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BM的失?。好撾x了應用場景的“硬科技”是沒有前途的
IBM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家信息科技公司。它不但主宰了計算機行業在PC出現之前的歷史,而且親手創造了PC產業。雖然在1980年代一度陷入危機,但是從1990年代開始,IBM在Louis Gerstner的領導之下成功回到了一線巨頭的位置(盡管仍然遠遠落后于Microsoft這樣的新一代公司)。IBM對人工智能(AI)的投資可以上溯到1990年代,很多人至今還記得“深藍”超級電腦在國際象棋中擊敗人類的報道。2010年代,IBM又推出了Watson這個“基于自然語義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試圖以此為支點徹底改造人類的商務和政務活動。
然而,2022年7月的IBM,市值僅有約1100億美元,遠遠低于以蘋果、谷歌、亞馬遜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IBM Watson早已淪為歷史遺跡,現在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是Alphabet (Google)開發的Alpha Go在圍棋中擊敗人類的一幕;Alphabet與Amazon、Microsoft一道,成為了新的人工智能三巨頭(有人認為Meta是第四巨頭)。無論人工智能在今后二十年能發展到什么階段,IBM的受益程度將注定小于Alphabet這個后輩。
IBM和Alphabet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此消彼長,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前者沒有找到最合適、性價比最高的應用場景,而后者找到了。因此,Alphabet是在沿著阻力最小的路徑前景,基礎研發和應用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而IBM的驚世豪賭則以慘敗告終。“后人哀之而不鑒之,則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毫不夸張地說,越是前沿、越是不接地氣的研究方向,IBM的存在感往往就越強;如果一項研究項目還停留在實驗室里,那它很可能就是IBM精通的項目。當下最典型的例子是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被學術界視為傳統(電子)計算機的潛在顛覆者,但是離大規模實用還非常遙遠。IBM Q System One不但是世界上第一部基于線路(Circuit)的量子計算機,而且是第一臺投入商業運營的量子計算機。雖然實際商業價值非常有限,這個成就仍然得到了無數媒體的報道,并且必將在IBM印發的各種PPT當中反復被強調。
IBM Q System One, 世界上第一臺量子線路計算機
熟悉歷史的人不妨大膽預測:一旦量子計算開始大規模投入實用,IBM的領先地位即使不喪失,也會大打折扣。這家老牌科技公司有能力維持基礎研發投入,卻總是在尋找應用場景上落后于那些更新潮、更靈活的公司——以前是Microsoft, 現在是Alphabet。我們不需要尋找遙遠的例子,只需要回顧IBM Watson這個高開低走的大型泡沫就足夠了。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是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分支,而且從1990年代開始逐漸發展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在這份研究報告中,我們沒有必要討論二者的微妙區別,只需要了解機器學習更重視大數據、強調通過海量數據的訓練去自動提高算法精度即可。沿著這條道路發展下去,算法可以代替人類解決越來越多的智力問題,就像機器已經代替人類解決了大部分體力問題一樣。有人將機器學習視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并非沒有道理。
IBM不可能缺席如此重要的前沿技術。早在2006年,它就啟動了Watson項目,目標是在自然語義下實現復雜的人機問答。也就是說,用戶可以以日常語言向計算機提問,無需將其轉換為代碼,即可獲得專業的、可理解的回答。2011年1-2月,IBM Watson取得了一個萬眾矚目的開局:在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電視智力競賽節目“Jeopardy!”當中擊敗了兩位人類冠軍,并獲得了100萬美元的大獎。同年,IBM宣布Watson已經達到了醫學院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
雄心勃勃的IBM決定利用Watson改造整個西方世界最復雜、資源浪費最大的行業——醫療,而且一上來就聚焦于難度最高的癌癥診療。2013年,包括德克薩斯大學MD Anderson癌癥中心在內的三家大型醫療機構與Watson簽約合作;IBM市值的歷史最高點,也恰好出現在這一年(比現在高25%)。2015年,Watson Health正式成為了IBM旗下的一個獨立部門。與此同時,Watson在教育、交通、工程、政務、天氣預報等領域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人們有理由相信,IBM將成為機器學習產業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然而,IBM Watson此后的歷史,給“技術泡沫”這個詞做出了最佳注腳。從2018年開始,每年都有大批醫療機構與Watson解約;2019年,IEEE Spectrum發表了一篇文章,詳細論述Watson為何不能完成自己的承諾;2021年,IBM終于決定出售Watson Health的大部分資產,由于買家興趣平平,直到2022年才出售完成。綜合看來,Watson的失敗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對癌癥治療的建議效果不佳。具體而言,Watson的治療建議與人類專家建議的一致性較低,導致許多醫院拒絕予以采信。當然,人類專家的建議未必就是對的,可是在癌癥治療這種大事上,沒有人敢輕易用人工智能否定人類專家。此外,Watson的適用場景有限,只對肺癌等常見癌癥有比較高的精度。
無法融入已有的醫療信息和數據系統。在MD Anderson癌癥中心,Watson甚至無法接入電子病歷系統;在英國,Watson也經常無法讀取實際病歷。原因一方面在于監管(病人隱私保護),另一方面在于醫療系統的復雜性。讓Watson接入所有醫院的醫療信息系統(HIS)簡直是難于登天!
無法直接代替醫生的勞動。Watson Health的設計初衷是減輕醫生的工作負擔,但由于技術和倫理的雙重原因,它無法代替醫生發表診斷意見,只能為醫生提供參考。結果,在許多醫院,Watson淪為昂貴的“年輕醫生培訓系統”,資深醫生的工作量并未得到很大緩解。
說到底,IBM選擇醫療作為突破口,本來就錯了,因為醫療涉及到太多既得利益,又有太多倫理問題;選擇癌癥診療作為細分市場突破口,更是大錯特錯,因為醫療機構對于癌癥這種重癥的治療手段必然是非常保守的,很難相信人工智能;選擇以自然語義提供癌癥診療建議,更是人為增加難度,妄想一步登天。事實上,直到2020年,醫療機構仍然在抱怨Watson對日常語言的理解能力不足!
IBM對Watson從希望到絕望的全過程,形象地體現在其年報中:2012年僅提及8次Watson,此后逐年劇增至2016年的131次,然后又一路回落至2021年的6次。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Watson有過回光返照的勢頭,可那是由于疫情期間個人用戶大量使用Watson語音助手所致,與“高大上”的醫療服務沒有關系。
假如IBM沒有選擇醫療這個極難改造的行業作為突破口,而是從一開始就聚焦于教育、交通等相對容易改造的行業,或許Watson的命運會大不相同。換一個角度想,IBM可不可以把Watson做成純粹的消費應用,例如智能家居產品或智能機器人?畢竟,“自然語義識別”對消費者有很強的吸引力,即使是Siri和Alexa這種半吊子智能語音助手都能贏得用戶青睞,何況是水平更高的Watson?可惜,歷史不容假設。好高騖遠、一味追求改變人類歷史的結果,就是成為人類歷史的笑料。
可惜的是,自從2005年出售PC業務以來,IBM基本失去了消費級業務,也就失去了對消費市場的感知。可以看到,IBM幾乎從來沒有認真地在零售、家電等消費行業推廣Watson。2017年,IBM收購了一家廣告代理公司,企圖利用Watson指導廣告投放——可是與Google、Meta高度成熟的精準投放技術相比,IBM又能有什么優勢?就算IBM想把Watson技術帶進千家萬戶,也要首先找到一個To C科技巨頭作為合作伙伴??上攵?,Apple、Amazon、Microsoft應該都不會對此十分感冒。
由此可見,Microsoft在2007-14年的困難時期,堅持不放棄消費級業務,反而一次又一次對智能硬件市場發起沖擊,又是何等高瞻遠矚。那是進入21世紀以來Microsoft與IBM市值差距最小的時期,也是兩家走上根本性道路分歧的時期。附帶說一句,IBM可能是歷史上的所有信息科技巨頭當中,唯一一家從未認真考慮開展任何消費互聯網業務的公司。
當IBM在Watson押下重注之時,Google(后來更名Alphabet)的廣告業務正處于黃金時期,而且這個黃金時期至今尚未結束。2011年,即Watson首次公之于眾的那一年,IBM的營業收入是Google的2.82倍,凈利潤則是后者的1.63倍;到了2021年,即IBM拼命尋求出售Watson Health的那一年,它的營業收入僅相當于Alphabet的27%,凈利潤則僅為后者的6%。
與癌癥治療這種“地獄級難度”的應用場景相比,互聯網廣告投放堪稱“簡單難度”:在這個場景里,監管和倫理問題要少得多,做出成效要容易得多,也不存在大量盤根錯節的既得利益。作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地圖和網盟服務商,Alphabet自己掌握著終端消費者,也就掌握了機器學習技術的整個實用鏈條。機器學習的進步,既提升了廣告推送的效率,從而取悅了廣告主;也提升了搜索結果的精度,從而取悅了消費者。IBM在醫療、交通等場景未能實現的良性循環,在廣告場景卻比較順暢地實現了。
2022年1月,IBM終于以約10億美元將Watson Health的大部分資產出售,一個時代劃上了句號;它同時宣布將改變戰略,從此聚焦于“混合云和AI策略平臺”。事到如今,也沒有什么更好的選擇了,因為IBM的財力已經不足以支持如此巨大的野心。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Alphabet即便在基礎研發方面的實力,至少也不遜色于IBM。假設前者希望重復IBM Watson在醫療行業的冒險,雖然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的希望很可能稍大一些——至少它可以多撐上一段時間。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提到:“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便構成基礎?!睂τ谄髽I而言,基礎研發是比較高級的工作,必須以前臺業務部門提供現金流、應用場景和生態系統支撐。這個道理本來是非常直觀、不言自明的,遺憾的是,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真正理解的人似乎不多。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