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讀懂中國人的5個習慣,從自知之明走向文化自覺

2022-08-25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是的,中國人有不少特殊習慣。

比如認為把水燒開更干凈衛生,且能收到養生治病之功效;比如見到黃土地,就忍不住要栽培作物;再比如細節考究注重禮讓,卻也久被詬病的酒桌文化。

明代官員楊漣因不堪魏忠賢迫害,“每晨起多飲涼水,以求速死”。

中國人的很多習慣在外國人眼里都難以理解,我們卻認為沒什么特別。而今全球文化交流碰撞的機會越來越多,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相應地,習慣也會產生改變。

比如,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白領將日常飲料從茶換作咖啡;一些年輕人選擇使用信用卡超前消費,而不再熱衷于存錢買房;一些有留學歐美經歷的家長會倡導孩子對長輩直呼其名,以示代際的民主與平等……

《中國人的習慣》一書中的插圖

普通人對于很多習慣都習焉不察,其實生活習慣的變化反映的是社會文化的變遷。習慣作為整體文化的具身形式,是我們理解自己、理解自己面對的規則差異,也就是理解中國人的一個切口,其中一些能夠反映文化模式的習慣尤其如此。北京大學的邱澤奇教授指出:“從習慣入手,的確是理解社會規則差異甚至沖突的有效切入點。”

為此,邱老師撰寫了新作《中國人的習慣》,希望喚起我們的“自知之明”,并由此抵達文化自覺的境界,以期在加速發展的社會中、傳統與現代的交疊中,自洽地生活。

那些習以為常的文化習慣,將我們與這片土地聯系起來,讓我們成為獨特的文化群體。

在這本書中,邱老師指出,以內省為基底,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推己及人的,社會習慣是和而不同的,生活習慣是擇善而從的,工作習慣是勤勉好學的,休閑習慣是張弛有度的。

01

推己及人的思維習慣

說到習慣,思維習慣值得優先討論。思維習慣在某種意義上甚至不是個人的,而是某個群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較為固定的元認知模式,也可以被理解為這個群體的文化特征。在中國文化中最能體現人性與習慣之間關系的,或許是個人走出自我去處理與他人關系的思維習慣。

心理學家認為照鏡子是認識自己的第一步,這里認識的是身體的自我,而照見社會自我的鏡子在他人那里。費孝通指出,中國人有一種“我看人看我”的思維習慣——把過譽的部分作為對自己的鼓勵,在今后的日子里補足就是了——這是中國人的自省與體悟。

查爾斯·庫利提出“鏡中我”的概念

中國文化里的內省邏輯以自察為基本手段,通過改過、預防、提升來修身,并將內化的善轉化為日常實踐,在自處、家庭、鄰里、朋友、同事、政務活動中予以貫徹。用當下語言說,中國文化主張自律。在自律中更主張培養隨時自我檢查的習慣,有過錯后用自我批判進行補救。

既然我們會對他人對我們的態度和行為產生習慣性的反應,他人也會對我們對他們的態度和行為產生習慣性的反饋。在中國文化里,“我看人看我”和“人看我看人”其實是人己關系的一體兩面。如果說前者是自己憑內省思維習慣可以控制的態度和行為,那么,后者便由不得自己控制,是他人對我們的反饋。我們怎么判斷他人和社會對我們的態度及行為會產生怎樣的反應呢?

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在一個倡導為善的社會中,人們會用當下的場景來推演自己在未來場景(如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和行動)中可能產生的反應,從而決定自己應該如何行動。在社會學中,這被稱為反思(身)性行動(reflexive action)??鬃訛檫@類行動建立了兩個標準:自己需要的,只有“立”或是“達”,才可以加諸他人和社會;自己不需要的,不可以加諸他人和社會。在后人的體悟和歸納中,這兩條標準被稱為處理人已關系的黃金準則,即“推己及人”。

02

和而不同的社會習慣

內省的思維習慣造就了中國人對他人與他人社會特征的期待。那就是,基于共同認同的目標,期待自己的努力獲得平等對待,期待他人和社會也是內省的。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場景,每個人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職業不同,可每個人都持有相同的思維習慣——推己及人。人己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都能相互尊敬、友好相處,氛圍和睦。這便是中國文化里時常出現的修己安人、和而不同的社會場景。

直到當下,修己安人依然是中國社會的思維習慣的基礎,也是追尋理想社會的起點。可是,我們不能不正視他人與自己的不同。每個人的出身不同、家庭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進入的職業場所不同,對人和事物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觀點,也會有不同的行為方式,面對的利益也會不同,做出的選擇也不相同,甚至連“三觀”和人生理想都有不同,又如何修己以安人呢?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痹谥袊幕?,我們是坦然面對不同的。孔子認為面對“不同”采取的態度正是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

銘記“和而不同”,經歷幾十年的思考和孕育,費孝通在晚年提出了對“和而不同”的當今闡釋。費孝通問自己:這個世界,“這么多人,怎樣能和平相處,各得其所,團結起來,充分發揮人類的潛力”?在人類社會邁向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倒是多元一體了,可多和一之間還沒有協調好,相互不理解,相互不容忍,于是他提出了“各美其美”。1989年,他參加“21世紀嬰幼兒教育與發展國際會議”時進一步提出了“美人之美”;1990年,他在日本接受福岡亞洲文化獎時則進一步闡述了在面對不同之時如何做到“和”,做到“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

直到1996年他在《東方文明與二十一世紀和平》中完整地闡述了自己對人類社會多樣性的觀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的四美句至少意味著在現代人的處世準則里,和而不同依然是一種追求。

社會學家費孝通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是否真正出現過和而不同的社會,如今已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孔子的修己安人不只是他個人的想象。

他對禮崩樂壞發出的嘆息正說明在中國文化的血脈里有一個共同理想,那就是和而不同的社會,也是中國人觀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社會習慣。

03

擇善而從的生活習慣

內省的生活習慣和期待他人同樣內省的社會習慣,使內省成為中國人立足社會的不二法門,也內化為中國文化處理人己關系的基因符碼。只是,人不可能總是處在冥想之中,人還要生活,還要實實在在、腳踏實地地過日子。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又如何內省?如何將推己及人的思維習慣與和而不同的社會習慣落實于生活的瑣碎之中,中國文化的基因符碼又如何呈現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之中呢?

除卻“吾日三省吾身”,“寧儉勿奢”是另一項中國特有的“善”。在21世紀之前,中國始終是一個農業國,“勤儉持家”是社會古老的生活習慣。在一年一度的春節期間,村寨許許多多的房屋大門上的春聯還會有“勤儉持家”的橫批,或者把勤儉的意思蘊含在春聯里。要是蓋了新房,在祝賀的詞句里也常能見到“勤儉持家”。與之對應,對奢侈的回避與勤儉自律幾乎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基因。

因為窮而塑造的儉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被動的儉,富裕條件下的儉才是人們行為的自律,才是文化?!拔峤袢罩?,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面對財富,由文化塑造的普遍認知告訴人們,當下的富有不意味著永遠的富有。富有時,以不富有的平常作為參照,才是可以讓家業長青的正常行為。也許富有真的只是偶爾出現的境況,謹慎對待富有,倡導勤儉才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生活習慣養成的重要內容。

04

勤勉好學的工作習慣

對“將勤補拙”的信仰,讓中國人在家訓中把勤勞作為立家之本。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勉學篇》強調:“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朱子治家格言》開篇即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又有曰:“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彼未_始流行的蒙學讀物更是把勤奮作為基本要求,如《神童詩》中有言,“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無論是勤勞、勤學,還是勤政,從普通百姓到圣人君王,中國文化始終把“將勤補拙”作為解決自身“短板”的萬應靈丹代代傳承,勤也成為中國人對待工作的基本態度,進而形成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倫理準則。如傳統社會在“貧”與“娼”之間,人們會選擇笑貧不笑娼,對自食其力的人總是積極鼓勵的。

《中國人的習慣》一書中的插圖

“勤”只是補拙的手段和方法,目的還是修己,即改善自我修為,提高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在人己關系的社會中,人們對自我修為、對自己社會經濟地位的評價是以他人為參照的。那么,以誰為參照呢?孔子在《論語·里仁》中提供了答案,“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人們的勤勞和勤奮何以要與賢德賢明相關聯?一個直接的理解是,解決“勤”的方向問題?!扒凇笨梢韵蛏?,也可以作惡。在一個崇尚向善的社會,崇尚致中和的社會,讓“勤”沿著“賢”的方向,才是社會期待的。《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引述孔子說法:“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為匹夫而愿富,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辟t人不僅要德才兼備,還要作為平民時有發家致富志向,作為王侯將相時不積攢私財。成為這樣的人,便是“勤”的方向。

05

張弛有度的休閑習慣

休閑是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成年以后。個體的休閑生活,既反映了一個人生活的品味和格調,進而體現其社會經濟地位,更是社會的傳統和文化在個體身上的呈現。一個社會的休閑,則是一種文化的呈現,是一個社會的習慣。從修己安人入手,中國文化訓練了中國人的一整套習慣,和生活與工作一樣,休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國人依靠現世的文化涵養,讓即使是休閑和娛樂也處于中庸之道。

總體上看,中國人的玩樂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為文玩,如飲酒賦詩作畫,游山玩水鼓瑟琴簫,飲食聽曲品茶等;第二類為武玩,像騎馬射箭,武術競技,奔跑角力等;還有一類可稱之為寵玩,如侍弄鳥獸蟲魚花木等。

溥儀拿著兒時養蛐蛐的罐子(圖片來自電影《末代皇帝溥儀》)

在中國文化滋潤的社會生活場景里,一個人如果始終勞作不伺修養,會被稱為傻呆;如果總是嬉鬧不伺勞作,又會被稱為好閑。不玩不行,玩過了也不行。那,到底該如何呢?每當此時,人們的腦子里都會出現“張弛有度”這個詞。

其實,在中國文化中,從來都沒有純粹的生活和工作,也沒有純粹的娛樂。在生活勞作和休閑之間把握分寸,始終是中國文化倡導的休閑習慣?!兜赖陆洝酚校骸疤熘溃洫q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倍鬃右苍詮埑谡撝螄溃宓缹埑谥鲝埖漠惓R恢聵嫵闪酥袊藢ι罟ぷ髋c休閑的基本態度,也就是中國文化的處世哲學:中庸之道。

藏修息游(《中國人的習慣》插圖)

當時代的車輪駛入21世紀,娛樂早已成為影響許多國家的經濟指標,是影響許多人生計的經濟領域,服務于休閑的經濟活動甚至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支柱性產業。事實上,我們已經置身于一個娛樂和消費的時代。如果我們還能回顧自己父輩乃至祖輩的生活,特別是村寨等農牧業社會的生活,就會發現,現代生活與傳統生活最大的差別在于把人們的時間一分為二:一部分為工作時間,一部分為休息時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中國文化的智慧里,沒有時間運轉帶來的壓力感,也沒有工作與閑暇時間分割帶來的焦慮感,有的只是急緩松緊的節奏感,像是生命自然的分寸。

-End-

編輯:蘊霏、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中國人的習慣》

原標題:《讀懂中國人的5個習慣,從自知之明走向文化自覺》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圣淘沙娱乐城真人赌博| 圣淘沙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信誉百家乐博彩网| 大发888组件下载| 百家乐官网预测神法| 三国百家乐娱乐城| 华泰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专业百家乐官网分析| 大发888娱乐场下载英皇国际| 百家乐官方游戏| 百家乐官网特殊计| 百家乐官网庄闲当哪个好| 足球竞猜| 百家乐追号工具| 累积式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天下| 百家乐官网客户端LV| 大发888亚洲城娱乐城| 唐朝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博九百家乐官网游戏| 大发888-娱乐平台| 百家乐官网手机壳| 百家乐官网长龙如何判断| 德州百家乐扑克桌| 历史百家乐路单图| 百家乐网络公式| 百家乐官网最新庄闲投注法| 大发888官方下载 网站| 百家乐官网群html| 百家乐官网庄闲和游戏机| 网页百家乐官网| 88娱乐城网址tlyd| 老虎机上分器| 威尼斯人娱乐场官网48008| 百家乐庄闲局部失衡| 饿火命适合做生意吗| 怎样赢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怎样玩才能赢| 个人百家乐官网策略| 洪湖市| 百家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