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花城中篇 | 袁凌:大雜院子弟
原創 袁凌 花城
北漂二代鄧節,通過自己的努力求學考證,跳出農門成為一名律師,但他卻是一個心里沒有“家”的人。在北京郊區一個大雜院里,住著鄧節安徽老家的親戚朋友們,他們集體離鄉背井來到北京討生活,家鄉已是一個字面意義上的存在。作為第一代留守兒童,童年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伴隨一生。小說描寫以鄧節一家人為中心的北漂群體,他們平凡本分、汲汲營營,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勞動力。父母作為打工一代放棄土地走向城市。留守的孩子,學業無成的,早早成為打工二代甚至三代,艱難生存。放棄學業,幾乎等同失去改變命運的機會。病痛和漂泊則可能成為他們生活的閉環。
大雜院子弟
袁 凌
一
站在辯護人像半截櫥柜一樣的席位里,聽到法官當庭宣判,鄧節有些發蒙。一剎那像是回到了童年時候,天黑歸家時大鵝丟了一只,面對爺爺劈頭蓋臉的斥罵,完全回不過神。
沒有意料到的失敗。代理這樁二審官司鄧節信心很足,甲方證據都擺在那里,礦機沒有按時交接,待在貴州北部的一條峽谷里,按照區塊鏈世界的淘汰法則,在三年時間中慢慢變成一堆廢鐵。從一審到二審,租借方始終沒有拿出什么像樣的證據,只是不斷地換律師,從一個知名的大所換成沒聽過的普通所,開庭前又換成一個只有三四個人的小所,和鄧節掛靠的大所根本沒法比較,沒想到竟然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所律師把鄧節最終打敗了,還是當庭宣判。法官完全支持租借方的證據和請求,不用支付任何賠償,沒有挖出來一個比特幣,那堆山溝里的廢鐵是鄧節客戶唯一能到手的東西,如果愿意付出高昂的成本把它們運出來的話。租借方甚至一輛卡車都不用張羅,理由是他們提出過協助運輸的需求,沒有人搭理,證據是一份幾年前的QQ聊天記錄。
這份記錄是復印的,顯得油墨過重,比鄧節從客戶那里看到的憑空多出兩行關鍵對話。鄧節覺得,這樣一份黑乎乎的復印件隨便在哪個打印店里都能炮制,拿到法庭上出示簡直是侮辱智商,但法官完全不顧他的質疑,認定這份證據真實有效。
沒有法官的事先授意,租借方根本不會有臉皮在法庭上掏出這么一份東西來,畢竟一審他們也沒有拿出來過。退庭后鄧節又問了自己的客戶,客戶保證說沒有那樣兩行對話。鄧節相信自己的客戶,也相信自己的判斷,但是輸掉官司已經無可挽回了。
這是終審,理論上鄧節還可以提出申訴。但是這么一樁說不上驚天動地的經濟糾紛案件,高院受理的希望很小。眼下看起來,鄧節簡直拿那張復印件,或者說是那個躲在復印件后面的徇私法官毫無辦法了。
鄧節覺得這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當律師以來,他從來沒有這樣信心十足卻又一敗涂地過,何況近期另有一個很有希望打贏的案子也敗訴了。一個多月前接手這兩個案子的時候,鄧節信心滿滿,覺得律師生涯即將迎來高峰;現在卻是一個趔趄出溜到谷底。
心情低沉地褪下了律師服,當事人還等在法院門前,他只能尷尬地說了幾句申訴之類的話,客戶臉上失望又懷疑的表情令他更郁悶,好不容易送走了客戶,鄧節沒有心情去律所點卯,徑直打了滴滴回家。即使是站在法院門口等快車的那么幾分鐘,他也覺得難以忍受。
回到小區,進入樓道的時候,鄧節的感覺都和從前不同了。樓道由于不像主城區的小區那樣有門禁,成了小廣告被驅逐后的發泄之地,從一層到四層自家的走廊,一直到門口,都貼滿了密密麻麻黑乎乎的各種手機、QQ號碼和“通通通”“收駕照分”“開鎖、換氣、修空調”字樣,甚至還有“包小姐”“迷藥”,很多是用黑漆噴上去的。以往鄧節沒有太在意,這次一路走過去卻覺得是在螞蟻洞里穿行,自己不過是蝸居在北京南三環外的一只小螞蟻。就算有一個自己的蝸居,那又怎樣?房子是在西西名下的,是她在認識鄧節之前買的,鄧節不過算是拎包入住。有兩次吵架的時候,西西也曾經讓鄧節“滾出我的房子”,這樣的話和好后雙方不再計較,但也不會完全被遺忘。
西西還在上班,工作單位是鄧節以前待的律所。這是件好事,鄧節正想安靜地往沙發上一窩,他甚至都沒有去操心家里的貓。平時這是回家的例行功課,要喚上兩聲屁股,膽怯的貓咪看清了沒有客人,才會喵嗚地從哪個角落里出來。
屁股來自大雜院,以前是母親飼養的流浪貓當中的一只,西西去時看上了,要了過來。它像所有的流浪貓一樣血統不純,身體是白色的,左眼眶卻莫名地黑了一大塊,像是在娘肚子里被人揍了一拳。西西很心疼它,但有時鄧節覺得自己沒那么喜歡。
譬如現在。他感覺這只貓在躲著他,就像他想躲開眾人一樣。他窩在沙發上,開始是想怎么把案子扳過來,漸漸變成了怎么對付那位法官:舉報,在微博或者微信上喊話什么的,后來又明白沒有什么用,自己不是那路人。他一向自認為是靠專業性打官司的,似乎比那些吃人情飯或者到處喊叫的同行都還要高明一點。現在這份自詡卻在一張黑乎乎的復印件面前變成了諷刺。他又覺得外面從門廳到樓道墻上那些黑乎乎密麻麻的小廣告都變成了一張張復印件,怎么揭也揭不下來,忽然又一起從墻上脫落下來,重重地打在他的臉上。
他感到手上缺點什么,并不是一件可以抵擋的東西——臉已經被打了。是一支煙。好久沒有這種念頭了,他曾經以為,這個念頭永遠不會再回來找自己。
家里沒有煙,即使是以往最隱秘的藏匿點也沒有。曾經他為了過一下癮買一包,在外面抽掉一支后扔進垃圾桶,每兩天一包。三個月前在業務最順利的時候戒掉了,覺得再也不會感到需要瞞著西西在外面抽煙,然后小心翼翼處理掉手上可能的煙味,兩個人的爭吵也會減少很多。現在卻是故態復萌。
正在猶豫要不要下樓一趟買煙的時候,接到母親的電話,她送餃子過來快要到了,問家里有人沒有。
鄧節才想起來有餃子這回事情。上月過中秋節,西西跟著自己回了一趟大雜院。那天母親包了餃子,西西說餡兒剁得好,比她們東北的餃子要更好吃。母親記住了這回事,說是趁哪天休息包好了送過來。她的保潔崗位兩周才休息一天,今天趁休息日包了餃子送過來,怕兒媳婦推辭又沒有事先告知。
如果母親還沒出門,鄧節很想說你別過來了。他不知道自己現在的樣子怎樣見母親,還有將要下班回來的西西。在這失敗的一天,同時面對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但是母親肯定已經上了公交車,她沒有坐過北京的地鐵,那個地下世界里的復雜規則讓她頭暈——盡管剛到北京的幾年,她曾經跟著父親在地鐵站臺擺過攤。平時她只需要在大雜院和798之間來回,以往去遠些的地方擺路邊攤都是搭乘爸爸的電三輪,車廂里堆著山一樣高的小貨,前座上擠著兩個人。母親只能側身在旁邊一個很小的位置上,另一側還有一個位置,鄧節曾經跟父母一起坐過幾次,那時年紀小還覺得興奮,后來再也不肯了。母親會坐到方莊下車,步行過來,越過南三環立交那個有些混亂的橋洞。這對于她來說,是出一趟遠門,手上還有餃子的重量。
在等待母親的時間里,鄧節接到了西西的電話,問今天的案子怎么樣。西西知道今天的開庭很重要,這是鄧節第一次接比特幣圈的案子,為了進入這個圈子,鄧節早就和西西各自購買了幾個比特幣,還曾經打算包下幾臺礦機。鄧節不知道怎樣回復她,又不能不回復,硬著頭皮打了兩個字:還好。幸好跟著可以說母親送餃子的事,西西說,哦,那好,我爭取早些回來。
西西在忙著籌辦新辦公室的事情,她除了偶爾接一兩個案子,多數時間都是面對這些瑣碎的事務。她在這方面很擅長,鄧節覺得如果是自己,肯定在一團亂麻的人際關系和層出不窮的雜事面前瘋掉了。但即使是西西,最近也常常抱怨在所里難做人。
等了一會兒母親沒到,鄧節有些擔心她拿不準單元樓的號數,因為幾幢樓看上去長得一模一樣。下樓去接母親,等待當中沒有忍住,去小賣部買了一盒煙,抽掉了一支,猶豫了一下,又很快地抽掉了第二支,才把其余的扔進了垃圾箱。他聞了聞自己手指上沒有明顯的煙味,仍舊站著等待,直到母親偏瘦的身影出現。
母親提著一個分層的竹屜,看上去很小巧,大約是從賣舊貨的老鄉圈子里搞來的,因為手上的分量肩膀有些傾斜。鄧節上前接了過來。兩人并排走進樓道,鄧節感覺母親和自己身高的落差大了一些,她有些顯駝了。鄧節想可能是干著兩份打掃衛生和撿煙頭的活兒,需要低頭的時間比從前賣地攤貨多了很多。
第一次見到母親在798撿煙頭,鄧節很難受。那天鄧節和西西約著喝咖啡休閑,出去抽一支煙,沒想到在咖啡館外邊走道上見到了母親,拿著一個鐵夾子,正從地磚縫隙里夾出一個煙頭。鄧節有一陣子沒去大雜院,不知道母親停掉了在集貿市場里的鞋攤,改行干了保潔。
“媽,你怎么干這個!”
那天的太陽白光光的,無遮無擋落在母親佝著的背部,母親還戴著厚厚的勞保手套,拿手去撿落在地面上的。鄧節覺得自己夾著香煙的手心冒了熱汗,背上更像是有人的眼睛在盯著,熱辣辣的,無從躲避。母親卻平平淡淡地說這個活兒輕松,時間自由。
......
袁凌,生于陜西平利縣,單向街2019年度青年作家,新京報2017年度致敬作家,騰訊2015年度非虛構作家。入選三屆《收獲》文學排行榜,兩屆豆瓣年度作品、新浪十大好書、華文十大好書、南方都市報十大好書等,出版《生死課》《寂靜的孩子》《世界》《青苔不會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等書,發表長篇小說《記憶之城》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