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滑縣一中:傳統文化進校園,千余名學生近距離接觸泥塑、烙畫、絹藝
2022年7月9日,河南省滑縣第一高級中學,千余名學生與優秀的傳統文化近距離接觸。
當日,河南省滑縣第一高級中學舉辦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泥塑藝術家、國家一級工藝美術師郭自敏先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秦氏絹藝”傳承人秦小慧女士,中國烙畫藝術家協會會員、民間藝術家宋士江先生,知名滑州烙畫藝人張亞飛,為師生帶來了一件一件精美的“非遺”瑰寶,并現場講授藝術創作過程。
滑縣一中校長祝民學、副校長侯青敏,知名攝影家瑞視覺、滑縣時代影視、滑縣好日子婚慶兄弟影視和學校一千余名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滑縣一中團委副書記靳瑞博做精彩解說,辦公室、總務處、無憂中心等處室組織開展并參與了現場服務。
校長祝民學說,中華文明誕生于黃河中下游,我們滑縣就處于黃河中下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展示了源遠流長的生產生活風俗,彰顯著特色鮮明的民族文脈。將來同學們會奔赴全球各地,但是請你記住鄉愁,記住你們的根,保護和傳承好家鄉深厚的傳統文化,講好家鄉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據了解,截止到2020年11月,滑縣共有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73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4項,省級非遺保護項目13項,市級非遺保護項目20項,縣級非遺保護項目136項。
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郭自敏先生師從泥塑大師泥猴張,并把泥塑藝術發揚光大,走出國門,向世界傳播深厚的民間藝術文化。
“郭氏泥塑”現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浚縣山上的泥咕咕大家都知道,就是泥塑的一種。
2006 年 5 月 20 日,泥咕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百余名學生在郭自敏的指導下,零距離感受泥塑藝術的魅力。
一位同學在大師指導下制作了一只猴子,頗富神韻。
“秦氏絹藝”始創于明崇禎年間,興盛于清朝中期,歷經四百多年的文化洗禮和秦家代代藝人的發展和創新。“秦氏絹藝”均為手工制作,做工細膩,始終保持不變質、不褪色、不變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其作品“幗幗白菜”堪稱華夏一絕、國之瑰寶。“秦氏絹藝”系家族傳承,已傳至第 13 代,秦小慧女士為秦氏絹藝第13代傳人。
“秦氏絹藝”表現內容寬泛,仕女人物,花鳥昆蟲,果蔬等尤以“白菜蛔幗”為其代表作,名揚海內外,在國際工藝品市場有較高知名度。2006年,“秦氏絹藝”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名女學生與“秦氏絹藝”——瓢蟲零距離接觸,濡染非遺之美。
烙畫又稱火筆畫,中國傳統藝術珍品,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
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
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宋士江先生雖然是聾人,但是烙畫藝術精湛,形態各異的老虎烙畫等優秀的作品,栩栩如生。
上圖為一名學生拿起烙鐵,感受烙畫的藝術魅力。
藝術大師們走進滑縣一中,為師生送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和文化盛宴,讓同學們零距離感受藝術之美,體驗勞動之美,濡染非遺之美,推動了非遺文化傳承發展,增強了師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