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躲避名著、倍速看片,戴錦華與張悅然如此回應當下青年閱讀
原創 鄭周明 文學報
淺閱讀、快閱讀甚至閱讀的轉移,這是一個在網絡時代不斷被提及的話題,在文景成立20周年新近推出的“文學在生長”首場對話中,學者戴錦華和青年作家張悅然以及外國文學研究者魏然分享了對當下閱讀和文學啟蒙的各自觀察,這次,他們談到了高校文科生為何也存在“躲避”閱讀名著的現象。
很難想象現代人會為了了解英國上世紀20年代的日常生活專門去讀伍爾夫的小說,他們可以選擇電影、電視劇、戲劇、展覽或是其他媒介形式,文學流失的讀者充盈在其他新生的媒介平臺里,但文學依然在給所有新媒介供給著營養和靈感。
線上對話“解救生活與塑造想象:聊聊我們的文學啟蒙”
在文景成立20周年新近推出的“文學在生長”首場對話中,學者戴錦華和青年作家張悅然以及外國文學研究者魏然共同分享了對上述現象的各自觀察。在人大進行創意寫作教學的張悅然不無遺憾地表示,現在自己在課堂上有種“直播帶貨”的感覺,不斷告訴學生們下次上課需要提前讀些什么書,“但是現在的學生出于課業負擔或是興趣等原因,不太愿意去讀長篇名著,而長篇小說本身就包含著閱讀難度的部分,需要讀者去嘗試跨越,現在年輕人很少愿意去挑戰了,這是很殘酷的現實,尤其是發生在文科生群體里面。”戴錦華則在北大的課堂上反復叮囑學生一定要看哪些電影再來上課,現在她還增加了一句叮囑,“不許兩倍速看電影?!?/p>
一個數據
據《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8.2%的網絡視頻用戶不按原速觀看,“00后”群體尤其青睞倍速功能,有近四成使用倍速觀看視頻。
面對當下青年學生存在的這樣一個普遍的閱讀癥結時,她們非常希望在線上對話時分享自己被文學啟蒙的時刻。在戴錦華的記憶中,她的童年長期受到書籍匱乏的困擾,于是她尋找一切可以讀的雜書,直到她成年后意識到這樣的閱讀對自己是一種傷害。而真正談得上文學啟蒙的時刻,也是一次堪稱驚險的時刻,“在我十幾歲時候,一個親戚悄悄為我打開了書架后面的藏書,我一次性看了《紅與黑》《約翰·克利斯朵夫》以及巴爾扎克作品等名作,這次短暫的閱讀冒險給了我很大震撼?!边@樣的文學啟蒙讓她終生都記得經典名著帶給她的閱讀快樂,她甚至因此養成了一個奇特的閱讀習慣,即面對一本好書時盡量不去讀最后一頁內容,以保持最大的閱讀快樂和結局的開放性。
她更想強調的是,讀名著小說最好的時間正是青年時代,甚至是學生時代,“只有年輕時我們才會那么文藝,那么愿意去讀小說,那時我們有勇氣去追問自我,去尋找小說給予自己的那種直視凝視的目光。”她想起曾經遇到一個諾獎評委,對她說要想獲得諾獎,不僅要寫得好,也要活得長久?!斑@句話雖然是開玩笑,但評委的意思是他們現在的趣味或判斷基本也是在年輕時閱讀小說所形成的,等他們老了做評委時就會給當年那些自己欣賞的作家投上一票?!?/p>
相似的是,與戴錦華并不屬于同一代人的張悅然,也認為自己的啟蒙時刻是來自經典名著,尤其是兩位“愛瑪”,“一位是簡·奧斯汀筆下的愛瑪,另一位則是《包法利夫人》里的愛瑪,一個教我怎么認識婚姻家庭,一個教我怎么去學會破壞和打破所謂的禁忌,特別是后面這個愛瑪,拓展了當時我的認知邊界?!倍F在,她更欣賞的作家是康拉德與T.S.艾略特,時常給身邊人推薦他們的作品。與張悅然同代的魏然則表示自己在大學時熱衷于看新概念作文和先鋒戲劇,他也并不認為當年那些被貼上“新銳”或“叛逆”的“80后”作品有誤導自己的能力。
張悅然|磨鐵·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這恰好回應了對話一開始的那種對當下青年閱讀現狀擔憂的情緒,與其批評或否定當下青年閱讀畏難心理,不如嘗試分析理解背后的原因。戴錦華認為,首先一代又一代讀者對故事的追尋是不曾衰退的,從小說的黃金時代到后來的電影、電視劇等新媒介產生,它們都在強調自己最擅長的部分,但觀眾始終在里面尋找“故事”對自身的價值和意義。而張悅然在課堂上也發現,學生對名著的挑剔挑選也并非全然不可理解,她在新書《頓悟的時刻》里分享了自己對喬伊斯、契訶夫、門羅、波拉尼奧等作家作品的解讀過程,特別注意到門羅是一個在課堂上很難言說的作家,“她小說中那些豐富細膩的生命感的東西,年輕學生是暫時很難體會的?!蓖瑫r,她作為寫作者也在反思,是否為當代讀者提供了足夠好的文本,她觀察到這些年國外作品中自傳體敘事的小說變得越來越多,認為這是社交媒體泛濫的環境下讀者對“真實感”的索取倒逼作家們更多轉向這種形式創作的原因,“典型的例子是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的《我的奮斗》系列,與此伴生的現象是大家對非虛構作品的閱讀興趣超過了小說。我自己時常也疑惑,作為寫作者是否需要在小說中去追求最大的真實感以滿足當下讀者的需要,不如此虛構文學是否難以繼續?”
《2021 B站創作者生態報告》
這在魏然看來是多種文化媒介在互相影響的必然現象,也是互相競爭角力以及接棒發力的過程。他在疫情期間注意到,讀者對虛構文學的治愈能力又加強了信任感,許多作家和學者開始在B站、豆瓣、抖音、小紅書等熱門平臺上分享自己的閱讀,這是需要被看到和認可的一種現象。戴錦華回應說,自己一直記得十幾歲讀《基督山伯爵》時里面的一個場景,那是主人公埃德蒙·唐戴斯在地牢里聽到的一句“金句”,大致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能讀五十本好書,那么人生總會終生受益。借這句話戴錦華進一步說,現在許多讀者都很喜歡提問自己在有限的時間里必須讀哪些好書,但“具體是哪些書我們其實不需要被告知或聽從種種的‘必讀書單’”,“被自己的興趣和樂趣所推動的閱讀,才是更重要的。”或許,這也呼應了“文學在生長”的要義所在,生長需要自然自發的力量,這種生長的力量在每一代人那里都有著不同的外觀和可能性。
原標題:《躲避名著、倍速看片,戴錦華與張悅然如此回應當下青年閱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