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部分期刊SCI影響因子為何大幅變化?
來源:科學網
期刊的影響因子(JIF)實際上就是該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在影響因子計算當年的平均被引用頻次。在最近發布的2021年度的SCI期刊引證報告中,我國有些期刊的IF值大幅上升,尤其是某些高影響因子期刊的JIF值呈現數倍的增長(表1),并因此引發一些“影響因子操縱”的議論。
2021年度SCI影響因子位列前5位的中外期刊
數據顯示,表1中很多期刊JIF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2020年發表的有關新冠論文的引次貢獻。例如: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于2020年2月6日發表的“A rapid adv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fected pneumonia (standard version)”已經累積被引用了5179次;2020年3月13日發表的“The origin, transmission and clinical therapies o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utbreak - an update on the status”已經累積被引用了2105次。這2篇文章對該刊2021年JIF(34.915)的貢獻為51%。
Cell Discovery的JIF由2020年的10.849大幅上升至2021年的38.079也與新冠研究論文的引次貢獻密切相關。數據顯示,該刊2021年JIF分母文章中(2019-2020年發表),被引用遙遙領先的多篇論文均為2020年發表的與新冠研究直接相關的論文。
國外JIF增幅較大期刊的原因大多也是如此,知名醫學期刊Lancet的JIF由2020年的79.321大幅增加至2021年的202.731,該刊2021年度的JIF分母是490,其中2021年度被引前5位的新冠論文的累計引次為21434,約占分子99338 (引次)的22%。
“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的JIF由2020的508.702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286.130,應當與2018年11月份發表的一篇高被引文章在2021年JIF計算中“失效”有關。這篇以“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為題的論文已經累計被引用45854次。
上述論文和期刊被引數值的起起伏伏本應是正常現象,尤其是高被引的熱點文章拉動JIF大幅提升的現象時有發生,實屬正常。當然,這些高被引文章的引次“失效”后導致JIF適度回調也應可充分理解。
使用期刊的影響因子等計量指標來定量評價期刊的方法由來已久,在沒有其他廣為接受的“替代物”之前,某些群體在某些場合或某些時段關注這些計量指標也是無可厚非的。
近年來隨著管理部門、科學界、出版界等各方對科技期刊持續加強重視和投入,我國很多科技期刊從形式到內容都在不斷取得進步,也更需要相關各方的協力推進,當然也包括建設性的批評意見。
最后以這幾天看到的兩段網絡留言表達一下我的認同:
“不要把影響因子當回事。一個雜志值不值得投,科學家自然有判斷力。有判斷力以及沒有業績壓力的科學家不會因為一個雜志IF的高或者低而投或者不投。不要占據道德制高點……隔一個槍斃一個有漏網之魚這種話,說起來很爽,實際上很low。與其開地圖炮指責,不如講一講哪些是正確的。負面的例子和正面的榜樣都需要,但現在這個時候顯然更需要的是后者。”
“只批判不建設就是‘只破不立’,這無異于‘搗亂’……希望能放棄空談,有入侵那就躬身做好自己的產品,如占領侵略者的市場。最可惡的是‘罵街式’批判,其次是只談問題沒有可行的措施,好的批判是洞察問題且做出解決問題的實踐,以行動改變現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