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網:愿“文科院士”承載起人文價值的社會期待
1月21日,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左)為清華大學教授李強頒發文科資深教授證書。 鞠煥宗 攝
日前,清華大學舉行了首批文科資深教授證書頒發儀式,包括李學勤、陳來在內的18位教授獲此殊榮。由于中國目前沒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院士制度,所以不少媒體將此看作相當于“文科院士”的榮譽。
這又一次把“文科院士”拉回了輿論視野。在清華之前,包括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等高校也逐步推出文科資深教授榮譽。在今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提出,盡快設立“文科院士”。馬敏認為,當前中國文科院士制度的缺失是對文科學者的一種制度性歧視,折射出“重理輕文”觀念依然未泯。目前,如兩院院士的國家級文科院士制度尚未成型,各大院校推出自己的“文科院士”,不失為一種探索。
從社會意義層面看,文科學者,與自然科學學者面貌稍有不同。如果說自然科學由于門檻較高,其學術價值多在本領域內認定的話,那么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則因為與社會深度勾連,他們的著作、言論相當大一部分在社會上廣為解讀,他們的價值厘定更像是校方認定、同行評議、輿論清議等多重坐標軸之下的綜合判斷。這也是為什么清華的“文科院士”出臺,輿論對當選“院士”的成果、言行頗多回顧、討論,對已當選或未當選的學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期待。
如果說,自然科學的規律判斷更多的是一種事實性的探索,那么人文社會科學則更含有價值觀的啟蒙。而文科,究竟該承載何種價值,向何種方向“啟蒙”,也恰恰是近代百年中國學界反復思索的問題,這也與文科在十九、二十世紀的命運起伏相互勾連。清華大學的文科,就是一幅微觀的呈現。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清華的文科堪稱一面旗幟,當時就有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四位名聲顯赫的“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五十年代的院系大調整中,清華的文科并入其他學校;直到今天再度授予“文科院士”。文科,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其價值小大多寡、方向東西南北反復變遷。及至今天,文科院士要不要評、標準如何、程序設置等等問題,不僅在學界、在廣義的輿論場也是個極為受關注的問題,其實這也是“文科在當代中國價值如何厘定”這一宏觀議題下的子問題。
因此,人們對“文科院士”的期待,不只是學術成果著作等,更是社會價值的引領,人格操守的風標。它最理想的結果,應當是共識合流的呈現,校方、學界、輿論等能達致合意。正像是民間認定的“清華國學四大導師”,除梁啟超、王國維去世較早外,陳寅恪與趙元任均入選了當時第一屆中央研究院。我們期待這種合流能成為常態,合流的前提也格外重要,那必然是社會對人文價值的認定明晰透徹,人文學者該有怎樣的學術表現與人格范式,已經形成了具有穩定性的期待。
清華大學之后,相信有不少學校都會跟進授予“文科院士”。這種褒獎,是對一個學者的學術成果帶有總結性質的認定,但同時也不妨視作社會意義的另一重起點。愿他們承載起人文價值的社會期待,其認定人選經得起歷史檢驗,并能夠引領社會成員涵養出學如不及、風骨凜然的精神氣質。
(原標題為《 愿“文科院士”擔起人文價值的社會期待丨光明網評論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