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部農學名著是如何指導我們的衣食住行書的
剛過去的立秋顯然沒有成功送走連日的驕暑,三伏天絲毫沒有松懈,依然威力十足。讓人不禁感慨,在沒有空調電扇的古代,人們是怎么度過農歷七月的。今天我們就通過《齊民要術》這部存世最早最有系統的古代農書來看一看,古人是如何安排工作的。
《齊民要術今釋》,[北魏]賈思勰 撰 石聲漢 校釋
《齊民要術》說到了七月,麥地和稻田已經不需要怎么打理,主要的農事活動算是告一段落,而鄉里間的忙碌才剛剛拉開帷幕。
首先是治田養蠶。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許多山澤等待開荒,人們需要趁著天熱將雜草除凈曬干,然后放火焚燒,否則等到明年春天耕種時再做,就來不及了。
而南方的永嘉郡(今浙江溫州)有名噪一時的“八輩蠶”,是說一年當中有八批絲蠶可以蓄養。七月底的時候,有一種名叫“寒珍”的絲蠶,正開始吐絲結繭,需要加倍關注才行。
[宋]劉松年《蠶事圖》
七月也是個收獲的月份。當時水稻種類有很多,《齊民要術》記載的北方水稻多達24種,僅粳稻就有14個品種。而此時正是蟬鳴稻成熟的時候,這種水稻在北方也可以生長,庾信詩里所說“六月蟬鳴稻,千金龍骨渠”,指的就是這種水稻。
收割完水稻,還要操心菜田里的蔓菁、萵苣、蘿卜等蔬菜。如果自己有牛有車,約到七月初六和十四日,就可以全割下來運進城里去賣。這兩個日期定得非常奇特,推想起來,可能是因為第二天有“節日”,都市里需要消費較多的蔬菜。七月初七,稱為“瓜果節”,這天女孩們要供上瓜果,向“天孫”(織女)“乞巧”。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會”要在這天舉行,也需要許多蔬菜作“佛事”。
《農政全書校注》,[明]徐光啟 撰 石聲漢 校注 石定枎 訂補
有些蔬菜在賣的同時可以接著種,比如蔓菁,七月初撒種,一畝撒上三升種子,可以供一家人吃很久。蔓菁甚至從處暑到八月白露,都可以種。七月初種的用來腌咸菜,處暑以后種的可以做干菜。
過了中伏,也就是立秋后不多久,可以種上些冬葵。如果六月時在田地里種了綠豆,那就更好了。到了七月間,用犁翻一遍土,土地就和上過糞的一樣肥,而且省卻了挑糞的功夫。此外,還有小蒜、蔥、韭菜、胡荽、苜蓿、蜀芥、蕓苔等可供莊稼人在七月撒種。
《氾勝之書今釋 輯徐衷〈南方草物狀〉》,石聲漢 著
種樹種花的人在七月也有他們的工期。柳樹雖說常在春天栽植,但六七月中,取上當年春天的嫩枝條來栽,生長起來就像開了倍速一樣。
柏樹一年四季都能砍來使用,不過《齊民要術》叮囑說,山里其他的雜樹,如果不是在四月或七月砍,木材都會生蟲,所以七月提斧入山在當時也是常見的景象。
至于種花,可不是為了七夕節增添浪漫而準備的。紅花可以用來做染料、做胭脂,《齊民要術》還留下了做胭脂和唇脂的詳細記錄,并且說五月種的“晚花”,以七月半摘的,顏色最鮮明,而且不容易褪色,比春天種的要好。
《齊民要術》中的胭脂做法
民以食為天。除了耕種,七月份還因為天熱的緣故,成為了一年中加工副食品的好時節。比如做酒曲,就是在七月最好。賈思勰收錄了神曲黍米酒方、三斛麥曲法、河東神曲方、白醪曲法、秦州春酒曲法、粟米爐酒法等多種制曲法,其中七月初七是個值得關注的日子。
七月初四,整理麴室,將匡匾、支架準備妥當,采取干凈的好艾。
七月初六,“饌”五谷,準備磨具,饌治五谷磨具。
七月七日,便開始制作酒麴。
就連醋也是要在七月七日制作。有一種用大麥做醋的法子,對時間的要求非常嚴格,要求七月七日當天作,如果當天沒時間做,就要做好收藏的準備——初七取水,十五再作。要是這兩天都沒做成,其余的日子也就都做不成了。
壁畫《濾醋圖》
游牧民族的飲食習慣,像奶制品,也在《齊民要術》中記有食譜。比如奶酪,先在太陽下面烤酪,酪上形成奶皮后,浮面揭起;再烤,再揭。到油盡了,沒有皮出來了,再停火,干酪便做成了。
《齊民要術》還從食品衛生學的角度提醒人們飲食需要注意時節。如絲莼,到七月底,九、十月間,就不可以吃了,因為這時候莼上面有蝸牛蟲黏著。蟲子很小,和莼菜連結在一起,肉眼是看不到的。
《便民圖纂校注》,[明]鄺璠 撰 石聲漢、康成懿 校注
有一條祛病禳災的奇方最吸引人的眼球——“正月七日,七月七日,男吞赤小豆七顆,女吞十四枚,竟年無病;令疫病不相染”。逢上正月初七、七月初七,人們有吃紅小豆的習俗,可以整年不生病,還可以使瘟疫不傳染。
讀書人有什么活動呢?答案是曬書。七月初七是曬書日的佳期。至于曬書為什么要選擇這一天,又有什么注意事項,《齊民要術》記載得十分詳細:
“五月濕熱,蠹蟲將生,書經夏不舒展者,必生蟲也。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必須三度舒而卷之。須要晴時,于大屋下風涼處,不見日處。”
“日曝書,令書色暍。熱卷,生蟲彌速。陰雨潤氣,尤須避之。慎書如此,則數百年矣。”
盛夏連雨,土氣蒸熱。書卷若是過了濕熱的夏季沒有展開曬一曬,很容易生出蠹蟲。五月十五到七月二十間的六十五日內,如果把圖書放在有涼風而沒有太陽直曬的大屋下攤開,這樣就可以將書籍保存上百年。若是太陽直曬,書的顏色就會變暗;趁熱卷起,生蟲甚至更快;此外還要避免陰雨天的潮氣。因此,躲過綿長的梅雨,避開田間的奔勞,響晴的七月初七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歲時廣記》,[宋]陳元靚 撰 許逸民 點校
除了曬書,家里各種成套的漆器,即便不是整個夏天都在使用,六七月里也都要取出曬上一次。如漆畫、漆箱、漆枕一類的器物,在七月半下場雨后,用布裹在手指上,揩抹到全面發熱,膠就不會移動變易,器物自然光明潔凈,并且耐久。
到七月底,以上的工作也就陸陸續續結束了。在處暑后到秋分的一段時間,可以考慮浣洗舊衣,添制新衣,預備深秋的降臨。
[北宋]趙佶《摹張萱搗練圖》(局部)
粗略梳理《齊民要術》所載七月間的農事,從鋤草、養蠶到食品加工,再到顏料的制作,可以看得出田家確實少閑月,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這部書覆蓋范圍廣博,從谷物、蔬菜、果樹、林木以及特種作物的栽培方法,一直講到染織、畜牧、釀造、烹調、飲食、筆墨等多方面生活經驗,當之無愧是古代中國農業社會的生活百科。
古代中國農業社會的生活百科,權威專家精心譯注
點書影進入京東購買本書
《齊民要術今釋》(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
[北魏]賈思勰 撰 石聲漢 校釋
繁體橫排
32開 平裝
內容簡介
《齊民要術》,公元六世紀時北魏賈思勰著,是我國今存最早最完整的包含農、林、牧、副、漁的綜合性系統性農學全書,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有系統的農學名著。該書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廣博,包括糧食作物、蔬菜、果樹、林木等栽培技術,禽魚、畜牧養殖,農副產品加工、儲藏、釀造、烹調等各類技術,以及經濟作物、外來物產方面的記述,反映了六世紀以前我國勞動人民所積累下來的農業科學知識,也是古人的生活知識寶庫。
《齊民要術今釋》是該書首個較為完備的點校譯注本,由著名農學家石聲漢教授整理,出版后蜚聲海內外。本書對正文做了大量校勘工作,核校了明抄本、金鈔本以及若干種明清刻本,并進行標點分段分節,加以詳細的注釋和翻譯,使這部古奧難讀的古書得以讀通。這次重版,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改正若干編校錯誤,以貢獻給廣大讀者。
作者簡介
賈思勰,中國古代杰出的農學家,北魏青州(今屬山東)人,曾任高陽太守,在北魏后期撰成農業科學技術巨作《齊民要術》,是我國今存最早最完整的包含農、林、牧、副、漁的綜合性系統性農學全書,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有系統的農學名著。
石聲漢(1907—1971),湖南湘潭人,西北農學院教授,農史學家、農業教育家和植物生理學專家。晚年致力于整理、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科學遺產工作,先后完成《齊民要術今釋》、《農政全書校注》等十余種作品,是中國農史學科重要奠基人之一。
內頁欣賞
原標題:《一部農學名著是如何指導我們的衣食住行書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