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刊文談“學習困難”門診爆火:家庭教育該反思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學習困難”門診預約火爆,一度成為社會熱議話題。據澎湃新聞報道,該門診開設于2020年9月,至今一直很“搶手”,兩年來接診千余名小孩。醫生回應稱,門診首先是幫家長理清楚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對癥治療、綜合治療。治療效果因人而異,一部分孩子可以改善現狀,也有“學渣”變“學霸”。
孩子學習困難,家長尋求專業醫學幫助本無可厚非。從報道中不難發現,“學習困難”門診是對孩子進行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和康復訓練,但人們過度迷信這一方法,就可能出現以下問題:將孩子“學習困難”視作一種“病癥”,對其進行專門治療是否完全科學?在藥物效果有限的情況下,這會不會引起家長的過度恐慌,使兒童產生認知偏差?“學渣”變“學霸”的成功個案,是否值得家長們廣泛推崇,又是否會制造新的教育焦慮?而家庭教育究竟該如何接住一個“偏離標準”的孩子?
學生學習困難是客觀存在的教育現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先天素質和后天環境。在教育心理學中,一般將特殊需要兒童分為超常兒童、智力落后兒童、感官障礙兒童、學習障礙兒童、情緒或行為障礙兒童等幾類,其中后4種兒童,都屬于“學習困難”的潛在群體。此外,外在環境也有可能造成兒童的學習困難,比如學校環境太緊張造成的“適應障礙”,社會競爭環境太激烈造成的“焦慮抑郁”,家庭矛盾太尖銳造成的“親子沖突”……任何一項,都有可能讓孩子的學習“偏離標準”。
因為原因的復雜和多樣,學習困難不應該被簡單定義為一種“病癥”,自然也不會有所謂的“萬能藥”,家長大可不必視掛號問診為“救命稻草”,企圖一勞永逸,讓孩子完成學業逆襲。以“多動癥”兒童為例,他們主要存在注意力渙散、活動過多、沖動任性和自控力差等特征。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給予兒童充分的關心,對過剩的精力進行合理引導,加強集中注意力的訓練,讓孩子的生活更有規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其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顯然,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需要家長有科學的教育理念、足夠的耐心,
筆者所帶班級中有一個學習困難的孩子,上高中后成績平平,與初中表現相去甚遠,不符合父母期待。家長情急之下,給孩子報班補課,發現于事無補后,又在醫院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不但收效甚微,孩子的厭學情緒反而愈發嚴重。在一次談話中,我發現正是父母對孩子的成才期望,使其產生了逆反心理,迷上了電子游戲和網絡動漫。在這種情況下,我引導他一邊轉移注意力,減少對游戲的依賴,一邊專心學習知識,樹立學習自信,情況才慢慢有所好轉。可見,破解學生學習困難這一問題,還是要緊緊圍繞個體差異,不僅要聆聽專業門診醫生的科學建議,還要從多方面尋找原因,對癥下藥,久久為功。
“學習困難”門診爆火,恰恰暴露出家庭教育在面對孩子學習困難時的方法式微和從眾心理。面對學習困難的孩子,家長和教師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理性認識孩子學習能力的差異,對孩子的行為問題進行準確評估,制訂個性化的教育培養方案,并在行為矯正過程中,尊重孩子的認知,給予其應有的溫暖和關懷。
(作者系蘭州市第五十一中學教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