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們現(xiàn)在還相信紀實的真實嗎?
?柴柴
文:柴柴
國內紀錄片導演周浩,在名為“用影像講故事的人”的演講中,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分享的很多話很耐琢磨。通過他的這些話,其實,我們也可以借此反思國內所謂的“紀實攝影”。
演講的開始,周浩就說自己是紅綠色弱,這意味著在普通人看來最炫目的紅花,在他的眼中,反而不如黃色的花奪目。這讓他意識到,“因為起點不一樣,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眼中是不一樣的狀態(tài)。大家都說‘紅色是最醒目的’是真理,但它對我來說就不成立。那我也是人,我的感受不重要嗎?”
演講的中間,周浩解釋到,雖然“紀錄片的所有素材都來自真實世界,但其實每部影片都是導演自己的影片,你們所看到的故事都是導演重新構建出來的。”
在自己的紀錄片《棉花》中,雖然他充滿著十分的誠意,但在配字幕時卻想當然,導致完全配錯了。他反問:“有時候我們對生活的解讀是非常自我的,這個錯誤給了我非常深刻的教育,你們現(xiàn)在還相信紀錄片的真實嗎?”
演講的結尾,周浩分享了施一公教授的一個演講。施教授談到,我們認識的世界不是客觀的,我們所看見的、所能感受到的能量形式疊加起來也許還不到宇宙形態(tài)的4%,也就是說我們對96%的宇宙形態(tài)是無知的。
所以呢,對于這個世界而言,我們人類能感知到的,其實是及其有限的。而且,在這有限的感知之中,由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認知、經(jīng)歷等的不同,理解又會千差萬別。而個人拿相機對現(xiàn)實世界進行框取拍攝的攝影,經(jīng)過人眼、相機、鏡頭、屏幕、相紙等的過濾、建構、轉化之后,大眾所看到的一切,其實已經(jīng)不是以前時空連續(xù)下的現(xiàn)實了,當然也代表不了很多事實本身以及全部,而是攝影師想傳達、想呈現(xiàn)的片面的概念。
很多人把拿相機框取拍攝自現(xiàn)實世界的攝影,簡單、幼稚、白癡地當作所謂的窗子,認為就是事實本身以及全部,如同威廉·弗盧塞爾所寫,“技術性的影像這種明顯的非符號的、‘客觀’的特征,讓觀看者并不會把它視為影像,而是看成窗子。他相信這一影像就像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樣。”但是,“危險就在于技術性的影像的‘客觀性’是一種錯覺。因為和所有影像一樣,它不僅是象征的,而且是比傳統(tǒng)影像更抽象的象征符號復合體。它是文本的元代碼,就像本文稍后指出的,它意味著文本,只是間接地意味著外面的世界。生產(chǎn)影像時的那種想象,就是把概念從文本轉換為影像的能力;當觀察影像時,我們看到的是經(jīng)過重新編碼的有關外面的世界的概念。”
而“紀實攝影”這一概念,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所在,就是給大眾這樣一錯覺,認為“紀實攝影”就是窗子,就是事實本身以及全部,而忽略了這中間人為的、機械的、材料的過濾、建構、簡化。而有些攝影師、企業(yè)、組織、政府,都或多或少利用大眾這種對攝影的簡單認知。比如最近還在進行中的烏克蘭戰(zhàn)爭,國內多數(shù)民眾就像柏拉圖洞穴中的那些囚徒,就著墻上的影子,互相激烈地爭論、攻擊......
國內“紀實攝影”這一概念,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國外譯介進來的,“Documentary Photography”本來可翻譯成“記錄攝影”,或“文獻攝影”。但當時翻譯者經(jīng)過多重考量,最終翻譯成“紀實攝影”(國內的所謂“紀實攝影”,前面還應該加“社會”二字,這大家應該都能理解)。但參照上面的文字,記錄怎么可能完全如實、客觀,如同窗子?!就是紀錄片導演周浩他也不相信。
但是不是應該就此完全否認、切斷“紀實攝影”與現(xiàn)實本身、與事實之間的關聯(lián)呢?我認為也不恰當,“紀實攝影”與現(xiàn)實本身、與事實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千絲萬縷的,不能簡單地以是與否加以確認。無論是完全相信,還是完全否認,都不是理智、正確的做法。還是如同威廉·弗盧塞爾所言:“當觀察影像時,我們看到的是經(jīng)過重新編碼的有關外面的世界的概念。”對于影像所傳達的關于現(xiàn)實的片面的一些概念,我們是可以借此展開更多認識、討論、考量、思考。(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藝術攝影家”,閱讀更多攝影文章)
當我在反思、批判“紀實攝影”這個概念時,會有人跟我談“紀實攝影”在西方的定義、歷史、淵源,談“紀實攝影”所謂的人文關懷、批判、現(xiàn)實主義。先不說所談的這些,人人早已滾瓜爛熟,本身早已千瘡百孔、問題百出。就是如此,難道“紀實攝影”就永遠“合法”,永遠名正言順,永遠不能反思批判?就像人殉制度,也能講歷史、淵源,難道你現(xiàn)在還愿意給人殉葬,或者讓人給你殉葬?而所謂的人文關懷、批判、現(xiàn)實主義等等,不是“紀實攝影”獨有的,藝術也有的,而且可能還比“紀實攝影”更深刻、寬廣。
至于國內現(xiàn)在還有將藝術攝影與“紀實攝影”(現(xiàn)在在這里更多指的是拿相機從現(xiàn)實中框取拍攝)對立,還有人將藝術可笑、狹隘地理解成美術概念,或者將藝術攝影等同于PS后期的攝影,等等,其實,這些看法已經(jīng)根本不值一駁。個人認為,所謂的藝術攝影,是一種完全從個人出發(fā),不論是采用直接從現(xiàn)實框取拍攝,還是編導式,或者現(xiàn)成圖片,或者各種后期等等方式,創(chuàng)作的具有一定精神性、思想性、審美性的,反映了一定時代、社會、人類的,以視覺圖像為主的作品。在這里,藝術攝影的根本,并不在乎你使用什么方式創(chuàng)作,也不是畫廊、美術館等來“蓋章”決定的,而是其完全的個人自由創(chuàng)作,其本身蘊含的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藝術價值。
在這反思、批判“紀實攝影”,就不得不反思、批判國內“紀實攝影”的變異、僵化、模式化、獵奇,無論是形式、主題,還是其攝影師的視角、思維,等等。
如同比利時布魯塞爾藝術家Max Pinckers所寫:“攝影記者生產(chǎn)的圖像是注意力經(jīng)濟中的視覺貨幣,注意力經(jīng)濟依賴于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充滿情感的、獨特的、有力的和引人注目的照片。這些圖像生活在一個依賴廣告生存的環(huán)境中,眼球和鼠標點擊等同于美元符號和價格圖表。”
“紀實攝影,尤其是它的近親新聞攝影,似乎已經(jīng)被容易識別的‘模板’所支配。它們一次又一次地在同一個模子里塑造世界。(對此我們)不是予以回避,而是頌揚和獎勵。”
“在這里,墨守成規(guī)美學的重要性先于它們所描繪的主題的主張。這種情況的真正危險在于攝影慣例變成了自我參照而不是自我反省。在任何情況中,僅僅因為視覺修辭的有效性,其被任意應用于任何主題。”
“新聞媒體的消費者搜索信息,這些信息可以重新確認他們的世界觀,重建一個他們可以認同的世界,并告訴他們,他們已經(jīng)是誰。這就是新聞攝影真正繁榮的地方。不是揭示給定問題的復雜性,而是根據(jù)成功公式規(guī)定的強大視覺暗示,激發(fā)情感反應。”
“紀實攝影本身被困在傳統(tǒng)中,被困在一種無法擺脫的觀念中,因為它總是以一種受限制的、意識形態(tài)定義的現(xiàn)實主義形式來框架某些東西。”
對此,藝術家搭檔 Adam Broomberg 和 Oliver Chanarin 曾發(fā)問:我們還需要再生產(chǎn)這些圖像嗎?我們需要看看它們嗎?我們的頭腦中已有足夠多的圖像檔案,能夠召喚出任何形式的快樂或恐怖。攝影圖像還能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嗎?
除了Adam Broomberg 和 Oliver Chanarin的發(fā)問,文章的最后,借用周浩的“你們現(xiàn)在還相信紀錄片的真實嗎”,也向大家再發(fā)一問:你們現(xiàn)在還相信紀實的真實嗎?請不要急于告訴我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最后還多說一句,我在這里反思、批判“紀實攝影”,更多的是針對這個概念,以及在國內的現(xiàn)狀,并沒有完全否定一些以前以“紀實”為名而創(chuàng)作的攝影作品。其實,有些以前所謂的“紀實攝影”,放到今天,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