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洲觀察︱利比亞奴隸制復活:陽光下被遺忘的罪惡
眾所周知,非洲是世界上受奴隸制摧殘最嚴重的大陸,成千上萬的黑人被殖民者從“不歸門”送上販奴船,或在茫茫大海中慘死,或被送到美洲、歐洲遭受奴役。在非洲本土,直到21世紀仍有毛里塔尼亞等個別國家保留著公開、合法的奴隸制,毛里塔尼亞作為最后一個法律上承認奴隸制合法的國家,直到1981年才廢除這一法律,直到2007年8月才將奴隸制視作違法行為。
自那以后,國際社會似乎認定“非洲奴隸制已死”,對這個曾經改變了整個世界史進程的重大問題漠不關心。
他們當然也經常過問非洲,但焦點卻并非奴隸制,而是“地中海船民”——就在不久前,號稱“非洲憲兵”的前殖民地宗主國法國,其總統馬克龍在出訪非洲時還一而再、再而三呼吁非洲人“自己照顧好自己”“不要為歐洲增添難民壓力”。
也難怪馬克龍等人如此: 歐洲人最頭疼的“地中海船民”問題,最引人矚目的是敘利亞難民,但實際上最嚴重、最持久、最難解決的卻是非洲難民。自殖民時代結束至今,幾十年過去了,來自撒哈拉以南的成千上萬偷渡客年復一年不畏艱難險阻、不懼驚濤駭浪,穿過浩瀚的撒哈拉沙漠來到地中海之濱,登上簡陋的偷渡船,投身叵測的怒海,賭上自己后半生的命運。
在地中海南岸,利比亞一直是“難民吞吐量”最大的國家,前利比亞強人卡扎菲在窮途末路時曾經警告歐洲人“我若死了難民潮將淹沒歐洲”。其實卡扎菲在位時難民潮問題也并未被他管制得如何好——但他至少說對了一半:沒有他真的更糟。
2017年11月14日,CNN在全球范圍內獨家播放了利比亞“奴隸市場”的驚悚畫面:原來眾多從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千方百計進入利比亞、憧憬著“投奔怒?!?、追求理想“歐洲生活”的非洲人連難民都做不成,他們被“蛇頭”、地方豪強和軍閥武裝綁架,成為名副其實的“21世紀黑奴”。
隨著媒體和國際組織的不斷涌入,更殘酷的真相逐漸大白于天下:由于戰后利比亞持續動蕩,境內軍閥割據,中央政府地位微弱(甚至一度有兩個中央政府),許多從撒哈拉以南國家艱難跋涉而來的難民因身份不全,被別有用心的武裝團伙覬覦、劫持,他們中的青壯年男性被綁架,送去當苦工,女性則慘遭蹂躪,不論男女都被反復轉賣,他們中能說出家庭住址電話、家里又被認為有些錢的則會被居為奇貨,綁票勒贖。
一位20歲的喀麥隆姑娘賴莎(Raissa)在2015年從喀麥隆的杜阿拉出發加入偷渡大軍,先后步行經過尼日利亞、尼日爾,在途中就落入販奴者手中,她被六名男子剝光衣服,兩部手機、全部92.5萬西非法郎(約合1406歐元)現金和食物被掠奪,遭到輪奸和毆打。進入利比亞后她被監禁、毆打、“像妓女一樣被強奸”。當歹徒們知道她家境尚好時便逼她打電話索要贖金,最后她被哥哥用50萬西非法郎(760歐元)贖回——為此她哥哥賣掉了自己心愛的摩托車。
另一位來自喀麥隆的男性偷渡客艾迪(Eddie)2014年加入了一個有15名熟人組成的偷渡隊伍,日前被國際組織營救回國。這個在喀麥隆是一名水泵管理員的小伙子稱,在偷渡途中就有兩人死在沙漠里,其余的人一到利比亞就被當成奴隸關押、定期送去做苦工,稍不如意就會被鐵棍毆打,他親眼看見兩名同伴被折磨致死,三名同伴被賣給了另一個開建筑公司的老板,而他自己也被轉賣,當初一同偷渡的15人,如今都已下落不明。
媒體的密集報道至少暫時喚醒了國際的關注:歐美國家開始向虛弱的利比亞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其“關注這一嚴重問題”,喀麥隆、尼日爾、幾內亞、烏干達、乍得……眾多撒哈拉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政府也相繼加入到解救本國被掠賣公民的行列中來,越來越多的黑奴獲得了解救。
然而國際社會能做的究竟有多少?這樣真的能解決根本性問題么?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指出的,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人不顧風險甚至不計生死,執意加入偷渡大軍,說到底還是因為對溫飽的渴望,以及對貧窮的恐懼。一位被解救的西非女難民、26歲的貝拉(Roland Bella)表示,她寧可死在利比亞、寧可再一次被抓去當奴隸,也絕不回到故鄉,“因為那里的生活連奴隸都不如”。事實上她已經兩次被解救遣返,但每次都半途潛回,隨即重新淪為奴隸,她表示“事不過三,說不定這次我就有機會偷渡到西班牙去呢”。幾年前在尼日利亞內地,還有兩名被“巫師詛咒”的少女自己拿著護照過關,從故鄉遠赴荷蘭充當性奴的活生生現實,她們之所以上演現實版“被賣了還替人數錢”的故事,說到底還不是因為“寧做太平犬、不為亂世人”的心理在起作用?但不論巴黎、倫敦或布魯塞爾,顯然都不希望花太多金錢、太大力氣,去非洲這個昔日被自己掠奪奴役的大陸搞什么“授人以漁”的“治本之道”。
偷渡的根源是貧窮,而偷渡者連“船民”都做不成,卻在利比亞淪為奴隸或人質,則是利比亞戰亂分裂的結果,很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歐洲人同樣不想花太大力氣,盡管他們自己也承認,對這個問題的產生和惡化,他們要負很大責任。
利比亞血淋淋的現實告訴我們,就在同一片陽光下,一些我們的同類正被像“一棵蔬菜般販賣”(喀麥隆難民語)——但更可悲的是,這陽光下的罪惡在許多媒體上被以“讀者不會感興趣”為由,摒棄于版面之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