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擁有一個反向性別的名字是一種什么體驗?
作者:唐語新
責編:李婷
圖編:熊英宏
“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許慎《說文解字》)。這句話是說,名字是表明自己身份以區別于他人的工具。事實上除此以外,名字也是一張社會標簽,蘊含著豐富的性別、種族、階層等信息。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名字文化的性別特點。
/01/ 男名與女名:名字的性別傾向
我國社會環境的變遷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名字(見表1)。從建國初期廣受青睞的“建國”、“建華”、“英”、“蘭”,到“20后”使用最頻繁的“沐宸”、“茗澤”、“若汐”、“一諾”,文藝范兒十足的名字已成為時下爆款。然而,盡管風格因時而變,名字的性別傾向始終十分明顯:軍、強、杰、浩、俊等字多用于男性,麗、婷、靜、萱、怡等字則多用于女性。
表1 不同年代使用最多的10個名字
資料來源:公安部 《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
有學者認為,性別化的名字背后是一種性別角色期待。在傳統話語下,男性被認為應該是陽剛的,故起名多從聰慧勇敢、剛毅果斷之意;女性人名則寄托了父權制社會對女性陰柔氣質的偏好(惜惜、嬌)、對其遵從女德的期待(淑、惠),以及對其姣好容貌的審視(花、眉、艷)(楊果, 2014)。
因此,就其性別特點而言,名字其實是社會性別文化的一部分。這就會造成一種刻板印象:我們常將姓名投射到性別特質上,認為起“男名”者肯定是男性,起“女名”者肯定是女性;還會將性別特質投射到姓名上,認為有男性化名字者更有能力、更愿意與其共事,有女性化名字者更熱情、更愿意與其交友(佐斌等, 2021)。與這種刻板印象相違背時,個體則要承受一定代價,比如使用女性化名字的男性在擇偶中被女性選擇的可能性更小(楊婷 & 任孝鵬, 2016)。
02 男名女用和女名男用:反向名的出現
隨著社會變遷和社會文化的包容性增強,傳統性別觀念受到了一定沖擊,名字性別傾向與真實性別不一致的現象正在增多——男名女用和女名男用的“反向名”大量出現,很多性別指示性不強的“中性名”也流行起來(如“子涵”一名同時進入2010-2019年男性和女性常用名字的前十)。
對此,我們不禁會問,為什么家長不再一味堅持孩子名字要與性別相匹配、轉而追求名字的個性或審美特征?如何從社會文化變遷的角度理解與性別傾向不一致的名字以及這種不一致的形成機制?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曹云鶴和陳友華(2022)以N大學S學院全體在籍學生的花名冊為研究對象,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使用反向名的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取得了以下發現:
取名過程。給女孩起男性名的家庭往往經過深思熟慮、一旦確定就很少改變,比如有父母在剛結婚時就想好了孩子的名字;給男孩起女性名的家庭則呈現出起名倉促隨意、反復修改的特點。
名字含義。男名女用常引入富有男性氣質的詞語(如天、磊、輝等),而女名男用卻很少將女性氣質十足的字放入名字中,而是多用男女通用的字或疊字。
名字來源。反向名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按輩分、八字、五行等取名,多見于傳統文化濃厚的家庭;二是取自典故,文化底蘊十足;三是“跟風起名”,即來自當時流行的社會價值觀念,多見于農村和小城鎮。
名字期望。給女孩起男性名的家庭往往期待女孩事業有成、剛柔并濟等,但給男孩起女性化名字的家庭并不希望男孩因此具有某種女性氣質,還是希望其志向遠大、有所成就,并沒有背離主流的、傳統的男性氣質。
其次,反向名的形成與命名者偏好、家庭變遷與社會政策、地域與城鄉差異和社會文化觀念有關。
命名者偏好:反向名的命名者多為父親或祖父,他們往往文化水平較高,將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而不僅僅是對男孩的期望)寄托在名字中。
家庭變遷與社會政策:受獨生子女政策影響,中國家庭子女數量極度收縮,父母一方面可以借反向名表達自己兒女雙全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表達對孩子的期望,而反向名的獨特性恰能滿足這一點。
地域與城鄉差異:反向名多見于社會觀念更開放、人口受教育水平更高的東部地區和城市地區。
社會文化觀念:反向名體現了社會性別文化的包容性增強,但人們對男名女用和女名男用的認可度和接受度依然有差異,表現在男名女用遠多于女名男用。這或許是因為當下社會仍受到父權制觀念的影響、更加肯定男性氣質和男性能力。
03 人如其名:反向名對個體成長的影響
名字是他人對我們第一印象的起點。基于一個人的名字的特征,他人會對其產生刻板印象,進而影響個體心理和行為發展。據此,曹云鶴和陳友華還探究了反向名對個體成長的影響。
在性格養成方面,名字所代表的長輩期望會滲透在父母的教養方式中,進而影響子女性格。有男性名的女孩受到更多磨礪,易養成豪爽開朗、不拘小節的性格;有女性名的男孩常得到精心養護,更偏向細膩親和而非粗獷。
在人際交往方面,有反向化名字的女性傾向于和同樣情況的女性成為親密朋友,但有女性化名字的男性在交友方面并無明顯特征。在擇偶時,有傳統的正向化名字的人對擇偶對象的吸引力依然更大。
在能力發展方面,有男性化名字的女性可能被周圍人預設為志向遠大的人,在這種頻繁的正反饋下,個體也會對自己進行暗示,從而形成要強、進取的性格,所以更可能在學業、事業上取得成就。比如,在男性占據主導地位的律師行業中,即便控制了父母的財富和聲望,有男性化的名字依然可以顯著提高女性的收入(Coffey & McLaughlin, 2016)。
日益開放包容的社會文化,疊加經濟發展、受教育水平提高和少子化加深等時代特征,為“名字”和“性別”松綁,給了人們張揚個性的廣闊空間。不過,反向名中依然可見傳統的社會性別文化的痕跡。名字性別傾向的這種嬗變,或許也是我國當下社會文化價值觀變遷過程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1] 曹云鶴, & 陳友華. (2022). 名字性別傾向的形成機制研究. 山東女子學院學報, 3, 64-72+2.
[2] 楊果. (2014). 從宋代婦女名字看社會性別文化建構——以宋人筆記為中心.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67(1), 112–116. https://doi.org/10.14086/j.cnki.wujss.2014.01.002
[3] 楊婷 & 任孝鵬. (2016). 不同性別定向的名字對女性擇偶偏好的影響. 心理科學, 39(5), 1190–1196. https://doi.org/10.16719/j.cnki.1671-6981.20160526
[4] 佐斌, 劉晨, 溫芳芳, 譚瀟, & 謝志杰. (2021). 性別化名字對個體印象評價及人際交往的影響. 心理學報, 53(4), 387–399.
[5] Coffey, B., & McLaughlin, P. A. (2016). The Effect on Lawyers Income of Gender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First Names. Review of Law & Economics, 0(0). https://doi.org/10.1515/rle-2014-0032
本期作者
唐語新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本科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