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良工巧匠——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晉京展”在北京開幕
2022年7月30日,“良工巧匠——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晉京展”在北京愛慕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邀請到蘇州水鄉木船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徐海林、蘇州蘇派鳥籠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方清華參展,集中呈現兩位蘇作匠人的35組(件)代表作品。
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起源于蘇州的“蘇作手工藝”是中國傳統文人文化與工匠文化高度統一的產物、是中國東方式審美與神韻的集中體現,其中“傳統木船制作技藝”與“蘇派鳥籠制作技藝”,于2016年被江蘇省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天中飛鳥、到水中行舟,徐海林的船模與方清華的鳥籠在美術館場域隔空對話,以此打開觀眾對非遺在現代社會中多樣性存在的想象。
江南多水,美麗富饒。船,承載著江南特色的傳統文化、見證了歷史發展的繁榮往復。早在唐宋時期,蘇州就是舟楫云集的商業中心,正因如此蘇州水鄉木船制造手工技術歷史悠久、代代相傳。徐海林生于水鄉,自16歲便學習傳統造船手藝,怎奈時過境遷,千年木船制造工藝被現代科技制作所替代。不忍看傳統手藝就此失傳,徐海林開始制作微仿真船模,二十多年間,他已制作名類船100多艘。
從展廳呈現的方清華20組鳥籠作品中,得以看出蘇派鳥籠的特點:工藝精細、美觀秀氣,極具中華傳統文化的風韻。每個鳥籠背后也都有著特別故事,比如“葫蘆藤冰梅頂金絲鳥籠”實則是采用中藥配方煎制而成;“字花門花腳回紋亮頂籠”需使用8年以上老竹、耗時兩月余手工刻制才得以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方清華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將鳥籠技藝傳承下去,他曾說過,“鳥籠并不是單純為了養鳥而存在的”。如今,方清華用蘇派鳥籠的制作技藝做出了許多小物件:放文具、做雕飾,蘇派鳥籠在21世紀以新形態走入日常生活。
古老的技藝,要如何適應當代社會?這是許多非遺傳承人面臨的問題。方清華將鳥籠技藝與養鳥剝離、徐海林從制作大木船到制作小船模,都是為了在新時代下更好地傳承傳統技藝。自2009年起至今十余年,愛慕美術館在每年春天都會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持續推出非遺藝術展覽。通過對非遺技藝的藝術化、大眾化呈現,引發社會的關注與思考,多樣態傳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以當代藝術拉近非遺與都市生活的距離。(張維忠 王建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