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釋新聞|預錄麻省理工為何不可能?專家:美校不青睞網紅神童
山東萊陽14歲中學生李向楠稱被麻省理工學院預錄取引發了多方熱議,萊陽教體局12月11日已明確表示此事失實。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從事美國留學工作超過二十年、被業內譽為“美國留學教父”的學美教育總裁張恒瑞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專訪時分析了美國名校不會預錄取所謂神童的原因。
張恒瑞告訴澎湃新聞,和中國國內有大學少年班不同,美國名校對于“天才” 或“神童”是持謹慎態度的,錄取的學生絕大部分的年齡都是17歲起,即使有個別表現很優秀的學生,比如奧賽金牌,也往往只能提前一年被大學錄取,并且都要通過正式的錄取程序,需要遞交申請材料,有托福和SAT的成績、有高中的成績、有老師的推薦信等,且要通過招生官的審核,大學招生辦才會在規定的時間里向學生發放錄取通知,“美國沒有預錄取通知書這一說的”。
12月10日,張恒瑞先生新書《藤校精英養成記——步步為贏的美國名校升學路》在上海書城發布。這是繼《選擇決定命運》、《智取常春藤》、《留學真經:走進美國高中》后美國名校升學指導方面的又一力作。
上海市臺辦交流處處長王躍表示,張恒瑞先生來自寶島臺灣,專業從事美國留學業務已多年,從上海起步專業從事赴美留學咨詢工作,目前已經擴展到了全國和全球,公司也已經成功上市。
現場還有一些家長帶著還在讀小學階段的孩子前來,“我希望提早做準備,聽了張顧問的分享后收獲很大:準備越早達成目標的希望越大。”家長于女士說。
澎湃新聞就中國山東初中生稱被麻省理工學院預錄取、留學低齡化、美國常青藤學校錄取標準、優秀孩子養成等熱點問題和張恒瑞進行了對話。
張恒瑞向讀者分享留學美國經驗【對話】
美國不鼓勵神童培養
澎湃新聞:最近山東萊陽市實驗二中年僅14歲的初中學生李向楠稱被麻省理工學院預錄取,網友就此事的真假爭議不斷,當地教育部門后來也進行了澄清,作為業內專家,您怎么看這一事件?
張恒瑞:我當時一看到這則新聞時就覺得不太可能是真的,即便是奧賽的金牌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有可能表達了希望學生申請,但不存在預錄取,因為沒法預錄取。材料都還沒有被審核過,只知道是金牌,都不知道你的托福和SAT考了幾分,也不知道在中學的成績怎么樣,甚至都沒看過老師的推薦信。就像一個優秀運動員,有教練會告訴家長說,我們很希望要你的小孩,由教練給你發出所謂的Likely Letter,這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還是要經過大學招生辦公室的審核,只是說從教練的角度,我就是要招你,招辦那邊我會去協調,但沒有預錄取通知書這一說。
澎湃新聞:對于小小年紀就拔尖的神童學生,我們中國國內有少年班,美國名校有對應的天才班么?
張恒瑞:年紀很小就已經學了很多很超前的知識,美國首先是不鼓勵的,也有一些學生年紀很小就進了大學,但是沒聽過進名校的,因為名校是不支持學生太早進大學的,畢竟心智都不成熟,進了大學以后,沒有十七八歲,怎么跟比你大這么多的學生去社交呢?這樣是揠苗助長,很可能把未來的一個科學家直接扼殺了。
澎湃新聞:像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美國名校,學生一般年紀最小的是幾歲?
張恒瑞:17歲以上是起碼的,基本上極少數個案,會比別人早一年完成高中的學業,但也只是提早一年進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不會因為14歲提前達到了18歲孩子的學術水平,就代表你是天才,大多數時候只是因為提早學了。美國的人才培養重點是到30歲之后你會是什么人,也不可能有人在14歲就獲得諾貝爾獎,所以美國也不會強調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他們認為沒什么好特別去驕傲的,而在亞洲,特別中國,卻十分看重比別人提早完成了什么。比如別人家孩子都是12歲才過鋼琴十級,我8歲就達到了。美國不會這么比,他們看重的是25歲、27歲之后的成熟階段。不會說這個孩子16歲就得了金牌很了不起,他們看重的是運動的生命有多長,拿過幾屆金牌,還是僅僅是曇花一現。如果快30歲了,還在國家隊里面,還是主力選手,這才是更令人敬佩的。美國的NBA球隊很少宣傳隊員是在高中的時候就被選上,重視的是入隊后打得怎么樣。這是中美對于孩子培養的差異,也是中國家長存在的培養誤區。人的一生很長,是一個持久戰,決定要當一個科學家的話,是不是一直持續在進步,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大學在招生時希望看到的。特長培養也一樣,并不是特長越多越好,有時并不需要有三個特長,一個就行,這個特長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一直在進步,是不是一直對之有熱情,是不是能延續很長的時間,這才是名校更看重的。
家長誤區:進藤校之后就變成了精英
澎湃新聞:在和眾多家長接觸的過程中,您覺得家長在留學方面還存在哪些誤區?
張恒瑞:家長是不是可以客觀定位自己的小孩,這是很重要的,如果過于樂觀,認為小孩將來是很有潛力的,這是很大的誤區。小孩是不是很有潛力,是可以觀察出來的。家長心理可以理解,希望說往名校夠一夠。很多家長對學生定位,就是跟更好的孩子在一起就變得更好,跟差的在一起好像就會更差,家長表面上說是找合適孩子的學校,但是心理上想夠一下名校。很多家長認為小孩雖然成績不是很好,但是潛力很大,我會跟家長說,從我們見面后到申請,還有一段時間,如果這段時間小孩在學校成績提高了,那我們就有一個新的目標,如果沒有,我們就很難太樂觀地說小孩很有潛力。
澎湃新聞:如今留學美國的申請越來越低齡化,這些年去美國讀高中,申請難度提高了嗎?
張恒瑞:能去美國念高中,得是準備好了才來的。對于名校的追求,對目標的設定越早,有越長的時間去準備,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在達成目標之后,可以給自己定一個更高的目標,這是一個準備、培養和成長的過程。首先要把自己培養達到藤校會選你的標準,然后才能進入這個平臺。很多人顛倒了,認為小孩進了藤校之后就變精英了。其實首先是把自己培養成藤校要的有潛力的精英,進入藤校之后再去提高自己。
澎湃新聞:為了把孩子培養成精英,家長給孩子報名了很多班,各種的補習班您怎么看?
張恒瑞:英語是最基本的,一些活動,比如團體活動,可以幫助你去社交去適應新環境,也是好的,更重要的是學術水平的提高。所謂學術水平好,就是上好的學校,是成績好的學生,這是兩個不變的標準,全世界都一樣。美國的體制是尊重各個國家的教育系統的,你成長在哪一個教育體制之下,然后能在你那個教育體制之下是不是過關斬將,進入最好的學校,成為最優秀的學生,如果是,美國就認為你是有潛力的。如果你在你的那個體制之下,不能成為一個好學生,那他們也不認為到了美國之后,你的潛力會爆發。這個也是中國家長的誤區:我小孩不適合中國的教育體制,到美國之后就把潛力激發出來了,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誤區。
留學熱與海歸不等值的矛盾
澎湃新聞:很多人會戲稱留學海外的是“海龜”,在國內學習的是“土鱉”,您怎么看?
張恒瑞:既然被稱作海歸,那說明出國學習后,社會會對你有一種期待。一是對英語能力的期待,認為你應該有一個更優秀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二是對你的眼界和能力的一種期待,認為你應該有一個更國際化或者不同的視野,有對應的名校該有的實力。如果你達不到,那你就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海龜”。
澎湃記者:有一種說法“出國花了百萬,歸來月薪兩千”,您如何看待海歸貶值的話題?
張恒瑞:這叫做海歸并非個個等值,在十年多年前,如果是海歸,好像就高人一等,現在不是。你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海歸,你是什么學校的,什么專業的,有什么能力,大家會進一步去檢視你,因為海歸多了,要挑選優質的。就像國內也一樣,以前本科畢業生就很稀奇,現在博士碩士也不稀奇,因為現在多了。大家有條件學習,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有條件之后,大家學歷都會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本科生是什么學校、什么專業的,能力怎么樣,一樣的會被檢視,道理是一樣的。
澎湃新聞:留學費用不低,除了高凈值的家庭,中產家庭之外,如今越來越多的工薪家庭也加入了留學的大軍,如何合理規劃?
張恒瑞:常有人問,家庭狀況一般的工薪家庭,是不是就意味著我的小孩進名校就沒什么希望了?
我覺得這是牽涉到什么時候出國的問題了。如果你越早出國,你家里的經濟負擔就越大,投入的金錢成本就越多,這種情況下,我個人的觀點是不鼓勵學生和家長在經濟負擔太重的情況下,太勉強地送小孩出國,我覺得這沒有必要,對家庭也是壓力,對小孩也是壓力,這樣的話對小孩是不公平的。還是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來決定送小孩出國。完全可以等小孩工作很多年之后,再去美國讀商學院;也可以等小孩大學畢業了之后,憑他的學術條件,申請博士班的全額獎學金,為什么一定要花家里那么多錢去讀高中去讀本科呢?因此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張恒瑞簽售新書《藤校精英養成記——步步為贏的美國名校升學路》新書視角:除了是行業專家,更是四個女兒的父親
澎湃新聞:新書《藤校精英養成記——步步為贏的美國名校升學路》和之前您出版過的書有什么不同?
張恒瑞:這本書,除了行業專家的角度,又多增加了一個角度:四個女兒的父親。我的大女兒高三,幾年前從上海的國際部到美國讀高中,經過幾年美高教育,現在準備申請美國大學。還有兩個雙胞胎女兒,今年都七年級,明年也要挑戰美高的名校;最小的女兒四年級,幾年后,也會走美高、美本的升學規劃。除了20年來輔導了很多學生的經歷,還有我和我太太過去十多年培養自己小孩的經驗。
我希望這么一本書,能滿足或者覆蓋不同家庭的情況,讓家長有參考的價值。這本書通過分享頂尖美國高中申請前后的信息,幫助家長和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美國私立寄宿高中的申請。同時,對于學生進入美國高中后,如何合理規劃四年的高中學習生活做了詳細的闡述。既對有意申請美國高中的學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對于選擇在國內就讀國際學校、國際班的學生也有非常好的借鑒作用。
澎湃新聞:您能描述一下藤校精英養成的理想目標是什么樣的嗎?養成的過程該如何規劃呢?
張恒瑞:最佳年齡是從三歲開始,從三歲到十八歲的整體培養過程。三歲開始對小孩的一系列能力做培養,第一個就是英語,從三歲開始,學最標準的英語,講最標準的英語。逐漸開始上學,學業開始了,數學和科學還有英語,就是我們講的英文的能力和學術的能力。同時,根據小孩的興趣,發現他的特長,這時候就要有所取舍,音樂的或者運動的,開始去挑選合適的。假設是十年磨一劍,十七十八歲的時候你有一個特長,其實往前推就是七八歲的時候,也就是小學一二年級就開始培養了。最難的是堅持。所謂的堅持,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沒有可能一個特長或者興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一個星期五天,一年50個星期,持續十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