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一周藝術人物|拉維耶奇想迪士尼世界,劉斌出版良渚考古記

陸林漢 錢雪兒 高丹 畹町
2022-07-11 06:18
來源:澎湃新聞
? 藝術評論 >
字號

法國藝術家貝唐·拉維耶的個展正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舉行,色彩繽紛的展覽打造了一個奇思妙想的世界。

在香港,日本當代版畫家野田哲也的“當代版畫日記”正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出;在倫敦,裝置藝術家阿巴斯·扎赫迪斬獲2022年弗里茲藝術家獎;在杭州,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劉斌發布了新書《尋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記》;京滬兩地,王興偉、張怡、童文敏均呈現了個人展覽。《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一周以來的熱點藝術事件與人物。

上海|法國藝術家貝唐·拉維耶

挪用藝術與立體的迪士尼世界

貝唐·拉維耶

“人們大多認為,藝術就是生活。在我看來不是。我覺得藝術緊鄰生活。藝術證明僅有生活是不夠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利用物品來承載藝術。”關于藝術,法國藝術家貝唐·拉維耶是這樣理解的。

貝唐·拉維耶,華特迪士尼制造系列作品,1947-1994,n°6,1994,黑白照片,展品由藝術家和卡邁勒·梅隆赫畫廊提供

貝唐·拉維耶1949年出生于法國塞納河畔沙蒂隆市。1976年,他開始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受到國際廣泛關注。作為挪用藝術運動的代表性人物,貝唐·拉維耶革命性地大膽挪用藝術史、大眾流行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和圖像作為創作元素,通過組合、疊加、拼貼等創作手法對人們根深蒂固的視覺習慣、藝術的本質和價值,以及藝術品的呈現方式展開了具有創見性的積極探索。

7月8日,法國藝術家貝唐·拉維耶個展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開幕。展覽通過具有代表性的7大系列作品,回顧其藝術實踐,以其標志性的挪用藝術探索繪畫與雕塑、表現與抽象、生活與藝術之間關系的同時,通過“場景構建”理念為觀眾打造了一個奇思妙想的世界。

展廳中,“繪畫物品”作為最能體現他藝術的標志性作品,該系列作品通過對日常物品形象的轉化探討藝術的本質和藝術與生活的關系。藝術家將厚厚的顏料覆蓋在日常物品的表面上,在不影響物品本身使用價值的同時,創造出具有藝術價值的全新物品與圖像,并賦予其啟發觀眾思考的內涵。

而在復星藝術中心的三樓,是藝術家受1977年迪士尼米老鼠參觀現代藝術博物館漫畫啟發創作的“華特迪士尼”系列作品。他將虛構的漫畫從不可觸及的印刷品中挪用出來,并在真實的空間內作為獨立物體呈現,從而再現了米老鼠的觀看體驗。他讓觀者仿如走進70年代經典漫畫書,進入與藝術概念巧妙融合構建的奇想世界。貝唐·拉維耶認為展覽是需要互動的,彼此激發意義的組合方式呈現才能完全展現作品的意義。(文/陸林漢)

倫敦 | 裝置藝術家阿巴斯·扎赫迪

獲2022年弗里茲藝術家獎,獎項關注可持續性

阿巴斯·扎赫迪

據《ArtForum》報道,近日,出生于倫敦的裝置藝術家阿巴斯·扎赫迪(Abbas Zahedi)被選為2022年弗里茲藝術家獎(Frieze Artist Award)得主。他的《與{聲音支持}一起等待》(Waiting With {Sonic Support})將在今年弗里茲倫敦展會入口處展示,該展會將于10月12至16日在倫敦攝政公園舉行。這件作品是一個類似巴士候車亭的木制結構,它將成為一系列現場活動的所在地,通過“DIY廣播”同時在展會和線上播出。弗里茲組織方表示,“這項委任建立在扎赫迪對邊界、臨界以及事物如何在系統或網絡中移動的興趣之上。”

阿巴斯·扎赫迪的作品

弗里茲藝術獎評審之一、當代藝術機構Forma的藝術總監克里斯·若克里夫表示,該獎項希望尋找“跨越影像、表演、聲音的基于時間的作品”,而扎赫迪的回應“完美地融合了這些不同的藝術形式,創造出一個交流與合作的空間。”

現年38歲的扎赫迪是倫敦巴比肯中心駐館藝術家。他最初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醫學,2019年在中央圣馬丁學院完成當代攝影碩士學位。2019至2020年,他在南倫敦畫廊駐留,在此期間創作了裝置和聲音作品《如何從“為什么”中造出“怎么樣”》,該作品于2021年被泰特購藏。

弗里茲藝術家獎設立于2013年。今年該獎項要求申請人考慮與作品和作品安裝相關的可持續性。扎赫迪將采用可重復使用和回收材料創作獲獎作品,并在安裝過程中努力產生最小破壞性。(整理/錢雪兒)

香港 | 日本當代版畫家野田哲也

自傳式作品在港大呈現

香港大學(港大)美術博物館正在展出“野田哲也的日本當代版畫日記”,展出這位日本藝術家的自傳式作品。

野田氏就讀于東京藝術大學,最初專研繪畫,之后轉向版畫創作。其成長階段正值日本戰后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和藝術經歷劇變的時代,受此影響,他在1960年代開始創作版畫日記,記述自己的日常生活,見諸這位藝術家以寫實和藝術性的方式記錄真實生活的實力。

《日記:1978年2月2日》 野田哲也 木版畫

野田氏巧妙地揉合攝影、傳統日本木刻版畫、油印和絲網印刷技術,自創出一套複雜且經精密協調的層曡式制作方法。他常以家人、朋友、自畫像、風景、禮物和一系列植物入畫,以強化捕捉生活點滴的主題。這些技術和主題貫徹野田氏漫長的藝術生涯,成就一系列紀錄個人生活且極富詩意的版畫作品,凸顯私人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引觀者共鳴。

 《日記:2020年3月13日》野田哲也 木版畫

展覽探討野田氏自二十世紀下半葉起于版畫界和日本藝壇不斷變化、活力澎湃的環境中的藝術理念、創作方法和回應。展覽作品悉數出自許敏志先生的珍藏,以野田氏于1968年的東京國際版畫雙年展獲傳奇性勝利為起點,勾勒出藝術家的創作是如何為版畫藝術賦予嶄新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其作品使我們重新思考藝術家的身份。每當我們試圖描述何謂藝術家時,我們腦海中可能往往會浮現出一個超然的形象,埋首在其難以穿透的思緒和工作室里。我們或許會忘記,藝術家其實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會受到家庭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影響。他們也會有著與我們類似的希望、歡樂、恐懼和焦慮,被現今的世界所牽動。

杭州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劉斌

《尋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記》新書發布

劉斌

今年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周年,良渚古城遺址發現15周年。7月10日,以“良渚古城發現者”、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劉斌新著——《尋找失落的文明:良渚古城考古記》為契機,“推進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深化考古成果轉化”座談會暨新書發布會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舉行。

劉斌,曾擔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在良渚遺址的發現、保護及申遺工作中,作出了積極貢獻。自1985年參加工作以來,劉斌30余年如一日奔走在考古一線。在良渚申遺成功之后,劉斌加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為考古學科的未來發展注入來自一線的鮮活力量。2020年11月,劉斌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在一線工作久了,劉斌特別能感受到人才培養對于考古學科發展的重要性。他2020年加盟浙大后的頭等大事就是積極籌辦考古學本科。“辦好考古學,不能是空中樓閣,”劉斌認為,考古學人才培養,考古的實戰經驗很重要,“如果給你一個遺址,你要知道如何科學地挖掘和保護,挖出來的東西要會研究分析,這都是考古學專業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作為“良渚古城發現者”,在良渚成功申遺之后,劉斌本著為廣大讀者寫一本通俗易懂而又具有專業性的良渚古城讀本的愿望,數易其稿,在讓讀者全面認識良渚文明的同時,在書中記述了如“在冬至的落日里找到答案”“從一片石頭的推理”等發現與認識良渚古城的心路歷程 。全書以“良渚的由來”為始,以“良渚文明的傳承”為終,并配合“良渚時代的世界”等13段隨書視頻,讓讀者可以通過圖、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輕松認識良渚,了解考古,為普及、推廣良渚文明,為將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做出了新的嘗試。

上海 | 藝術家王興偉

荒誕與幽默,在美術館回顧千禧年的上海

近日,展覽“王興偉在上海2002-2008”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展覽將觀眾拉回20年前的上海,跟隨藝術家和他的朋友們一起經歷彼時的諸多發展,展出作品包括王興偉在上海期間創作的逾四十件繪畫,以及其藝術家好友們的三十余件不同形式與風格的作品。

“王興偉在上海2002-2008”現場

在展覽的第一單元中,王興偉與好友薛松、張恩利、鳥頭、楊福東等的作品分別并置呈現,或以形式、或以主題、或以心理氛圍的對照,展現了那個時代相同的困惑或關注。

王興偉 《無題(企鵝和洞)》 2004  瓦楞紙板油畫

作為藝術家,王興偉唯獨在抽象繪畫前躊躇不前,而當時的上海是中國抽象繪畫的重鎮,一系列上海抽象畫家以他們的實踐,展現了各自思考。在第三單元“真假抽象”中,王興偉以“身份互換”的方式,在抽象藝術家們的作品中,看似不經意地混入了一件自己曾經仿冒丁乙創作的“十示”,并以“王興偉”的名義展出了一組2003年從一位開畫店的老畫家那“過繼”的抽象作品。

第五單元“風景和瓦楞板”中的作品是王興偉上海期間較早的一批實驗創作。他突發奇想,借助瓦楞板這種建筑材料,在平面繪畫中引入了立體空間,并利用材料的曲面,使花海、海潮、倒影、足球場等描繪對象得以獲得一種異變的荒謬感。第六單元“工作室”位于展覽的結尾處。王興偉有畫草圖的習慣,有時一幅作品可能有多張草圖,在這個空間中,可以真實感受到他的作品是如何從最初的靈感,逐漸豐滿、變化,直至完成的過程。同時,藝術家當年留存的筆記和照片,也將記憶帶回20年前位于蘇州河畔M50的王興偉工作室,在那里,藝術家的人生起伏與他的藝術探索相互重疊。(文/錢雪兒)

北京|張怡與童文敏

女性藝術家的關懷

7月10日下午,以“我們都是母親”、“從南到北”為名,張怡與童文敏的個展于北京美凱龍藝術中心呈現。

“我們都是母親”展覽延續了張怡具有流動性的創作實踐中對關懷、創傷議題的探究,例如多頻影像《奶債》(2020)探討釋放焦慮和哺乳之間的相似性;展覽同名影像散文《我們都是母親》中,藝術家反思了觀察鼠海豚尸檢的過程,撫摸海豚尸體的漫長過程是一次關于哀悼的儀式,影像中,藝術家以記憶游戲卡的方式建立起撫摸死去的幼年海豚的視覺檔案,書寫探討生物之間深層的情感連接。

展覽也追溯藝術家此前的行為表演,《在愛里》中,藝術家與父母看似長久親吻的禁忌探索,《QueSeraSera/祈禱》中記錄父親離去和兒子的出生,和《沮喪(母乳》系列照片中,張怡揭示了個體與集體共享的失去,以便觀眾可以重新思考愈合的過程。

“從南到北”是童文敏新近開啟并持續進行中的同名行為表演項目的首次呈現。作為中國年輕一代行為表演藝術家,童文敏的創作常常聚焦于外部環境與個體感知的交叉地帶。

張怡,《Que Sera Sera  祈禱》(靜幀),雙頻影像(彩色,有聲),3分49秒及3分33秒,2013-2017。致謝張怡和BANK MABSOCIETY,版權歸屬張怡

童文敏在此前對城市廢墟的考察中,關注到野生植物的生存韌性,并開始收集生長于不同地域的植物。她通過漫長的日曬過程將這些植物紋印于自己的全身,儀式性地賦予身體以植物的靈性。展覽中的六組影像作品記錄了藝術家印曬有植物紋路的身體從云南西雙版納勐海縣曼召村向北開啟的一系列行為表演,夜晚爬到山里的樹枝上,倒掛在顛倒的大樹拂過土地,與人絞殺,在與一群人在火堆前感受溫度原地旋轉等等。這些近似放空的情景實則是藝術家在經歷身體的適應、對本地知識的學習和對自然環境的考察后獲得的影像結果。

童文敏,《溫度》(靜幀),單頻影像(彩色,有聲),14分51秒,2022,美凱龍藝術中心委任創作。圖片由藝術家和空白空間提供

美凱龍藝術中心希望通過呈現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代際的兩位女性藝術家的展覽個案,深入探討當代表演實踐的美學和生命維度。(文/高丹)

    責任編輯:陸斯嘉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星期八娱乐城| 玩百家乐技巧博客| 青鹏棋牌游戏大厅v3.0| 百家乐官网开庄几率| 大发888 真钱娱乐平台| 百家乐那个平台信誉高| 百家乐官网庄闲当哪个好| 百家乐看| 百家乐官网博牌规例| 边城棋牌游戏下载| 百家乐单跳| 哈尔滨百家乐官网赌场| 鸟巢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网上百家乐官网解密| 百家乐官网翻天qvod| 菲律宾百家乐| 德州扑克荷官| 威尼斯人娱乐城备用网址| 百家乐博乐36bol在线| 现金百家乐官网技巧| 大发888真钱娱乐 博彩| 盛大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爱赢百家乐现金网| 法拉利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大上海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连赢的策略| 威尼斯人娱乐城优惠条件| 百家乐透视牌靴哪里有| 哪个百家乐玩法平台信誉好| 百家乐官网注册开户送现金| 威廉希尔| 太阳城假日酒店| 精通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波浪法则| 海立方娱乐城| 宝马会网上娱乐| 德州扑克游戏规则| 大发888手机版官网| 大发888备用地址| 大发888娱乐真钱游戏下载| 太阳城莱迪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