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超過一本線五十分的藝考生:走上舞臺,把戲劇普及當遠大理想
鏡相欄目首發獨家非虛構作品,如需轉載,請至“湃客工坊”微信后臺聯系
圖文 | 日小文
編輯 | 吳筱慧
編者按:
暑假已經過去,上岸的高考生們陸續背上了行囊,邁入大學。也許每個專業都通向一個世界,少有人走過的那條路也許有更別致的風景,通向更奧妙的世界。
此前鏡相欄目發起「讀了“冷門”專業是什么體驗」主題征稿活動,請“過來人”講講他們的故事。下文是第二篇作品,講述了一名戲劇學院學生對戲劇普及之路的摸索和思考。
2020年1月疫情爆發,我的藝考被迫中止,漫長的封閉一直持續到4月,返校后我不得不重新把注意力放在文化課的學習上,準備了半年的藝考遙遙無期,成了懸念。就是在各種陰差陽錯的條件下,我作為一名藝術生,憑借著超過一本線約50分的高考成績,被上海戲劇學院的戲劇教育專業錄取了。
在此之前,戲劇對我來說幾乎是完全未知的領域,而我是在入學一年之后才真正搞清楚這個專業在教什么,以及這個行業在做什么。我的專業為何冷門,主要在于“戲劇”兩個字。提起戲劇,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戲曲,而后對我展現出一種又敬佩又惋惜的神情,一邊說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真的很不容易,很有骨氣;一邊又問為什么會去學唱戲,是不是成績太差了。而專業名中“教育”兩個字,則讓一些朋友展開聯想:噢,老師嘛,沒想到你們上戲居然也有師范專業。
不過,學校其他專業就會好很多,比如戲劇影視文學和戲劇影視導演這種,大家能更快地理解,或許是“影視”兩個字,更貼近大家心目中對“上戲”的想象。
據我所知,全國開設戲劇教育專業的院校除了上戲,只有中央戲劇學院和云南藝術學院,而上戲還是兩年一招,往往會出現全校只有兩屆在校生的情況。去年我們剛幫18級師哥師姐演完畢業大戲,他們畢業之后,22級戲劇教育班剛高考完還沒入學,學校里就剩我們一屆戲劇教育班了,這樣的情況一直在循環往復。
參演18級戲劇教育班的畢業大戲
戲劇教育專業的一大宏圖愿景是,將戲劇課推廣到全國各中小學校,讓它成為和美術課、音樂課一樣重要和普及的課程。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我最初對此充滿疑慮,以我在中小學就讀時的經歷來看,學生面臨的學業壓力一直在增加,這些非考試內容的課程真的能夠發展起來嗎?我何時能真正參與到這個宏圖愿景當中呢?
可后來我發現,首先成為一名戲劇老師,就不是件簡單的事。
我們專業的課程看起來非常豐富,好像什么都要學——劇本寫作、表導演、舞臺美術、中外文學與戲劇……這幾個課程隨便挑一個都可以獨立成為專門的專業。考慮到戲劇老師的數量長期內仍將處于短缺狀態,每個學校能夠配備的老師數量可能就一兩個,這就需要每個老師都能獨立完成基本完整的戲劇工作,從編劇到導演,從舞臺到服化,從燈光到音響,每個工種都必須有所了解。因此培養戲劇老師之路也是漫長和艱難的,由此我開始切切實實感受到不小壓力,不論怎樣,我們的腳下是一條還未成型的戲劇普及之路。
表導演課程的期中匯報《命運的撥弄》劇照
在進入戲劇學院的這兩年來,戲劇躍升為我心中最偉大、最有能量的世界,我發自內心地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它,每個人都可以需要它。入學后的幾天,我看了人生中第一部戲《駱駝祥子》,這是一個我在中學聽得耳朵都長繭的故事,但在劇場的體驗實在太奇妙了,虎妞死的那一刻,我一下子哭了出來,而后立刻又用余光張望,擔心自己被發現在抹眼淚。現在入學兩年了,我參加了不少劇組,做歌隊演員、做主要演員、做導演助理、做舞臺監督、做音響執行、做樂隊鼓手……我在愛上戲劇現場之后,也一樣愛上了戲劇劇組。好的劇組有一種理想化的團隊狀態,每個工種各司其職,互相配合,最終一起完成作品,少了哪個工種都不行。在這些劇組的體驗,也是我心目中人與人交往最舒服最美好的體驗。
表導演課程的期末匯報結束后,和大家一起交流
所有課程里,我們花在表導演課程的功夫最多,每天除了上課,就基本泡在排練廳,排完這一部排下一部,有時候一天從早上九點排到晚上十一二點,這種狂熱,一度讓老師忍不住提醒我們,也要注意理論課的學習。這門課程在每個學期的期中和期末各有一次匯報,匯報地點雖然看起來是個很普通的教室,但它在我們眼中宛若圣殿。
我在藝考時的學習,更偏向幕后,但因為高中玩樂隊的關系,對舞臺也一樣有著很高昂的熱情,加上這兩年接受了比較系統的表演訓練,成長是肉眼可見的,盡管目前與有表演基礎的同學相比還是有差距,但已經比兩年前強太多了,而且我也非常喜歡在臺上演出的感覺。我演過失意搖滾青年,演過懦弱鳳凰男,演過愛上學生的畫家,演過中國農民,演過美國農民,演過蘇聯鄉鎮企業家,演過一個寫詩的外賣小哥,還演過一個鬼馬的韓式真人癌細胞,最近又剛演了莎士比亞的經典人物麥克白。
在學期匯報里選擇《麥克白》是件很大膽的事,麥克白也是我目前演過最困難、印象最深刻的角色
但制約是一直存在的,我尚且有一些藝考經驗,依然為自己貧瘠的舞臺基本功羞愧,疫情開始之后,戲劇教育專業變成了純文化專業,再也不需要藝考了,此后完全沒有藝術培訓經歷、沒有舞臺基本功的學生,該如何面對舞臺的沖擊呢?對我來說,接受的過程已經很不容易了。馬上我們就要見到22級戲劇教育的師弟師妹了,很好奇,作為第一屆純文化的戲劇教育學生,他們會和這個專業碰出什么火花呢?
大一上學期結束的時候,我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從前我是個喜歡鉆在文字世界里的人,對于表演我不甚擅長,唯一熱愛的表演時刻就是和樂隊的伙伴們一起在臺上唱歌,所以大學的表導演課對我來說,就是清晰明了的一場塑造。關于排練,期末前后的排練才讓我體會并習慣了,一天到晚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排練的生活。疲憊是自然,但每次排練完的小小成就感,一次次地支撐著我。關于臺詞,那些詞語漸漸有了感情,它讓我們變得更加靠近彼此,它讓我覺得越來越多的時刻變得純粹了,我喜歡這些純粹。關于交流,雙人交流環節,我依舊沒有很好地跨過人物塑造這一關,但我就是要硬著頭皮繼續下去,我可以。”
我第一次在電影劇組當主演,飾演一名愛寫詩的外賣小哥
當我以為表導演是我們專業最重要的課程時,我開始疑惑了,尤其是站在戲劇教育宏偉藍圖的角度,我認為只有這門課程還遠遠不夠。與此同時,課外的一些經歷也給我帶來了不少迷失感。我在幼兒園教過戲劇課,但整個過程更像是幼兒教育,一直在想方設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后我又去小學教過一節戲劇課,班上有30個3年級的孩子,自己是個幼教老師的感覺更強了,我完全不知道該怎樣發揮我的專業;唯獨在復旦附中上的一節戲劇課,讓我使出了我的所學,但更多是照貓畫虎,將老師讓我們做過的游戲與訓練,復制給他們而已。
相比于孩子們,我其實更加覺得,成人更加需要戲劇。孩子們有進行戲劇游戲的天賦,他們經常會不加預演地開始進行扮演,他們在游戲中極為投入,他們的快樂也極為純粹。可成人呢,隨著年齡見長,我們做游戲的能力好像漸漸被時間抽走一樣,世界上有太多人未老先衰,這是我們對世界的犧牲,但戲劇也許能還給你什么。這次疫情帶給我的影響是,讓我覺得生活很像泡沫,當我聚焦到某一刻,面對現實生活的各種扭曲時,我的無力感充斥全身:我的所學到底能為人們帶來什么?因此我不滿足于專業的“教育對象”僅限于中小學生,也許有一種更加美妙的方式,讓戲劇面向更多人。
驚喜的是,我們還有一門專業課,也是我認為戲劇教育專業最重要的一門課:應用戲劇。簡單來說,目前的戲劇形式,觀眾都是坐在觀眾席全程“凝視”完整場戲,而我們會讓觀眾參與到戲劇當中:參與舞臺搭建,參與服化設計,參與故事,參與表演,通過一種特殊的參與規則,經專人引導,共同經歷一場戲劇體驗。應用戲劇對我們的要求是,需要培養和訓練一種與傳統戲劇截然不同的導演思維。
一種仍在探索的劇種“教育示范劇”
我認為戲劇教育重要的原因是,有些人生課題是無法避免的,重要的也許不是教給大家該如何解答,而是教會大家如何提問。一切的一切,都會回歸到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即你該如何度過你這一生。它其實就只是一場體驗,什么都帶不走的體驗,在埋頭良久之后,我們需要跳出當下身份和性格的束縛,我想戲劇現場能夠帶給我們這樣的體驗,我認為這是在靠近生命本身。
在這樣的專業內容和志趣下,我們班級在全校的形象也比較特殊。我們是出了名的像幼兒園一樣的一幫孩子,吵鬧、跳脫、有勁。由于課程原因,我們會接觸非常多的游戲,每次我們都會玩得停不下來,大家已經擁有了立刻進入任意一種游戲情境的能力,并且在進入之后能夠保持一種很夸張的狀態,很有活力吧(很吵鬧吧)。
我們專業畢業之后的去向也分為繼續深造和就業。由于中國開設戲劇教育專業的本科院校都只有三所,可想而知,想深造本專業也只能出國,更多是去歐洲。由于戲劇本身就是舶來品(本土的戲曲是另一回事),所以整個戲劇行業的所有工種,基本都會考慮出國深造。至于就業,有轉型做編劇做演員做導演的;最近做劇本殺的也比較多,因為劇本殺同樣也是帶領參與者進入劇本,和我們的專業有一些共通之處;再者就是真的做應用戲劇的實踐,在社會上開展戲劇教育工作坊,但由于市場狹小,也只能在大城市勉強發展;另外還有一個出路是去藝考機構上課。出路出路,只要能走下去的都是路。
參演話劇《焊神》劇照
參演話劇《聲聞于天》時拍攝定妝照的現場
馬上就要大三了,我現在的決定是不考研,畢業直接工作,但具體去做什么,還在慢慢摸索。拿表演舉例,我如果想做演員,雖然大學期間參演了不少,可我要和多少表演專業的同學競爭啊;同理,想做編劇導演的話,都有專門的科班學徒在前,我們能拿得出手的應用戲劇目前是最沒有市場的。感覺蠻難的。不過我現在還是很理想主義,我想好好體驗完四年的大學生活,至于做什么工作,沒有太大執念。
我們20級戲劇教育班級有23個人,5個男生18個女生。男生中有一個藝考時學表導演的,可以說他這兩年來就是我們班的表演招牌,但也許他太早接受了傳統戲劇的導演邏輯,在學習應用戲劇的導演邏輯時,顯得比較吃力。另一個男生就截然相反,傳統的表導演可能不是很突出,但在應用戲劇的領域卻顯得很機靈。我自認為我兩邊都不擅長,屬于中規中矩的類型。還有一個男生打算考研學酒店管理了。剩下一個男生是韓國來的,中文特別好,一股廣東普通話味,他志在電影。女生就不多說了,大家都很不一樣。因為我們的兩門專業課都需要在教室里面對面進行,從大一開始,就需要我們放下包袱,打開自己,所以我們班的氛圍和大多數大學班級比起來要更好,對我來說,見到他們就像見到家人一樣。
其實早已經忘記自己的專業是冷門專業了,覺得有些恍惚,在被錄取之后,我一直沒這么覺得過,但真正和別的專業比較起來,才發現我的專業原來真的算是冷門專業。但我心里還是抱著一些期望的,燃燒之前,總要經歷零星火花的階段。我希望戲劇在這片土地開花,希望戲劇教育能夠真的為具體的人帶來些什么,我有時甚至會把自己的專業上升到重塑生命體驗的高度上,我也是真的這么相信的。舞臺讓我們真的站起來,表達讓我們真的說出來,在舞臺上表達讓我們真的醒過來,夜長夢多,我想讓更多人站上去,我想讓人們發現更多正在經歷的現場,從生活到戲劇里去,從戲劇到生命里去。
歡迎關注「讀了”冷門”專業是什么體驗」專題:
目前鏡相欄目除定期發布的主題征稿活動外,也長期接受投稿。關于稿件,可以是大時代的小人物,有群像意義的個體故事,反映社會現象和社會癥候的非虛構作品等。
投稿郵箱:reflections@thepaper.cn
(投稿請附上姓名和聯系方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