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星“爆紅”與“塌房”背后的角力:十九世紀以來的名人文化生產機制
原創 PUP China 普林斯頓讀書匯
Editor's Note
19世紀以前,人們對“名人”(celebrity)的理解常常建立在這些人的權勢、地位、或是能力的卓越之上。當時的名人也很難像現在一樣,風靡全球并引起極大的關注。為何在此之后,類似于披頭士的全球偶像開始“現象級”地出現?大眾為何會津津樂道于名人的軼事?是誰在“創造”名人?
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Sharon Marcus 的 The Drama of Celebrity 一書中,Marcus 研究了18世紀到21世紀名人文化的發展與變遷,追溯了我們所熟悉的“名人文化”的歷史淵源,打破名流圈層的神秘面紗。她指出,名人文化以媒介為依托,人要想成名,需要或崇拜或批評他們的大眾和媒體制作人。名人文化始終是媒體制作方、公眾以及名人三方互相拉扯較量的結果。
本書按需印刷版本(Print-on-demand, POD)目前在售。7月17日-8月20日活動期間,POD 全品書目享有多重滿減優惠,購書3本還可疊加享有88折特別優惠,整體到手價格低至6折;在文末活動專區購買2本PUP書目,還有機會獲得 PUP 原創設計的豐富文創禮品,詳情請見文末。
注:本文所注優惠價為單本到手價格,購書3本還可疊加88折優惠,多買實際到手價格更低。
名人文化發展的表層與潛在動力
表面來看,名人文化隨著媒體領域的變化而迅速發展。名人文化一開始是現場表演和諸如報紙、照片等印刷品的結合產物。到了二十世紀,這些媒介逐漸被電影、收音機和電視所取代。如今,現場表演仍然意義重大,畢竟大多數音樂家就是靠現場賺錢的,但不得不承認,引領潮流的已經成為了數字社交媒體。
但事實上,名人文化發展的潛在動力比媒介變換的表象更深刻且恒常,即名人文化始終是媒體制作方 (media producers)、公眾 (publics) 以及名人 (celebrities) 三方互相拉扯較量的結果。一夜爆紅與瞬間塌房事件頻出,這些震撼社會的現象級事件的底層邏輯正是這種三方角力。
近年來經濟騰飛,商業與媒體的力量在這個“資本時代”劇烈膨脹,三方制衡的關系搖搖欲墜。19世紀時,只有對藝術、科學、宗教、戰爭和政治領域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才能成為名人。如今,媒體運作之下,包裝一個名人如同營銷一件商品,才學不再是積攢人氣唯一的標準,“人設”討喜者也能一炮走紅、日入斗金,甚至操縱輿論、為所欲為。
Marcus 指出,良性的名人文化中,名人、媒體、公眾這三方不應有任何一方掌握絕對權力。如果某一方失去了權力,我們所熟知的名人文化就會產生巨變。
然而, Marcus 并不認為媒體和資本方能絕對地控制輿論,操弄公眾的認知。選秀節目中最爆火出圈的選手往往是超脫于“綜藝劇本”之外的黑馬;類似的,“千萬公關”也無法挽救的明星塌房事件更是警示著公眾在這場三方較量中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名人文化變遷:多樣化與圈層分化
女性模范力量的崛起
隨便翻開一本 19 世紀的書,只要書名中有“名人” (celebrity) 一詞,你就會發現里面的名人是指對藝術、科學、宗教、戰爭和政治領域做出過卓越貢獻而得以聞名的人,并且這些人幾乎都是男性。即使提到了屈指可數的幾位女性,她們也大多從事演藝事業,例如演員、歌手、舞蹈家等。
女性在當時如果想擁有男性那樣的地位,演藝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職業領域之一。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女明星就能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可。男性輕視女性演藝家,而十九世紀絕大部分女性自身也好比檻花籠鶴,不會把女明星視作自身的榜樣。
到了 20 世紀,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對名人歌功頌德,相反,他們開始拒絕對名人的輕信與盲從。隨著女性在政治經濟領域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女性名人越來越多,普通女性也逐漸以女性名人為榜樣。女明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對男性的威脅性也隨之增長。
女性明星的地位被接受后,歧視竟轉移到粉絲的性別構成上——“粉絲群體中越以女性為主的明星,媒體對其的重視程度也越低。” 1964 年披頭士樂隊首次赴美演出時,《紐約時報》曾刊登文章嘲笑他們的粉絲大多是女性(雖然事實并非如此),并預言他們好景不長。然而事實證明,這些媒體工作者所藐視的青少年女性在樂評領域比男性更為專業。
特朗普時代的政治家明星化
在這個時代,似乎各行各業都涌現了一些“明星”。也有人開始擔心數字媒體時代,個體偏好是否會被一些名人的影響力裹挾。我們看到的資訊究竟是我們真實感興趣的內容,還是某個無形大手操縱的結果?“明星總統”特朗普的橫空出世,以及他對名氣得心應手的操控更是加深了很多人的疑慮。
Sharon Marcus 認為這不是需要擔心的問題。特朗普這樣的政治“明星”與被粉絲們追捧的娛樂明星不盡相同——名氣不等于大眾崇拜。除了名氣外,特朗普也收獲了很多反對的聲音,包括梅麗爾·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羅伯特·德尼羅 (Robert de Niro)、阿麗莎·米蘭諾 (Alyssa Milano)和約翰·傳奇 (John Legend)在內的許多名人都曾強烈反對特朗普。
普羅大眾對名人的看法因人口統計學特征和個人品味而異,絕不存在一個一切大眾崇拜一切名人的時代。自視理性、有教養的老年人往往與名人保持距離。或許他們對畢加索 (Picasso)、愛因斯坦 (Einstein) 和史蒂夫?喬布斯 (Steve Jobs) 感興趣,但他們堅稱這些人不是“純粹的名人”。相比之下,青少年,尤其是工薪階層的青少年,對名人的看法更為積極。他們總是對某個或某些明星充滿熱情,很多青少年在調研中還聲稱自己渴望成為名人。
The Drama of Celebrity
為什么我們這么在意名人?誰來決定何人成為明星?名人值得人們如此多的關注嗎?在這本書中,Sharon Marcus 研究了剪貼簿、日記和老式粉絲郵件,將名人文化的根源追溯到19世紀。當時世界各地的人們為名廚、“壞男孩”式的詩人和演員深深著迷。本書揭示了記者、公眾和名人自己之間如何競爭,以塑造大眾認知中的名人和粉絲的故事。這些競爭成為了一場高風險的戲劇,既無休止又不可預測。
Sharon Marcus
哥倫比亞大學奧蘭多哈里曼學院英語系、比較文學系教授。《公共圖書》(Public Books) 創始編輯,著有獲獎作品 Between Women: Friendship, Desire, and Marriage in Victorian England(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
原標題:《明星“爆紅”與“塌房”背后的角力:十九世紀以來的名人文化生產機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