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擴大內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7月份最新的宏觀數據表明,前期由于上海、北京等城市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所帶來的經濟反彈基本結束。一系列經濟指標,無論是供給層面、需求層面,還是先行指標層面,在5、6月份所表現出來的反彈跡象,在7月份出現了大面積的逆轉。
總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約我國經濟復蘇的首要因素。除了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財政支出之外,宏觀經濟學中把總需求分解成投資、消費和凈出口,即俗稱的總需求“三駕馬車”。消費和投資被稱為“內需”,而凈出口被俗稱“外需”。總需求的決策部門,包括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企業、居民和國外部門。部門和不同類型的需求交叉組合,構成了總需求擴大的所有渠道。
擴大總需求,尤其是擴大內需,歷史上我們有許多的成功經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我們就實施了第一次的大規模促內需政策。然而,今年面臨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擴大總需求遇到了不小的困難,擴大內需在今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一、外需面臨長期結構性調整
自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暴發以來,中國是最早實現生產網絡恢復的國家。整個疫情期間,我國的進出口一直保持著比較高的增長率,甚至超出了疫情之前,這是疫情暴發之后中國經濟一個比較亮眼的表現。從今年前7個月表現看,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率是10.4%,其中出口增速高于進口增速,出口累計增速14.7%,進口累計增速5.3%。截至7月,累計貿易順差超過4800億人民幣,去年同期只有不到3000億,可以看到國際貿易順差有著較快的積累,對于穩定整體GDP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恢復的拉動能力將會面臨下降趨勢。
首先,受基數效應的影響,進出口總量和凈出口增長率都可能面臨著下降的壓力。
第二,隨著發達國家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不斷提升,國外對我國產品的需求面臨進一步削弱的局面。
近期對部分出口企業的調研發現,目前相當大比例企業是在完成前期訂單,未來訂單不足的局面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外貿企業面臨的難題。
二、擴大總需求面臨的挑戰
外需增速不足使擴大內需面臨更大的壓力,擴大內需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就投資而言,盡管公共部門和國有企業發揮了逆周期調節的重要作用,但是民間部門跟進的意愿并不積極。在固定資產投資中,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為5.7%,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只有2.7%。從根本上說,投資需求屬于引致需求,沒有最終需求的支撐,持續的投資增長難以為繼。投資增速下滑表明民間部門為應對潛在的國際貿易環境惡化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去產能過程。與此同時,作為過去投資積極性最高的地方政府也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
三、擴大內需的思路
盡管困難重重,面臨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擴大內需必須承擔起拉動中國經濟復蘇的重任。
第一,盡快解決房地產行業危機,避免危機外溢。房地產行業危機沖擊的不僅僅包括房地產行業及上下游產業,還對地方財政和居民財產帶來了較大程度的影響。其外溢效果也將影響內需的方方面面。包括部分頭部企業在內的房地產出現財務困難,將導致房地產行業調整周期要更長,深度更廣。建議國家成立專門的基金,特別是針對地方政府無力解決的情況,加大保供房政策力度,有序化解房地產爛尾斷供危機,防止產生外溢效應。
第二,著力解決基層單位的財政困難。基層政府陷入財政困境,不僅影響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而且影響宏觀政策的傳導和實施。通過特別國債等形式對財政困難的基層單位進行支持,不僅有利于地方經濟穩定,而且有利于宏觀政策實施。為避免可能產生的道德風險問題,也可以嘗試通過公共產品購買的方式。
第三,加大財政政策的力度,提升公眾對財政政策的感知度。目前在經濟進入下降通道,企業經營活動和收入下降的情況下,一些稅費減免的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限。相對正常情況測算出來的稅費減免數字可能高估了這些政策的力度。相反增加支出的政策可能更有實際效果,并提高公眾感知度。有利于公眾形成穩定的預期。
(作者范志勇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