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某種意義而言,《無問西東》對得起它的片名
注意:本文適合已經看過電影的觀眾
《無問西東》是六年前的“老”電影了。難得的是以時下眼光觀之,也毫無灰撲撲的過時感。這部影片原是作為清華大學的百年校慶獻禮片而拍攝,事過境遷,當然不好舊事重提,海報上的宣傳語也換成了“只問深情,無問西東”,簡直讓人要誤以為是一部純愛片。電影發行方找來王菲獻唱同名推廣曲,在網絡上引起一定的熱度,也仍然是把電影按照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片來宣傳,未免委屈了影片本有的氣韻和格局。
《無問西東》海報電影的演員陣容,不論是放在拍攝時,又或是放在當下,都稱得上是重量級的一時之選。作為一部“出土”影片,《無問西東》的意義倒不只是“考古”上的:盡管影片對部分演員職業生涯特定階段表演風格的影像資料留存相當難得——尤其是《最愛》(2011年上映)之后、《一代宗師》(2013年上映)、《太平輪》(分兩部先后于2014、2015年上映)與《羅曼蒂克消亡史》(2016年上映)之前的章子怡,《色|戒》(2007年上映)之后的王力宏,以及《中國合伙人》(2013年上映)之前的黃曉明。
演員如果有志于表演藝術,職業生涯誠然可以漫長,角色卻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年歲限制。《無問西東》記錄下的恰是以上幾人作為演員而非明星,兼具青春少艾與演技漸趨成熟穩定時期的一段時光,即使未必是“最好的時光”,也終究是再無復現可能。
電影錯過了原定的獻禮“正日子”,同樣未必是壞事。票房成敗尚屬其次(盡管從影片上映首次日的口碑和票房走勢來看,《無問西東》絕對是一月電影檔期最大的一匹黑馬),甚至影片成功調動到多少觀眾潸然淚下也并不重要(影片最大的敗筆反而正在于此)。
電影劇照《無問西東》的寶貴之處和勇敢之處在于敘事觸角所伸向的民族記憶極深幽處與極痛楚處,即使是輕輕觸碰后的旋即收回,也足以讓影片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霸王別姬》等影片遙相呼應,并與另一部仍在上映的影片《芳華》一并構成對迄未遠去的民族記憶的再喚醒與再審視。這種再喚醒與再審視盡管仍有再商榷的余地和必要,遲來的發聲也還是好過失聲,至少證明這個時代電影人對歷史的投注與反思,一直在場,并未缺席。
影片當然不是沒有問題。敘事編排和剪輯、配樂上的失誤,極大拖累了影片質素。電影在審美能力和執行能力上波動起伏,狀態極不穩定,好的地方好到讓人擊節嘆賞,壞的地方也壞得異常惡俗。導演兼編劇的李芳芳,經驗還是有欠老成,讓影片有佳章,無佳構。
李芳芳年少成名,《十七歲不哭》的電視劇比原著更受歡迎,除了影像在視聽感染力上的先天優勢,也得益于改編過程對散文集內容的整合梳理,即使編劇便是作者本尊。
《無問西東》用兩個多小時電影的時長,塞進四篇小說的體量,故事文本又參差不齊,多少還是任務艱巨。電影的多段敘事,即使不是故弄玄虛,草蛇灰線,埋伏得也還是太隱晦牽強,未免讓觀眾看得吃力。
電影對四段故事的順序編排其實頗為講究,大體依據故事的年代背景,先由近及遠完成前半段劇情的倒敘,再由遠及近完成后半段劇情的作結。張果果(張震飾演)的本世紀一零年代敘事成為全片起首,隨后是陳鵬(黃曉明飾演)、李想(鐵政飾演)、王敏佳(章子怡飾演)三人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敘事,再隨后是沈光耀(王力宏飾演)的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敘事,吳嶺瀾(陳楚生飾演)的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敘事則最后登場。以上是“前情”,諸人生平的“后事”,則是對上述倒敘的嚴格反向。
電影看上去交叉剪輯繁復,其實異常規整。與《云圖》的拼貼式(collage)剪輯手法類比,是只得其皮相而不得實質。《無問西東》的敘事剪輯策略,更接近于2002年的美國女性題材電影《時時刻刻》。
《時時刻刻》故事跨越三代人的時空,相聯結的紐帶是第一代人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文學作品《達洛維夫人》;《無問西東》故事跨越四代人的時空,相聯結的紐帶則每隨代際轉換而相應更迭,飄忽不定,是中國文學傳統里穿插藏閃的技巧。不過搬演到電影里就十足考驗編劇功底。《無問西東》的四段故事發力不勻,加劇了這一問題。起首的張果果一段故事,筆力不逮,藏鋒又太深,影響觀眾對電影的整體觀感。
《無問西東》劇照電影對各段劇情的年代選擇自是經過一番斟酌,落實到每段劇情的季節設定上,也是別有講究。張果果的故事,時間跨度從冬日將盡到暮春;陳鵬、李想、王敏佳三人的故事,時間上當是夏秋之交;沈光耀的故事是夏日;吳嶺瀾的故事則是隆冬。時光流轉,影片中的季節更替,陪襯劇情的年代變遷,有別樣的錯落美感。這份講究經過一番苦心,被劇情的失衡所拖累,以致難以引起觀眾注意,未免可惜。
張果果的一段敘事,看上去平淡,埋藏不少小機關。劇情顯然以真實事件作為靈感來源,雖然時間上有一定距離。這一距離感隨著電影上映時間的延宕六年而更強烈。2012年上映的陳凱歌電影《搜索》,同樣是以時間上有一定距離的真實事件作為靈感來源。《無問西東》如能在2013年如期上映,這一段故事倒能形成與《搜索》的若有若無呼應。陰差陽錯,經歷了2017年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件,張果果的一段故事在2018年觀眾的眼中,或許會有更多的復雜意味。
張震飾演張果果電影安排張果果母親在廚房包餃子,家長里短的一段臺詞,絕非拖時間。張果果與上級和下屬之間的多次對話,信息量不小,只是留給觀眾的時間太短,來不及想通其中關竅。電影好幾處鏡頭對張果果的儲物柜予以近景強調,儲物柜上的標簽“2012”與“2017”,也顯然不是隨手貼上去。張果果回到清華校園,與學妹閑談,交代張果果是“一字班”校友——顯然只能是2001年入學。這句閑談,做實本段故事的年代。張果果畢業多年,仍回母校尋求內心平靜,可知母校精神力量。——閑閑一筆,拍得極高明,只是不易被觀眾看出,倒像是偏離了命題作文,讓人物徒有身份。
同樣略顯平淡的吳嶺瀾的一段敘事,年代氛圍上把握得也還精準。民國時期學人思潮一度不慕文科、推崇理科工科,是晚清洋務運動風氣的延續,電影中亦有所體現。吳嶺瀾因期末成績不佳而情緒失落,時間當是寒假開始前一月初的隆冬時節;與同學們排演戲劇,演的不是《茶花女》而是《哈姆雷特》——用的想必是田漢1921年的譯本;與同學赴泰戈爾訪華的盛會——時間是1924年的4月。這一小段敘事,時間上卡得緊鑼密鼓,唯一的缺憾是臺詞的雞湯味太足,即使是民國學人的貫有口吻。作為飾演者的陳楚生,演技談不上突出,形象氣質倒很妥帖,與祖鋒飾演的梅貽琦對戲,不落下風,算是相輔相成。
陳楚生飾演吳嶺瀾祖鋒飾演梅貽琦電影在小細節處的用心,相當真實地還原了年代氛圍,而不至于重蹈刻意“做舊”的國產年代片通病。沈光耀的一段故事,小細節尤其多,尤其用心。電影在本段的敘事,也破綻最少,最顯得精氣神充沛。
西南聯大學生時代的親歷者鹿橋,追憶往事的長篇小說《未央歌》,被公認是時代精神浪漫美好又不失真實的藝術化寫作。沈光耀的故事,完全可以置于《未央歌》的背景下而不顯突兀——七零年代生人的李芳芳,寫出二零年代生人的年代感,可見準備工作的扎實到位。
郭大林與郭小林電影中郭大林、郭小林雙胞胎兄弟倆,角色設定或借鑒自《未央歌》中故事的講述者“小童”童孝賢,一樣的天真稚氣,一樣的陽光開朗。兩兄弟操川東南一帶口音,沈光耀說一口粵語,小商販則講本地土話,是對西南聯大時期“天南海北人,五湖四海音”的真實寫照。防空洞授課的一小場戲,不忘讓講授“自由而無用”知識的考古學教授攜恐龍化石出場,亦是對歷史真實的尊重,不做打雞血的革命化想象。
電影由曹郁掌鏡,對云南紅土地的俯拍鏡頭,視覺效果宏大震撼。用低機位拍攝的一組農工拉石碾的鏡頭,畫面凝重莊嚴,有油畫的質感,足以讓觀眾為民族在多災多難國運下的頑強韌性而致敬與落淚。這一鏡頭語言策略在沈光耀就義的一場戲里運用得尤甚,從藝術角度看當然過于煽情,但無疑將對觀眾的感染力發揮到極致。空戰的一場戲,耗資不菲,若是小說文本,毫無必要——戰爭時期大量的犧牲,至少在當時都是默默無聞。但作為大眾電影,空戰戲就不可或缺,英雄需要被銘記,觀眾需要英雄——悲愴的殉難愛國者、死于民族大義的圣徒。電影多次響起《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的旋律,用意正在于此,雖然聽多了難免覺得矯情。
電影劇照影片選擇由王力宏出演沈光耀這一角色,用人的眼光精準。王力宏的電影事業,遠不如音樂事業成功,不過也有重量級的作品,比如李安導演的《色|戒》。鄺裕民與沈光耀在精神氣質上有相似之處。鄺裕民青澀,沈光耀堅毅。電影安排的幾場塑造人物的小戲,例如密林捕蛇、空襲警報下不忘煮蓮子湯,都生活氣息濃郁,不是信手拈來的無用廢戲。蓮子湯作為道具,在沈光耀犧牲后再度于劇情中復現,成全沈太太(米雪飾演)最動人的一場戲。
王力宏飾演沈光耀沈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豪門大戶。沈太太送別郭家兄弟,鏡頭由下至上搖移,最后定格在沈宅門庭上高懸的“三代五將”匾額,可知沈家簪纓世家,既出文臣,亦出武將。沈太太言行舉止,兼有傳統士紳太太的穩重與西式貴婦人的開明,勸導沈光耀的一番話,見地入情入理,讓人動容,觀念更是遙遙領先于時代一般大眾,放在當世也屬卓爾不群。電影用沈家母子映照時代風骨,更顯家國胸懷和民族氣節,是對西南聯大“黃金年代”非凡人物集體風貌成功的含而不露。
米雪飾演沈太太電影的片名出自清華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沈光耀一段敘事,自然是緊緊扣住題目。陳鵬、王敏佳、李想的一段敘事,看似與影片主旨格格不入,其實反彈琵琶,極為勇敢。不過這段故事本應獨立成片,委屈降格為四段故事中的一個,太浪費題材。狗尾續貂的純愛片作風結尾,也大煞風景。如果這一安排是屈從于不可抗力,則更讓人惋惜。
陳鵬的科學家身份,除了附會上清華校史里引以為榮的一段科研人員英雄譜,于劇情毫無意義。李想的支邊故事,前期鮮明,后期草草收尾,除了救活張果果父母的這一段余波,再無下文,是對前面情節塑造的浪費。李想的自我犧牲,未嘗沒有“贖罪”意味,不過影片重心不在李想身上,也沒有拍成如喬·耐特的電影《贖罪》的意圖。這段光風霽月的“三角戀”關系,聚焦燈主要打在王敏佳身上,兩名男性角色則居于陪襯地位——可惜了兩名男演員。
如果不是戲份施展空間有限,王敏佳或可成為章子怡從影履歷中非常重要的角色。章子怡以《我的父親母親》踏入電影行業,一路有起有伏,終于憑借《一代宗師》重奪事業高峰。低谷期的兩部正劇作品,一是顧長衛執導的《最愛》,緊隨其后便是《無問西東》。王敏佳的形象塑造,可以看到招娣和商琴琴的影子,但仍然成為獨一無二的王敏佳,一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時代犧牲品。王敏佳是中國語境下的瑪蓮娜(《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莫妮卡·貝魯奇飾演的女主角)。瑪蓮娜“因美獲罪”,王敏佳因言獲罪。王敏佳的被批斗,集合了“革命叛徒”和“蕩婦羞恥”的雙重打擊。匿名信事件拔起蘿卜帶出泥,“合影”事件才是致命所在,嚴重性遠遠高出《芳華》中何小萍的“軍裝”事件。
章子怡飾演王敏佳,黃曉明飾演陳鵬《芳華》能看出《紅樓夢》的影子,文工團就是女文藝兵們的大觀園。劉峰強擁林丁丁,性質等同于傻大姐誤拾繡春囊,是抄檢大觀園的先兆,只能以劉峰的離去收場。《無問西東》里,王敏佳與李想所在的醫院,一度是化外之地,但更脆弱和更不能置身于時代洪流之外。許師母事件,撕開理想主義的口子,王敏佳便再無容身之地。
影片中批斗大會的一場戲,非常簡短,非常有力。王敏佳被“砸死”,許師母贏得空虛的勝利,而終于認識到死亡絕不是勝利的凱旋,心灰意冷,投井自戕。此段情節冷峻到極點,讓人想到《霸王別姬》中,鞏俐所飾演菊仙的投繯自盡。電影用占比不小的情節,表現許老師夫婦的無愛婚姻,尤其強調這段婚姻中的現世物質因素考慮,絕非閑筆,只是無法說得太透。
許老師夫婦類似的時代悲劇,在電影《相愛相親》中被柔光濾鏡所美化。觀眾一廂情愿地感動于《相愛相親》中鄉下文盲婦女身份的阿祖對感情的“相信一輩子”,不愿承認阿祖不過是被丈夫和時代所拋棄的犧牲品。《無問西東》中的許師母,強勢霸道,讓人厭惡反感,實質與阿祖無異,同樣是守望無愛婚姻的固執者,即使借了時代的力,所達成的目的最后也歸于虛無,仍然是犧牲品。
許師母粗通文墨,又擁有工人身份,在對特殊時期話語體系使用的熟練程度上,與寫匿名信的王敏佳不相上下。王敏佳閱歷太淺,還意識不到文字可以殺人,終為其所害。王敏佳瀕死而生,電影為毀容的王敏佳所找到的避難所,是云南的邊陲之地。而這一避難所也終于在若干年后難逃一劫。王敏佳走向荒漠,電影不直寫其死亡,比《最愛》中商琴琴和趙得意的相擁而死更委婉,盡管都是把殘酷世相浪漫化,用超脫世俗的理想化愛情遮羞。《無問西東》中的這段愛情戲寫得太拙劣,簡直讓人懷疑是否故意寫成如此。演員總算沒跑偏,如果沿用“邪魅狂狷”時期的表演方式,只怕會讓觀眾笑場。華語影片寫不出《日瓦格醫生》這樣的作品,是觀眾的損失。
影片回歸“獻禮”初衷,在片尾一幕幕閃過清華大學校史上的杰出師長和校友。哪些師長和校友可以進入這份“致敬”名單,顯然是經過一番精挑細選。反倒是影片中的角色,即使有原型人物作為參考,在真實歷史長河中的地位或許都無足輕重。一切歷史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當代史。《無問西東》是極個人化的一次歷史書寫,即使有諸多掣肘,總算沒背離創作意圖太多。
影片的討論熱度在社交網絡極速升溫,豆瓣網上的評分更是持續上揚至7.4分,吸引到超過6萬名網友打分(截至2018年1月15日15時)。對電影評論的兩極分化,一定程度上是電影“障眼法”的成功。用“青春片”的類型標簽做護身符,電影成功將自身意圖層層包裹,而讓不同觀影目的的觀眾各取所需。作為一部作者電影,《無問西東》不完美,甚至問題很大;作為一部時代志,《無問西東》的勇敢,對得起電影的片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