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藝術人物|王妙蓮傅申舊著新出,青年藝術家重構空間
1973年,藝術史學者王妙蓮、傅申出版了《書畫鑒定研究》。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何慕文認為,這本書最直接地展示了鑒定家怎樣從事鑒定。近半個世紀后,該書首推中文版。近期,在上海,意大利藝術家加埃塔諾·佩謝舉辦個展“點石成金”,跨領域的作品為觀眾打開奇想世界;上海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最新推出策展項目“娜布其:一切都回到了開始的地方”;在武漢,湖北籍青年藝術家鄧玉峰用527個包裹記錄了“家”的變遷。《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6773257.com)“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上海|藝術史學者王妙蓮、傅申
成書半個世紀,《書畫鑒定研究》首推中文版
王妙蓮(右)、傅申
關于中國書畫鑒定,曾有一本為中外藝術史家盛贊的著作,它就是出版于1973年,由王妙蓮、傅申合著的Studies in Connoisseurship。書籍暢行海外近五十年后,近日其中文版《書畫鑒定研究》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發行。
《書畫鑒定研究》王妙蓮 傅申 著;趙碩 譯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2.8
《書畫鑒定研究》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批賽克勒藏中國書畫為研究對象。既有整體目光下的中國書畫史呈現,又有對鑒賞問題的剖析探討。四十余篇針對藏品的個案研究,更向讀者展示了如何觀看一幅作品并鑒定其真偽,是一本從理論到實踐的實用鑒定著作。賽克勒藏畫的年代跨越元朝末年至近代中國,正屬于“中國晚期繪畫”的范疇。此書的寫作,也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石濤《致八大山人函》(部分頁面)
該書作者王妙蓮(Marilyn Wong-Gleysteen),出生于美國夏威夷,是中國藝術史家,古琴演奏家。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博士學位、美國曼荷蓮學院榮譽學位。歷任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副策展主任。另一位作者傅申,1936年生于上海,成長于中國臺灣,早年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從事書畫鑒定工作。后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求學博士學位。先后任美國耶魯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教授、美國佛利爾賽克勒藝術博物館中國藝術部主任。
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系榮休教授班宗華說,“在客觀上,每個研究中國繪畫的學者都受到了這本書的影響。我自己也熟讀此書,這些年來它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收獲,也是我研究書畫鑒賞的關鍵性指南。自從1973年這部著作出版以來,關于這個領域陸續出現了很多重要的研究。但是沒有人能在思維的嚴密性和對中西傳統的綜合性上超過這部書。令人驚奇的是,這也是一部對中國藝術史領域之外的讀者來說易于理解和有益的著作:信息量很大的文章和精美的插圖結合,這在最為專業的知識和對藝術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間架起了一座頗具吸引力的橋梁。”(整理/畹町)
上海|意大利藝術家加埃塔諾·佩謝
個展“點石成金”,打開奇想世界
加埃塔諾·佩謝 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2022年8月11日至10月16日,Voyage UCCA Lab攜手招商文化旗下設計互聯與加埃塔諾· 佩謝工作室,呈現意大利藝術家加埃塔諾·佩謝個展“加埃塔諾·佩謝:點石成金”。這是繼展覽在深圳和北京成功舉辦之后,藝術家根據上海Voyage UCCA Lab藝術空間設計的全新個展。展覽為觀眾帶來涵蓋產品設計、裝置藝術、建筑設計等50余件立體作品與30余件手稿,以其擬人化的設計手法,對濃烈色彩與創新材料的匠心獨運,將觀眾帶入他的奇想世界。
Voyage UCCA Lab“加埃塔諾·佩謝:點石成金”展覽現場,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Voyage UCCA Lab“加埃塔諾·佩謝:點石成金”展覽現場,圖片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加埃塔諾·佩謝1939年出生于意大利拉斯佩齊亞市,集合了建筑師、藝術家、設計師等身份,曾在世界范圍諸多知名藝術機構舉辦展覽。此次展覽展示了藝術家自上世紀60年代至今的作品,通過多元媒介又彼此互文關聯的系列座椅、桌臺、燈具、建筑手稿等作品,以非時間線性的方式展開——材料的可塑性、自然主義的色彩結構及其擬人化的呈現方式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解讀空間。
展覽作品不僅包括如《UP5_6扶手椅》(1969)與《人多勢眾》(2019)等這類為女性及少數裔群體發聲,呼吁關注性別平等與種族歧視的重要作品;也為觀眾呈現了佩謝對于環境、自然及現實問題關注的經典作品,如將水的力量融入家具設計之中的《環礁湖桌》(2012),以及使用混凝紙漿混合樹脂材料模擬出樹的肌理,以具象的造型致敬自然的《樹》(2021)。同時,展覽還匯聚了佩謝在建筑領域的創新實踐,展現其對建筑設計領域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的思考,力圖與觀眾共同探討人、建筑與自然共生的可能。如作品《有機建筑》(1989-1993)是佩謝為日本大阪市設計的世界上首個垂直花園,整棟建筑使用了132種本土植物和樹木,有效緩解了城市的熱島效應;作品《巴伊亞小屋》(1999)和《孤獨教堂》(1974-1977)則是佩謝結合當地自然與人文的建筑實驗。
上海|中國青年藝術家娜布其
“游戲”之間,一切都回到了開始的地方
娜布其
8月12日,上海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推出聯合策展項目“娜布其:一切都回到了開始的地方”。作為中國青年藝術家娜布其的最新在地項目,西岸美術館展廳0首次變身為充滿“游樂設施”的虛構場所。展覽現場結合雕塑、裝置、建筑和設計等多種媒介,邀請公眾以“游戲”的方式去探索身體與空間、藝術品與日常物品之間的關系。
娜布其:一切都回到了開始的地方,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五者
娜布其的藝術實踐從對物體的關注開始,延伸至與身體之間的微妙關系,以及當人處在不同空間、環境中感知的差異。此次展覽中的全新作品將展廳轉譯為帶有烏托邦式想象的“游樂場”——一個可以收獲“愉悅感”,可以自主探索的沉浸式場域。在如夢似幻的虛構場景中,公眾將踏上一場藝術之旅,藉由無限的想象力和游戲,探尋現實與虛構、藝術品與常用物品、私密與公共空間之間不斷變化的界限。展覽亦創建在線相冊,將開放式的答案交由大家分享。由此,公眾從旁觀者的身份脫離,成為了展覽的參與者以及共創者。展覽持續至10月23日。
武漢|青年藝術家鄧玉峰
藝術項目:527個包裹里的家
鄧玉峰
近日,“寄生-中轉”鄧玉峰藝術項目在湖北武漢的無糖畫廊展出。《寄生》是鄧玉峰2022年的全新創作,他在面臨北京的家即將拆遷之時作出緊急行動,決定將自己的家進行拆分,打包成數千份包裹,面向全球征集接收包裹的家庭,待新的居所找到后,再讓參與者將包裹寄回。
“寄生-中轉”展覽現場。
其中的 527個包裹從北京寄往武漢,寄生于無糖畫廊的展覽空間中,與項目的文獻資料一同呈現為“寄生-中轉”展覽。展覽空間化身為快遞“中轉驛站”,包裹整齊排列于貨架上,觀眾可以挑選并領取包裹,以此開啟包裹新的“寄生”之旅。每個包裹都獨立編號,其中的物件也各不相同,封存著鄧玉峰對于“家”的記憶和過往生活的片段;每個寄生家庭都是一處臨時“驛站”,是鄧玉峰實體的“家”的延續;每張快遞單號則是點對點的信息載體,記錄著鄧玉峰與每個寄生家庭的連接。當快遞包裹成為媒介,鄧玉峰將私人物件介入公共領域,試圖引發一場關于“家”的形態和個體生存狀態的公共討論。
鄧玉峰,1985年生于湖北巴東,2010年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寄生》是繼《34.6 萬武漢公民的秘密》、《坦白》、《永生》、《一場消失的運動》 之后,鄧玉峰又一次具有公共性、社會性、參與性的藝術實踐。(整理/畹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