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二十四節氣|小暑:蟋蟀尋涼,蓄能爭霸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小暑,夏天的第五個節氣。顧名思義,“小暑”即“小熱”。唐代元稹詩云“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寫出這一時節倏忽間熱浪襲來,暑氣正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小暑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生動地描繪了熱風之下,動物們的敏銳反應。
蟋蟀,又稱促織、蛐蛐,是古時人們判斷小暑到來的重要標志。暑熱難耐,它們也從田野躲到陰涼的庭院,墻角下蟄居,因而也出現了“小暑小捉,大暑大捉,近秋(立秋)亂捉”等捉蟋蟀俗話。斗蟋蟀是耳熟能詳的民間游戲,相傳“斗蛩之戲,始于天寶間”,到了宋代,風氣遂盛。
七寶蟋蟀人文紀錄片截圖
南宋權相賈似道著有《促織經》,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著,專門研究蟋蟀的品種、調養和斗法。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促織》的故事中則為人們刻畫了清代斗蟀場上爾虞我詐的鬧騰局面。時至今日,抓蛐蛐、斗蟋蟀依舊是百姓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且隨著時代前進,蟋蟀文化的發展也呈現出了新的風貌。
《促織經》
古鎮七寶,蟋蟀寶地
滬上千年古鎮七寶和蟋蟀有一段很深的淵源,可謂蟋蟀和蟲迷的寶地。
晚清七寶鎮人顧傳金輯著的鎮志《蒲溪小志》中寫“俗至秋深則斗蟋蟀,冬令則把鵪鶉,藉茲揮金博彩,以爭勝負”,這也是七寶蟋蟀最早的歷史記錄。七寶鎮地勢平穩、土壤松軟,蔬菜田地豐富,為孕育良品蟋蟀提供了絕佳的環境。早在清道光年間,七寶人就以斗蟲之俗名聞滬上。
七寶蟋蟀人文紀錄片截圖
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仲富蘭的著作《上海六千年》中,有一則歷史傳聞: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駐蹕松江,南方官員星夜進貢一批各地良種蟋蟀,在途經七寶時馬匹失前蹄,車翻倒地,進貢的蟋蟀成千上萬的逃逸,從此七寶便留下許多良種蟋蟀。
它們之中,有被冠以土蟲之冠的“鐵砂青”(編注:這種蟋蟀出土時全身的肉為白色,六足為青色,項圈上仿佛鋪有鐵砂,從而得名),該品種驍勇善戰,叫聲洪亮,曾在各處斗蟀比賽取得卓越戰績,因而后世許多蟲譜中凡言名品,必有七寶“鐵砂青”,比如上世紀三十年代李石孫編纂的《蟋蟀譜》,“鐵砂種類實堪夸,項有蘭花鋪鐵砂。若配白牙真上品,擎旗斬將別爭花”,生動刻畫了它的強健姿態。
1980年代,四面八方蟲迷如潮水般涌進七寶各村的蔬菜田,通宵達旦地捉蟋蟀,盛況空前。七寶蟋蟀競技習俗非遺傳人池強說,自己曾聽父輩們提過上世紀50年代,七寶農人和滬上蟋蟀玩家會在蒲匯塘橋下交易,玩家們愿用緊俏的全國糧票換得愛蟲,可見七寶蟋蟀的身價之高。
七寶老街 蒲匯塘橋
當然,隨著城市化的深入發展,七寶蟋蟀盛產的局面雖已不再,但斗蟀活動和蟋蟀收藏、科普文化傳播廣受歡迎。2014年,七寶蟋蟀競技習俗被納入閔行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蟋蟀草堂,雅俗共賞
為了更好與大眾普及和分享蟋蟀競斗文化,展現其豐富的趣味和內涵,七寶古鎮建設了蟋蟀草堂。
七寶老街上的 蟋蟀草堂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草堂所在建筑已有百年歷史,經過保護性修繕后,仍能看到老宅昔日的雅致。前廳展示了斗蟋蟀活動的起源和發展,七寶與蟋蟀的淵源以及歷代玩蟲名人,還有盆箱、北方斗盆和南方養盆等不同時期南北方愛蟲名家用具。
蟋蟀草堂 前廳
名家用具:南方養盆,晚清制品(左);北方斗盆,北方玩家打斗時的用具(右上)和盆箱,舊時玩家放置蟋蟀盆的專用工具(右下)
后廳則擺放了過去百年間,藝術名家之作的蟋蟀罐、蟋蟀箱等老物件。還有四只冠軍蟋蟀的珍貴標本,每一只都配有詳細的文字說明,介紹了它們的體態特征和“輝煌戰績”。廳中央的“斗蟲臺”是蟲迷們每年友誼比賽的戰臺,上方還有《七寶金秋玩蟀圖》。
四只蟋蟀標本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蟋蟀草堂后廳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后廳中央的斗臺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七寶老街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草堂通過對歷代蟋蟀文化的歸納和挖掘,讓更多人對蟋蟀文化整體了解和印象,同時也為所有愛蟲人搭建交流、分享的平臺,進一步傳承歷史,將七寶古鎮的古韻文化介紹給八方來賓。
七寶老街 南街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在閔行區文化部門和七寶鎮鎮政府的牽頭和指導下,多年來蟋蟀草堂的各項活動的社會影響力逐步擴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80、90后參與。疫情之前,草堂也舉辦書畫創作、蟋蟀藏品等各類蟋蟀文化鑒賞和蟋蟀表演公益活動,雅俗共賞。
蟋蟀草堂內景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盛夏的到來讓資深玩家們無比興奮,他們有的去田間捉野蟲,有的將遠赴山東寧陽,到全國最大的蟋蟀交易市場挑選今年秋興(編注:蟋蟀為“百日蟲”,秋天時候體能最強,也最好斗,因而斗蟋蟀也有“秋興”之稱)的“愛將”。通俗來講,選蟋蟀有“四大標準”,即“干、老、細、糯”。其中的“干”,池強解釋說,是說能在熱天干燥等惡劣環境中存活下來的蟋蟀看上去較干,骨骼比較堅硬,骨多肉少,精干有力。“每個玩家都有自己的鑒別方法,四字只是抽象凝練,實際選蟲都是經驗積累而得判斷,玩蟲就是從收蟲、養蟲到斗蟲,每一環節都鍛煉自己眼力,每年都是新的戰斗,這也是人們愛上這項活動的原因,充滿驚喜和挑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