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黃仕忠丨《清代說唱文學子弟書研究》序

中山大學中文系 黃仕忠
2022-09-06 13:07
專欄 >
字號

《清代說唱文學子弟書研究》,李芳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7月版

李芳這部書,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增補而成的。時光如流,屈指算來,她博士畢業已經十四年,而我們合作開展子弟書整理與研究的經歷,卻仿佛就在眼前。

“子弟書”,是清代八旗子弟群體中產生的一種說唱文學,其文本性質介于傳統詩詞和鼓詞唱本之間,就像元人散曲介于詩詞和俗曲之間一樣。它主要流行于北京及沈陽一帶,隨清亡而消逝,其文本仍在民國以后的說唱和地方戲中被演唱或改編,產生著潛在的影響——如越劇《紅樓夢》中許多優美的唱詞,就來自韓小窗的子弟書《露淚緣》——但今天人們對它的了解十分有限,2012年,我和李芳、關瑾華合作編集的《子弟書全集》《新編子弟書總目》出版,就有不少人在介紹時把它說成“弟子書”。

我涉獵子弟書的研究,最初是因工作的需要。1989年夏天,我博士畢業留校,在中國古文獻所工作,當時研究室的主要任務,是標點整理清車王府舊藏曲本,其中有將近三百種子弟書,我們整理之后,以《清車王府鈔藏曲本·子弟書集》為題,于1993年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四卷,用大十六開本,像兩塊大磚頭,厚厚的、沉沉的。我主要負責其中第二卷。通過校點,我對子弟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發現車王府所藏只是子弟書眾多版本中的一種,其他版本仍為數不少,而且車王府所收者,不過占已知篇目總數的三分之二,所以,我萌生了一個念頭:系統地匯集所有版本,編纂一部總集。這500多種子弟書,大約400來萬字,花個一二十年時間,應該能夠完成。

2000年11月,我申請的“子弟書全集”整理項目,由全國高等學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簡稱“古委會”)立項,資助經費兩萬五千元。這是我學術生涯獲得的第一份資助!2001年4月到2002年4月,我在日本訪學,全面調查了日本公共圖書館有關子弟書的收藏,并全部作了復制。早在1991年,首都圖書館就把所藏車王府曲本全部影印,線裝,300余函,售價人民幣30萬元,主要銷往海外。早稻田大學買了一套,就放在普通書庫,可以出借,我用數碼相機把其中的子弟書全部拍了下來。其后,又借赴北京參加學術會議之便,調查了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民族圖書館等處收藏的子弟書,構成了一個初步的資料庫。最為幸運的是,2003年,我認識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謝壽光社長,他聽完我的介紹,當場拍板說,交給他出版,出版社愿意承擔所有出版費用。既然出版有了著落,我的工作也就必須抓緊展開。

但這只是我計劃進行的工作之一。我那時剛過不惑之年,精力旺盛,想法稍多,有幾個項目在同步展開:

一是在日本一年,對日藏中國戲曲作了全面調查,準備編一部“綜錄”,選錄孤本、稀見版本影印,再出一本專著,構成一個系列的成果,目錄與影印工作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承接;

二是力主啟動《全明戲曲》的編纂,并建議先整理明雜劇,獲得黃天驥師認可,也得到了中山大學的支持。此事作為團隊的集體項目展開,安排在中華書局出版,我是組織者與聯絡人;

三是將研究領域從戲曲拓展到說唱,時間下延至民國。“子弟書”只是其中的一項,廣東的木魚書、潮州歌冊等,是后續的目標;我還希望聯合學術界的同道,著手各自感興趣的對象,分別調查整理,將來以“中國俗文學文獻大系”之名,分頭出版,逐步改變這個領域較為冷落的局面。

但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從日本回國后,我開始招博士生,就有意讓學生參與我的計劃,在師生之間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合作團隊。我給他們的題目,大都是我展開多年、有所積累,或是深感興趣、切實可行的,這樣不僅可以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還能在資料、視野與觀點上提供幫助。學生多承擔一些文獻調查、尋訪等基礎性工作,我就能騰出時間與精力,再拓展新的領域,爭取新的立項,則之后再招收的學生就又可以有新題目供選擇,從而構成一個良性循環,滾動推進。

回顧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的歷史,我發現基本文獻的建設,大多是在1950年代完成或打下基礎的,如鄭振鐸先生主編的《古本戲曲叢刊》(一至四集,1954-1957)、中國戲曲研究院編校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1959)、傅惜華先生的“中國古典戲曲總錄”系列目錄(前三種,1957-1959)及《子弟書總目》(1954)等,皆是如此。正是一批在“五四”新文化運動背景下投身俗文學研究的學者,如阿英、傅惜華、譚正璧、薛汕等,在長期關注中收集了豐富的資料,編制了相關目錄,為后人的研究奠定基礎。此外,許多老一輩學者在1980年代之后出版的著作,其實都是1950年至1965年這段時間寫成的,而我們在1980年代以后所做的工作,很多只是拾遺補缺,或是將有關專題捋得更細一些。到1990年代后期,通俗小說、文言小說和古代戲曲等,都已編有較為完備的目錄,主體資料大多已影印出版,而數量極為龐大、體裁各異的說唱,除了《子弟書總目》《中國寶卷總目》以及木魚書、鼓詞等有簡目或草目外,大多未得到編目、整理。另一方面,經過“文化大革命”,老一輩學者的收藏大多歸于公立圖書館,各館逐漸將這類新獲的書與其他“未編書”加以編目公布,所以我們已經有條件對俗文學文獻作全面系統的梳理,編制較為完備的總目,改變以往 “家底不清”的局面,并且為今后分類編纂整理“總集”奠定基礎。而這每一種具體的體裁,其實也是一個個有待拓展的“領地”。我們與其執著創造新理論、新體系,不如用樸實的態度,選擇合適的領域來做一個真正的“專家”。

我希望我的博士生,選一個合適的對象,圈出一塊領域,構建自己的“根據地”,通過三、五年的開墾,完成基礎文獻尋訪,然后寫成博士論文;再用三、五年時間繼續深入,在全面閱讀所獲文獻的基礎上,識其全貌,然后編制完成總目或敘錄;再以三、五年時間深入到文本內部有關問題,同時結合整個學術領域,打通其他體裁,那么,用十到十五年時間,就可以讓一個領域從基礎文獻整理到專題內容研究都得到全面推進,讓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專家”。在此過程中,我個人與團隊則是他們的后盾,給他們指引方向,保障工作有序地推進。我一生可帶十幾、二十位博士生,若其中有半數達成預期目標,則能把八到十個專題領域,作出全面的推進,那時再回首觀照,它們就該是如星火燎原,遍地開花,或者是星光燦爛了吧!

2004年春夏之際,在李芳獲得碩博連讀生資格后,我專門就其研究方向做了溝通。李芳碩士時跟陳永正教授學習,接觸了“類書”,她也很有興趣,一種方式是沿這個題目做下去,但我對類書沒有研究,所能給予的指導十分有限;另一種選擇是跟我做子弟書研究,雖然她從來沒有接觸過,不過我積累的資料可作為她的基礎,她則可協助我完成這個選題。在認真思考后,她選擇了跟我做子弟書研究。

她沒有意識到的是,這其實給學弟學妹們帶了一個好頭。因為接下來廣東籍的關瑾華選了“木魚書”,潮汕籍的肖少宋選了“潮州歌冊”,福建籍的潘培忠跟我做博士后,選了閩臺“歌仔冊”,圖書館學專業的熊靜則做了清代內府戲曲文獻的著錄與研究,周丹杰、李繼明則后續完成了粵劇、木魚書文獻的編目與研究。我自己在日本一年,深感走出去看世界的必要性,所以我招收的博士生基本上都有海外訪學的經歷,加上我結合以往工作,申請承擔了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題為“海外藏珍稀戲曲俗曲文獻匯萃與研究”。依托這個項目,仝婉澄做了日本的中國戲曲研究史,劉蕊做了法藏中國俗文學文獻及漢籍研究,徐巧越做了英藏俗文學有關文獻的研究,斯維做了悲劇觀念的東傳研究,林杰祥做了日本俗文學文獻的研究。還有一些同學則在參與“全明戲曲”編纂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如羅旭舟做明雜劇研究,李潔做明傳奇研究。也有同學在參與集體項目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題目,例如王宣標在調查“全明傳奇”目錄時,發現《明史·藝文志》的編纂有許多問題尚待澄清;彭秋溪在追索明清曲目時,選擇了乾隆朝飭禁戲曲的研究及宮廷檔案中的戲曲史料的輯錄整理。他們的畢業論文也都得到了專家的好評,這是后話。

我自己則是花了十年時間積累、消化、融通,才完成了日藏戲曲文獻的尋訪編目、選錄影印和專題研究,所以對如何展開一個新領域的研究,有了一套自己的工作程序。首先是對有關文獻作全面系統的調查,這種調查不限于國內,而要求放眼全世界,以求全面掌握資料,再在此基礎上完成目錄編纂;其次,通過版本比勘,考查其中的珍稀文獻,申請復制和出版許可;最后,結合文獻版本、庋藏源流及相關內容,完成一部研究著作。在我看來,要真正推進一個專題領域的研究,以十到十五年時間為周期是正常的。我當時為李芳所做的安排,也是按這個程序來展開的,只是當時我個人的工作尚未完成,這些“設想”結果究竟如何,其實尚未可知。所以我很感謝她的信任。按我的安排,子弟書的編目和整理是我們共同合作的課題,“研究”部分則交給她,作為她的畢業論文和后續成果。

子弟書收藏最集中的城市是北京,所以李芳入學后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到北京訪曲。當時關瑾華剛剛獲得碩博連讀生資格,也很有興趣參與調查,于是她們兩人結伴而行,一起赴京。

2005年秋冬,她們在北京呆了三個月;2006年夏天,再赴北京一個月。當時我們唯一的經費,就是“古委會”的那些資助,她們則想盡辦法掰著指頭花。先是搭伙到李芳家鄉駐京辦事處,安頓住宿,每月只花一千多元。兩個人拿著北京地圖,尋找各路公交的最佳路線,滿北京城東奔西跑。外地人不能買月票,她們攢了一大堆一元錢的車票,回來后貼了十幾張貼票紙,去向財務處報銷。結果是兩次北京之行,她們報完賬,我的經費還剩余大半。

她們出門時的標配是手提電腦、相機,一套江蘇古籍版《子弟書集》(用于核對校勘),以及筆記本、水杯和其他日常用品。就是背一個雙肩包,拉一個行李箱,再斜挎一個小包。

她們去時尚是初秋,轉眼就到了寒冬,連冬服也都是在北京買的。我聽著她們的匯報,浮現在我眼前的景象,是兩個個子嬌小的南方女孩,穿著厚厚的羽絨服,戴著絨線手套,背著包,拉著箱,在冰天雪地的北國,呵著熱氣,每天都趕在圖書館善本部開門前到達,總是賴到最后一刻才離開;中午啃兩片面包,下午離開圖書館后才找個小吃店填一下肚子;晚上則整理白天所得資料,分檔歸類,記錄在案,然后尋覓第二天的目標。

她們告訴我很快樂,很充實,因為每一天都有新的發現,每個館里都有新的收獲,并且長進很多。因為看到的都是原始文獻,有抄本、刻本、石印本,不同的紙張,異樣的裝幀,各款的印章,筆跡迥異的題識,與看鉛字印刷的書籍,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她們還說,終于能體會到,為什么老師總說古籍都是有生命的,親手撫摸書冊,她們仿佛看到了一冊書從產生到輾轉流傳的軌跡,體會到前輩們悉心收藏花費的心血。而她們的收獲并不限于此,出門在外,她們不僅要學會安排好自己的飲食起居,要適應北方的氣候環境,還要與不同類型的圖書館、不同性格的工作人員打交道,要面對諸多的新問題。而通過了考驗,就意味著成長。所有這些,讓她們忘記了每天高強度看書的疲勞。也許正是因為她們年輕,充滿著朝氣,有著昂揚的斗志,讓她們沒有覺得這是一件苦差事,只留下一生難忘的記憶。

記得她們最初到一家收藏子弟書十分豐富的圖書館訪書,由于該館原則上不對外單位人員開放,查驗過介紹信,核對了研究生證,工作人員便公事公辦,按規則收取“提書費”,顯得十分冷淡,這讓她們頗覺難受,于是來向我“訴苦”。我說不用介意,我們會用行動打動他們,改變他們的態度。果然,幾天下來,她們每天最早到、最晚走,翻書、核對、記錄,幾乎不挪窩,忙碌有序,不知時間流逝。這讓管理員產生了好奇,于是主動問詢了解。她們則如實地告知我們的工作程序,全面系統的調查,逐冊驗看的要求,令管理員大受感動,覺得她們作為學生能夠這般認真投入,實在太難得,就一路綠燈,甚至主動提供了館藏卡片柜里沒有著錄、很可能是子弟書的文獻,這給了她們意外的驚喜。

我只能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機會,與她們匯合,去解決一些她們難辦的事情。然后拉著她們四處“打秋風”,讓北京的朋友請客,來“犒勞”她們。記得“敲”卜鍵兄那次,伊白女史作陪,我們高談闊論,評點古今,她們聽得興趣盎然,因為這與課堂上的情況完全不同;卜鍵和伊白還有針對性地為她們作了指導,點明老師從文獻入手展開研討的意義。這些長輩的指點,有時候比自己老師所說,還讓她們印象深刻。我帶她們拜見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彌松頤先生,見到了滿族老人家彌奶奶,八十八歲的老人給她們每人都寫了“福”字,這份祝福讓她們之后的生活與工作都十分順當。我們一起去拜訪李嘯倉先生的夫人劉保綿,劉先生慨然搬出所藏子弟書和俗曲讓我們翻拍,我們才知道劉先生畢業于北大,也是一位俗文學研究者,這些文獻其實是她和李先生共同收藏的,我們還發現傅惜華先生當年可能沒有見過這些原本,所以在著錄李氏藏書時出現了一些誤差。

其間還有一則故事。2005年10月,正當李芳躊躇滿志地要在子弟書領域大展拳腳時,忽然發現北師大的一位同學剛完成了一篇題為《子弟書研究》的博士論文,她之前設想要寫的內容,全都已經寫了。她來電告訴我這個情況,情急之下,語含哭音。我覺得題目相重是可能的,但具體做法不可能一樣,讓她不要著急,先把論文轉給我看一看。看過論文,我覺得那位同學憑借個人的努力,獨力完成這篇論文,很是難得。但她主要利用了已標點出版的子弟書文獻和學者新發掘引用的資料,以及北師大圖書館的一些藏本,而沒有想過利用北京的地緣優勢來展開系統調查,其核心仍是古代文學研究模式下對題材、內容的討論。我們則是從文獻普查入手,在全面尋訪、匯集、研讀文獻的基礎上再深入研討,二者其實有著很大區別。所以我告訴李芳:不用擔心,在你還沒有對這個專題做真正的調查與研讀之前,單憑印象中的研究范式設計出來的章節、內容,其實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我們必須在研讀文獻之后,才能提出問題、確立觀點,所以要有信心,只要繼續按計劃實施,最后要擔心的不是沒內容可寫,而是內容太多,寫不完。這讓李芳平靜了下來,更加著力于文獻搜尋。而她后來論文寫作時的情況,也確如我所預料,不是沒東西寫,而是材料太多,要吃透不易。甚至在畢業之后,又用了十多年時間來慢慢消化,才修訂完成她的這部專著。

人生總是充滿著緣分。有一次赴京,我去社科院文學所調查子弟書資料,遇見蔣寅兄,承他問起,我陳述了正在做的事情。對我們的做法,他深為欣賞,并且感嘆說:現在還有年輕人愿意這么做,很是難得。說完,他又冒了一句:文學所的俗文學收藏極多,無人編目,要是你的學生愿來文學所,我一定支持。沒想到,幾年后,李芳真的去了文學所工作,其機緣就始于此。

我們在普查了北京、天津、上海、沈陽等地的收藏后,發現還是缺了很重要的一塊:劉復(半農)當年收集的文獻。1928年前后,劉復擔任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民間文藝組”負責人,搜集了兩萬多種、六萬多冊俗曲唱本,其中僅子弟書一項就超過一千種。這批文獻在1949年之后被遷往臺灣,收藏于傅斯年圖書館。2004年,史語所編選影印了《俗文學叢刊》,在第四輯里收錄子弟書條目309個,實收326種(內有同名異書),每種收一個版本,極大地方便了學者的利用。不過,當同一種書存有多個版本時,編者考慮到文獻的完整性,優先擇取那些首尾完整、抄錄工整的本子,結果所收多為晚清、民國抄本,而一些早期抄本,則因首尾有闕而未獲影印。我們編纂總目,要求目驗所有版本,再加著錄;校理全集時,必須校勘所有版本,最終厘為定本。所以,傅圖的收藏,是不可或缺的,必須逐一驗勘。但那時兩岸尚未通航,要去臺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05年,中山大學獲得校友資助,設立“凱思獎學金”,資助博士生到海外訪學,雖然數額不大,只夠支付最基本的交通與住宿費用,生活費用都需自己補貼,但在當時,這樣的機會卻是極為難得。我第一時間向學校提出了申請,并寫信請“中研院”文哲所副所長華瑋研究員擔任合作導師,終于幫助李芳爭取到去文哲所訪問半年的機會。于是,李芳成為大陸第一位自籌經費去臺灣訪學的學生——在此之前只有通過臺灣方面的資助,才能成行。

“中研院”不招研究生,或因如此,學生身份的李芳,得到了文哲所和史語所師長的諸多關照,常常被約請共進午餐。那時兩岸交流還不是很通暢,很多學者從未來過大陸。他們饒有興味地詢問大陸學生和學界的情況,李芳則乖巧地回答,更多時候是做一個聆聽者,安靜聆聽師長們講述他們在海外學習的經歷,臺灣學界的狀況,對不同學術流派的評價,以及許多的提點,這大大拓展了她的學術視野。與此同時,李芳作為一個“局外人”,還獲悉了諸多學人的“八卦故事”,并且習得一口純正的臺灣腔,直到去北京工作后,才轉換了過來。期間,李芳還去臺灣大學旁聽曾永義先生的課,周末去劇院看戲,與臺灣從事戲曲研究的師友們建立了良好的聯系。

李芳的日常工作,是每天在上班時間到傅斯年圖書館看書,結束后回到文哲所的研究室整理所得資料、閱讀臺灣和海外的文獻。因為時間緊迫而資料豐富,她帶著強烈的“饑餓感”,每天都幸福地泡在書堆里,不知疲倦。她不知道的是,師長們也在觀察她,因為這是第一個大陸學生“標本”呵。一年后,我去史語所參加俗文學研討會,“中研院”的師友對我說:他們每天早上到所里時,李芳就已經在研究室了;晚上十點多準備回家,發現李芳還在研究室。他們感嘆臺灣的學生不夠用功,這樣下去,今后和大陸學生的學術能力差距將會越來越大。因為欣賞我的學生,他們無意中對我這個當老師的也“高看”了一眼,這是最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

李芳來信匯報說,傅斯年圖書館收藏的廣東俗曲也非常豐富,雖然在網絡可檢索,并且有一部分得到了影印,但還有許多工作可做。于是我與史語所王汎森所長聯系,簽訂了一個合作協議,請他發邀請函,我派學生自費赴臺去編那些待編的文獻。子弟書項目剩余的一點經費和我新獲的一個教育部項目,讓這項協議得以完成。王汎森先生也特地從他的所長經費里撥出一些,做為她們的生活補貼,使這個合作項目得以順利展開。

這樣,李芳在臺又多呆了半年,在全面比對、校核傅圖藏本之后,又利用近史所等處的收藏,編制了七萬余字的子弟書目錄。同時,關瑾華、肖少宋、梁基永等幾位也前去做了幾個月的調查編目,我們基本摸清了傅圖所藏俗曲的情況,掌握了許多其他類別的古籍資料。基永在文獻收藏方面有許多心得,所以還應邀做了一次小型講座。

我們這個小小的團隊,借助這樣的調查工作,除了馬彥祥先生的舊藏不知下落,關德棟先生的收藏因未清理不能借閱,可以說在全世界范圍內,凡是曾有著錄、有人提及的子弟書文獻,我們都復查、驗看過了,借此全面系統地掌握了現存文獻,為總目編纂和全集整理奠定了基礎。

應當說,在我們之前,關于子弟書研究做得最為深入的,是臺灣政治大學的陳錦釗教授。他1970年代讀碩士時,參與了傅圖所藏俗曲的整理工作,主要負責其中的子弟書文獻,后來遂以子弟書為對象,完成了博士論文。傅圖藏子弟書文獻的一些珍稀印記、題識,就是由他首先發掘利用的。1990年代之后,隨著兩岸交流的增加,他經常利用假期自費來大陸調查子弟書,又發掘了一些重要的資料。我對他的工作深感欽佩,聞知他也有意整理子弟書,我覺得這類文獻,出版一次不易,能出一種就不錯了,所以在21世紀初與他相識時,我曾表達過合作意向,請他負責臺灣所藏,我們來承擔大陸所藏,但他未置可否。李芳赴臺后,我請李芳拜見時再度誠懇相邀,仍未有結果,那就只好各做各的了。

陳先生的優勢是他翻閱過傅圖所藏,早年的積累較為豐富。不過,當李芳在臺一年,按版本目錄學的規范要求作全面系統的調查之后,我們掌握的信息,已經超過陳先生了。也緣于他最初并沒有這樣的意識,后來要再重做,時間和條件已經不允許了。至于大陸所藏資料,雖然他已經做了多年的訪書工作,但他只有假期很短的時間,無法像我們這樣做“地毯式”搜尋,加上某些圖書館還人為設置了借閱門檻,他憑個人之力,其實是很難完成普查的。我閱讀陳先生的《快書研究》(1982),其中附有他輯錄整理的“快書”,發現當有多個版本時,他往往選擇最易獲取的民國鉛印本作底本,而沒有用傅圖收藏的清抄本。事實上民國排印本存在較大的改動,已非清代面貌,看來對于底本的擇取,對于文獻學基本規則的理解,他似乎與我的想法不太一樣,所以也確實是分開各做一書為好。

我們在2007年左右完成了總目的初稿和全集的錄入工作,出了清樣之后,又花了多年時間校對,繼續補充新發現的資料。有幾種同書名、同題材的子弟書,在最初調查時,我們以為是同一書,所以只錄了開頭數句和末尾數句,經過仔細校勘之后,發現是同題材的別本,需要一并收錄,但也有兩種鄭振鐸舊藏本,因為國圖將鄭氏藏書集中掃描,不能提供,只好付之闕如。

子弟書的句式以七字句為基礎,通常又以十字句為多,最多時可達二十余字,為了保持原貌,這多出的字,要用小字雙行排列,但這行距很不好掌握。為了版面美觀,我請編輯做了很多的嘗試,最后終于調到合適的位置。再如子弟書演唱時分“落”,早期抄本都標有分“落”符號,早期刻本則在句末用圓點表示,我們在整理過程中發現這個問題,重新為所有文本補充了“L”符號。我們整理子弟書大都用三到五個版本作過校勘,心中才算安定,而版面上看,卻可能是一個校記也沒有。

而我們勤勉也獲得了最好的獎勵,那就是《子弟書全集》項目幸運地獲得國家重點出版資助,在2012年順利出版, 2014年獲得中國新聞出版政府獎提名獎,可以說謝社長的出版家眼光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2020年10月,陳錦釗先生的《子弟書集成》也由中華書局出版。近十年來,子弟書研究十分活躍,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的數量都有明顯增長,想來我們和陳先生所做的文獻資料工作,已經產生了作用。

李芳在2008年6月順利通過答辯,赴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工作。之后又跟隨南京大學張宏生教授做一站博士后,主要承擔滿族詞人的詞作整理。她把自己的研究領域從子弟書拓展到旗人作家作品的研究,將詩、詞、曲、戲劇,合而為一,耐心地積累,慢慢地消化,如今再用了三年多時間,將畢業論文作了認真的修訂補充,呈獻給讀者。我則借此機會,把我們師生合作展開研究的過程作了一番回顧。

是為序。

    責任編輯:黃曉峰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百家乐透视牌靴哪里有| 百博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永利高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百家乐官网怎么玩呀| 百家乐官网专用桌子| 百家乐平玩法几副牌| 旧金山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太阳城巧克力社区怎么样| 百家乐官网打水套利| 六合彩开奖号码| 单机百家乐在线小游戏| 百家乐官网网上娱乐城| 大发888娱乐场注册| 黄金城百家乐官网下载| 长垣县| 碧桂园太阳城怎么样| 澳门百家乐哪家信誉最好| 百家乐免费路单| 注册百家乐官网送彩金| 大发888娱乐场168| 百家乐官网赌机玩法| 大发888在线娱乐城代理| 海立方百家乐客户端| 百家乐官网平注常赢法| 在线玩轮盘| 百家乐乐百家娱乐场| 百家乐桌手机套| 百家乐官网那里最好| 18皇宝| 大发888截图| 大发888注册优惠代码| fl水果机教程| 威尼斯人娱乐城送钱| 百家乐用什么平台| 百家乐官网免| 百家乐官网桌布| 昌黎县| 足球投注| 棋牌评测网xjqppc| 大发888xp缺少 casino| 大发888娱乐城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