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深化:學校個性化發展,教師需一專多能
“我們的育人模式,從‘標準件’轉變成了‘基礎+個性’,教育哲學也跟著由‘全班當一個人教’變為‘每個人都當全班教’,教師的角色由‘園丁’轉變成了‘土壤’。”近日,浙江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方紅峰在第八屆京師基礎教育創新論壇上如此形象化地比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尹后慶也同樣指出,“如今的課程已經具有鮮明的時代要求,學生的生活經歷、個人知識、直接經驗正在成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依據。”
論壇上,不少基礎教育界的資深研究者向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表示,基礎教育發展正處于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折點上,整個時代的教育觀念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需要重新認識學校課程體系。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至今已有16年,正進入全面深化階段。
2014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網絡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學生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樣,個性特點更加鮮明……這些變化和需求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論壇中,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的一位委員告訴澎湃澎湃新聞,學校課程面臨重構的挑戰中,最難的是各方觀念的變革。“目前我們還沒有擺脫應試行為的制約,學生課業負擔重等問題。新高考改革下,也倒逼出了改革課程研究中的問題。”
這位基礎教育課程研究者說,如今學校的課程建設的立足點聚焦在人的發展,課改戰略體現不同類型學校辦學的個性化特色,讓每個學校找到自我發展的生長點。通過構建體現基礎性、實踐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的學校課程體系,為學生發展創造更大的成長空間和機會。
比如,以兩間不同類型的學校為例:北大附小的生命發展課程,基礎類除了人文素養、科技素養、健康藝術,還增加了社會交往和國際理解,5大類共102門課,打造出了豐富多樣的課程;寧波市的四明中學生源更加多元化,利用這一特點,開展了廣電傳媒、非遺傳承等優勢課程。而在對四明中學的畢業生跟蹤調查顯示,孩子們有各自發展的路徑,有刺繡、太極、茶藝等,孩子們的心態陽光,可謂是個性化辦學的一種探索。
面對千校一面,同質化嚴重的普通高中,廈門也在提倡“不一樣的學校,一樣的精彩”。福建省廈門市教育局巡視員任勇向澎湃新聞介紹,廈門正在積極推行全課程,構建課程化體系。
“全課程實際上就是把學生所有活動都納入課程體系。”他說,“比如帶學生走出校門的社會課程,把博物館、高校、研究所的能人專人請進學校的微課講座,都可以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重要的是大課程特色要立足落到實處,在子課題上做足文章;小課程的特點要適度升華,防止窄化。”
關注教師成長,未來須“一專多能”
此外,不少與會的教育界人士談到,課程建設的調整除了以學生的學習力為核心之外,另一個核心要素則在于校長的領導力。
校長領導力包括戰略性謀劃能力、資源整合與經營能力以及領導者的品格。優秀的學校領導層要敢于突破、具有改革的洞察力、判斷力與膽識、一定的目標設計與決策論證能力,并且尊重事實,具有組織協調能力,以教育家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經營出一所優秀的學校。
任勇認為,作為一所中小學的校長,面對的是成長中的孩子,既要理性也要保有激情,時常還需要適度的反思。“一個班子要和而不同”。
頂層設計之后,作為貫徹施行的教師應該如何成長也是課改中的關鍵一環。任勇指出,個性化的辦學為學校帶來前所未有的豐富課程,因此,未來的教師必須具備“一專多能”。
“現在廈門的老師流行參加學習共同體。不少來自不同的學校的年輕老師會根據興趣愛好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一起讀書或者互相學習。星火燎原,這么多年,很多廈門的優秀教師就是這樣成熟起來的。”與此同時,他也表示,未來社會中一部分擁有一技之長的公民也都可以成為學校的教師,來幫助學校完成龐大的教育教學任務。
在浙江省教育均衡水平領先的嘉興,為了統一城鄉教育發展,政府也在關注教師自身成長、均衡配置教師資源上下了功夫,摸索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經驗。
周建新說,縣管校聘”管理機制引入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競爭機制,打破了校長教師交流的管理體制障礙。“這幾年大家積極推進課改,浙江省也在進行新高考改革的試點,加上二孩政策的調整,我們現在農村的一些學校面臨生源下降,編制存在結構性不合理的情況,有些學校缺編嚴重,有些則存在一定程度的超編。通過‘縣管校聘’的改革試點,師資隊伍結構趨于合理,教師富余和短缺現象得以逐步改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