客”的認知。
Ben認為從慢充升級快充的體驗是不可逆的。而且,充電慢會直接導致充電時間變長,費用也會隨之增多。以目前行業常見的4元每小時計費標準,“我多借幾次的錢,夠買好幾個充電寶了。”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發布的數據,預計到2025年,中國共享充電寶用戶數量將達到7.549億人。鑒于共享充電寶漲價必上熱搜的現實,在這數億用戶中,價格敏感型用戶絕非個例。
而且,共享充電寶的使用過程中還普遍存在亂扣費問題,這更加坐實了共享充電寶錢包“刺客”的身份。
在黑貓投訴搜索“共享充電寶”,相關投訴共有14925條,其中多數都是扣費糾紛,包括機器卡住無法歸還、小程序顯示信息與實際歸還點不符、歸還之后未停止計費等,且涉及來電等多個品牌。
“年輕人沒有太在意”,似乎給共享充電寶的一味漲價、價格機制不透明提供了安全區。然而現實中一條條關于漲價的熱搜卻直接挑明,每漲一塊錢,用戶矛盾都會加劇一分。
知錯難改背后的兩大死穴
回顧共享充電寶風口成型的這五年,慢充、漲價并非最近才有的槽點,為何至今未得以解決?
原因很簡單,截至目前,這兩大商業難題尚還無解。
首先,在共享充電寶的營收公式里,能夠提高營收的唯二兩個變量就是訂單數和訂單費用。其中,訂單數的影響因素是點位和用戶規模,訂單費用則主要和使用時長和單價掛鉤。
由資本主導的瘋狂擴張階段結束,市場點位和用戶規模的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以“共享充電寶第一股”怪獸充電為例,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在全國擁有86.1萬個點位,累計注冊用戶2.989億。2021年底,兩項指標分別為84.5萬、2.869億。由此,第一季度對應的環比增速分別為1.8%、4.2%。
點位和用戶規模擴張乏力,使用時長如果縮水,經營情況必然不容樂觀。
所以,快充的普及拋給共享充電寶運營商一個選擇題,是提高充電效率改善用戶體驗,還是要繼續以慢充延長使用時長來穩住營收。多數企業選擇了后者。
當然也有例外,做數碼配件起家的品勝在2021年發布共享充電寶品牌“閃蔥”,打著快充的差異化競爭點,痛批友商慢充體驗,自稱行業的顛覆者。一年過去了,顛覆者并未帶來實質性的體驗提升,市場數據反而進一步向主營傳統慢充的品牌集中。
弗若斯特沙利文在《2022年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市場研究報告》指出,2022年上半年,在竹芒、怪獸充電、小電、美團之外,其他共享充電寶品牌的設備量、GMV和訂單量的市占率均為個位數。
另有業內人士透露,“快充充電寶也有可能會玩文字游戲,標的最大輸出電流2.4A,實際是三根線的總和。用戶一般一次只會充一臺手機,單根線的輸出限制在5V1A也就合理了。”
其次,漲價是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等共享經濟領域慣用的增收手段,只不過這條路仍逃不過死胡同的終局。
2017年,來電成為行業里售價官宣盈虧平衡的企業;2018年,街電、小電跟進宣布盈利;2019年、2020年,怪獸充電的凈利潤則分別達到了1.66億元、7540萬元。然而,細觀共享充電寶的經營模式就會發現,盈利難以持續。
對于共享充電寶企業來說,點位就是用戶的入口。可市場上優質點位本身是有限的,一方面點位競爭持續加劇,另一方面線下實體的流量近幾年下滑明顯。共享充電寶企業不得不給商家提供更高的推廣和分成,以保住點位優勢。
怪獸充電財報顯示,2019-2021 年公司支付給點位合作伙伴的費用分別為9.28億元、15.77億元、21.13億元,占營收的比例分別為48%、58%、61%,費用逐年提高。
越來越多的錢分給了商家,此時,漲價就成了增收之道。而根據前文所講,共享充電寶幾年來的使用體驗未有實質性改善,價格從1元每小時漲到4元每小時,帶來的正面作用是營收翻倍,付出的代價則是用戶的流失。
提振當下業績,卻給日后增長埋下隱患。
事實上,即便是服務價格一漲再漲,共享充電寶仍難逃由盈轉虧。
財報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怪獸充電營收7.371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8.469億元下降13.0%,較2021年第四季度的8.362億元下降11.9%,凈虧損為9640萬元;另一家代表企業小電科技,幾個月前則被爆裁員2000人的消息,約占公司總人數近40%。
投資者顯然已沒有充足的耐心繼續等待共享充電寶企業驗證商業化能力,怪獸充電0.8美元的股價,較上市當天開盤價已經跌去九成。
慢充體驗差,快充壓縮時長;漲價沒人用,不漲無利可圖。共享充電寶企業其實比任何人都清楚體驗痛點的存在,奈何經營死穴擺在眼前,知錯而難改。
充電是剛需,共享充電寶不一定
回到前面的問題,共享充電是剛需嗎?
先別急著下定論,我們從共享充電寶的使用場景看起:非常明確,就是要解決用戶外出時的手機電量焦慮。
巧的是,手機廠商也在為此努力。
圍繞快充內卷,盡可能地縮短充電時間,手機廠商給用戶帶來的體驗之變是出門前十分鐘就能把電充滿。而滿電出門,則可以緩解絕大多數人的電量焦慮。按照當前手機的平均續航水平,滿電狀態足以應對一天輕度乃至中度的使用需求。
此外,手機廠商還著手對手機續航進行優化。小米12S系列就重點強調了續航數據,雷軍提到了一個新詞“DOU續航測試”,小米12S Ultra的續航時間提升至1.24天;華為給Mate50系列加入全新續航技術,官方介紹手機在1%低電量時會智能啟動聚能泵,該模式下仍能支持通話12分鐘、掃碼4次或亮碼10次。
上述兩個發力點,是手機廠商在當前電池技術瓶頸期內給出的曲線解法。在短時間的外出場景里,兩種方案疊加,用戶基本可以告別共享充電寶。
而如果應對更長時間的外出或者對于重度使用習慣的手機用戶,充電寶無疑是更好的“續命”方案。但是否必選共享充電寶,則要打上一個問號。
根據前文所講,受制于商業死穴,共享充電的產品體驗不達預期,某些日常場景中甚至已經不能很好地完成最基本的充電任務,還可能帶來付費糾紛等新的困擾。站在用戶角度,共享充電寶的使用成本在逐年抬高。若用戶預判到有使用充電寶的需求,又不幸曾被共享充電寶“刺傷”,其使用成本如果超過心理接受極限,大概率會以自備代替租用。
Ben就因為實在忍不了共享充電寶的“龜速”慢充而入手了一款背夾電池,“吸在手機上就能帶出門,快充最高20W,而且夠充滿兩次”,續航焦慮不復存在。
救機于水火的可選項越來越多,共享充電的需求因此似剛非剛。
可以想象,手機快充、續航表現繼續向好,被刺傷的用戶尋找替代方案,留給共享充電寶的生存空間將愈發狹窄。
本文來自熊出墨請注意,作者:彬彬,轉載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