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故宮花信|梔子:瓣香凡六出,卻與雪花如
說到夏天讓人印象深刻的花卉,除了荷花、茉莉,還有悠然淡香的梔子花。梔子的白,梔子的香,雖不曾名動天下,古往今來,卻自有一番贊譽。
梔子花的花苞鮮嫩修長,先是青綠帶點兒微黃,慢慢膨大,轉成了淡綠色,及至盛開又變成了雪白,其六瓣的花托與大雪花相似,故古人常把六瓣花的梔子與六出雪花相媲美。如南宋詩人楊萬里吟有“樹恰人來短,花將雪樣年。孤姿妍外凈,幽馥暑中寒”之句;明代書法家吳寬寫有“瓣香凡六出,卻與雪花如”的詩句贊譽;明代書畫大家沈周在《梔子花詩》則記有:“雪魄冰花涼氣清,曲欄深處艷精神。一鉤新月風牽影,暗送嬌香入畫庭。”
詩詞之外,歷代書畫和工藝美術中亦不乏以梔子花為題的名品佳作,如宋人《百花圖》卷中的梔子花以單純的水墨代替艷麗的設色,呈現出清淡典雅的情趣;元 “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紋圓盤以寫實手法在盤中雕刻一朵碩大盛開的雙瓣梔子花,間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葉舒卷自如,肥腴圓潤,布滿全器;明陳淳《寫生》卷中的梔子花濃淡墨色極具變化且行筆快速,呈現出豪邁放逸的筆調。
暑熱之際,《澎湃新聞·古代藝術》推出的“故宮花信”專欄特梳理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歷代梔子花書畫及工藝美術名品,愿讀者朋友夏日清涼。
梔子花 圖片來自上海醉白池公園
(傳)五代 徐熙 寫生梔子
(傳)五代 徐熙 寫生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徐熙(10世紀初),江西鐘陵人。所作寒蘆、荒草、水鳥、野鳧,能捕捉住江邊水鳥富于野趣的自然景致。作畫經常先用墨染,然后略加顏色,人稱為“沒骨法”。
(傳)五代 徐熙 寫生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雪白綻放的梔子花與翠綠的葉子相互烘托,麻雀佇立于枝上,想要捕食被花香引來的胡蜂。蜂發音與“封”相同,雀又與“爵”相仿佛,透過諧音“封爵”來表示祝賀之意,是一件寓意吉祥的宮廷畫。 本幅選自“宋元集繪”冊第五開。
宋人 百花圖 卷
宋人 百花圖 卷(局部梔子) 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詩人吳融的《折枝》詩中寫:“不是從來無本根,畫工取勢教推折。”所說即折枝花之妙處。這幅《百花圖》卷的構圖即取 “折枝花”的形式,擷取自然花卉中最具特征的局部入畫,較之整體描繪更見細膩動人。
宋人 百花圖 卷(局部梔子) 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上花鳥之間穿插自然,毫無牽強拼湊之意。其間又點綴蜂、蚊、蜻蜓、蝴蝶、游魚、青蛙之類,顯得生意盎然。全卷純使水墨,亦加白描花卉,除卷首的梅花近似揚無咎的畫法略帶寫意筆外,其他全用墨筆工寫,以墨代色,兼勾勒墨染與白描,且融入了沒骨畫法,體現了宋工筆花鳥精密不茍的畫風。又以單純的水墨代替艷麗的設色,呈現出清淡典雅的情趣。一脫繁復刻板的院體末路,突破了傳統花鳥畫的時空限制,呈現出嶄新的面貌。這種技法對元代錢選、王淵、趙衷的墨筆花卉以及后來文人水墨花卉都有一定的影響。
此幅畫四季花卉約60種,長近17米,堪稱輝煌巨制。尾紙鈐鑒藏印“棠村”、“蕉林梁氏書畫之印”等,有乾隆、嘉慶、宣統鑒賞印及清內府鑒藏印多方。曾經《石渠寶笈》著錄。
元 錢選 八花圖 卷
元 錢選 八花圖 卷(局部梔子) 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以分段法描繪梔子、海棠、梨花、杏花、水仙、桃花、牡丹等8種花卉,每種相對獨立,合之又成為整體。8種花卉各具姿態,偃仰向背絕無雷同,筆致柔勁,一絲不茍,敷色清雅,濃淡相宜,整幅精工而不滯板,細膩而不纖巧。本幅前右下角鈐“舜舉”印一方,拖尾處有元代趙孟頫題跋:“右吳興錢選舜舉所畫八花真跡,雖風格似近體,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爾來此公日酣于酒,手指顫抖難復作此。而鄉里后生多仿效之,有東家捧心之弊,則此卷誠可珍也。至元廿六年九月四日同郡趙孟頫。”
元 “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紋圓盤
元 “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紋圓盤 故宮博物院藏
盤以黃漆為地,以寫實手法在盤中雕刻一朵碩大盛開的雙瓣梔子花,間有四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枝葉舒卷自如,肥腴圓潤,布滿全器。盤背邊雕刻香草紋,線條峻深而圓轉自如。近足處有“張成造”三字針劃細款。
元 “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紋圓盤 故宮博物院藏
“張成造”剔紅梔子花紋盤,髹漆肥厚,刀法渾厚圓潤。它既是元代雕漆的精品,又代表了當時雕漆工藝的最高水平。
明 文徵明 花卉 冊 南國聯芬
明 文徵明 花卉 冊 南國聯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英和行書跋:鬘華芬郁珠璣簇,雪蕊婆娑薝卜舒。七寶凝成空是色,香聞鼻識本來虛。
明 陳淳 設色花卉 軸
明 陳淳 設色花卉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用筆、設色均極為精致,自題詩云:“溽暑薰蒸苦晝長。葛巾葵扇竹匡床。花陰水氣相撩處。可有人間白玉堂。道復”。所畫乃溽暑季節,群芳爭艷的景色。 湖石后眾花齊開,有梔子、玫瑰、百合、石竹、紅丹等五種。
明 陳淳 設色花卉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花卉以沒骨筆法描繪,梔子、百合這些白花朵則揉鉤花點葉法來表現。景物安排費心,設色溫雅不俗,有別于晚年放筆寫意的習慣,應是五十歲以前的作品。
陳淳(1484—1544),江蘇長洲人。字道復,后來以道復而聞名,改字復甫,號白陽山人。畫家天資聰穎,才華甚高,凡經學、古文、詩詞、書法,無不精研通曉。嘗從文徵明學書畫,極得文氏的贊許。畫擅長寫意花卉,尤妙寫生,后人把他同徐渭并稱“青藤、白陽”,代表明代中期水墨寫意花卉畫的新格調。亦畫山水,筆跡放縱,對后世水墨寫意畫甚有影響。
明 陳淳 寫生 卷
明 陳淳 寫生 卷(局部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卷將四季花卉數種,以折枝的形態穿插安置在手卷中,這是明代畫家描繪花卉所常用的表現手法。依幅后拖尾自題,此卷作于1538年,年55歲。幅中折枝牡丹、蘭、竹、梔子、荷花、水仙、山茶,并未安置在同一水平線上,高低遠近又相互呼應的擺設,使構圖活潑而生動。無論一筆揮就的中鋒線條或是側臥的墨點塊,皆因水份飽滿,濃淡墨色極具變化且行筆快速,而呈現豪邁放逸的筆調。在花卉造型上,鉤花點葉的表現法,葉片呈正面平展,無向背,鉤勒葉脈的線條自由率性,這些都是畫家個人風格的表現。
在畫本幅之后,又接了一段畫家草書七言古詩一首:“東風飄飄不絕吹,游蜂舞蜨相追隨。水花嫣然媚晴晝,深紅淺白紛差池。高堂列筵散羅綺,朱簾掩映春無比。歌聲貫耳酒如澠,醉向花前睡花里。人生行樂當及時,光陰有限無淹期。花開花謝尋常事,寧使花神笑儂醉。戊戌(1538年)冬日白陽山人道復書并圖。”筆蹤瀟灑,有筆飛墨舞之姿。詩圖相契,可視為畫家晚年畫風的代表之一。
明 周之冕 梔子花
明 周之冕 梔子花 本幅選自“明人畫扇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周之冕(生卒年不詳),“活躍與嘉靖、萬歷年間”(據《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三十七中所載《周復卿小齋雅致圖》中署年“萬歷甲戌(1574)八月朔”,可將之生卒年具體只嘉靖、萬歷間。)字服卿,號少谷,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專擅花鳥畫,家中飼養禽鳥,以求在畫中得其神韻和形態。花卉則采陳淳、陸治之長,兼工帶寫,設色鮮妍,自成一家。周之冕與同時代的蘇州畫家們開創了勾花點葉派,在花鳥畫壇上影響了明末及清代的筆墨風格。
明 孫克弘 墨卉 卷
明 孫克弘 墨卉 卷(局部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孫克弘,一作克宏(1532—1610),字允執,號雪居,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漢陽知府。天資高敏,刻意書畫,其書法篆、隸、行、草無所不精。擅畫山水、花鳥、竹石、佛像,尤以花鳥著稱,師法徐熙、趙昌,近法沈周、陸治,晚年畫馬遠水、米氏云山。師法沈周、陸治,兼能工筆和寫意,作品有粗、細兩種面貌,或水墨,或設色,風格淡雅,自成一家。書仿宋仲溫。所居曰“東郭草堂”。
明 陳栝 四時花卉 冊 梔子
明 陳栝 四時花卉 冊 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栝(生卒年不詳),明嘉靖時人,字子正,號沱江,又號沱江子,江蘇吳縣(今蘇州)人,陳道復之子。善畫花鳥、山水,畫傳家法。 陳栝“四時花卉”冊,以水墨繪戎葵、蘭、梔子、荷花、繡球、秋葵、菊花、木芙蓉、梅等九種時令花卉,筆似其父,放浪而有生趣。
明 萬歷款掐絲琺瑯梔子花紋蠟臺
明 萬歷款掐絲琺瑯梔子花紋蠟臺 故宮博物院藏
蠟臺圓盤式,底承銅鎏金垂云足三個。盤中央置銅鎏金寶瓶,瓶上出蠟扦。盤內裝飾折枝花卉紋,邊裝飾綠地折枝梔子花紋,色彩各異。外底中心陰刻豎行楷書“大明萬歷年制”六字款。
明萬歷年間掐絲琺瑯器的裝飾顏色日漸豐富,有時采用兩種或三種色彩為地色進行不同的裝飾,使整體感觀富有變化,這件蠟臺即為代表作品之一。
清 乾隆 御詠花卉“梔子”詩墨
長方形墨,邊框起棱。一面有填金隸書乾隆詩作:“御詠梔子。色馨自是通身凈,風露由來滿意涼,黃蝶不知華厭鬧,尋香時復過橫墻。”一面于正中央模印梔子花兩枝,花朵作盛開之貌。墨側有“大清乾隆年制”楷款。是墨與其他四十七塊同儲一盒,為成套之乾隆御制花卉詩套墨。
清 蔣廷錫 寫生花卉 冊 梔子
清 蔣廷錫 寫生花卉 冊 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蔣廷錫(1669—1732),字酉君、揚孫,號南沙、西谷 ,又號青桐居士,江蘇常熟人,清朝康熙、雍正時期官員、畫家、文獻學家、藏書家。云貴總督蔣陳錫之弟。
蔣廷錫為人博學精敏,尤善詩畫。擅長花鳥,以逸筆寫生,奇正率工,敷色暈墨,兼有一幅,能自然洽和,風神生動,得惲壽平韻味。本幅有清高宗對幅行書御題:品擬林蘭花雪皚,色香真凈兩無埃。祇因微有逐炎意,譲卻沖寒溪畔梅。
清 蔣廷錫 畫花卉 冊 蘭花梔子花
清 蔣廷錫 畫花卉 冊 蘭花梔子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張若靄 寫生花果 冊 梔子
清 張若靄 寫生花果 冊 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若靄(1713—1746),字晴嵐,室名藕香書屋,安徽桐城人。張若靄有家學,祖父為康熙朝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父親為雍正、乾隆朝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殿試金榜原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在其父親張廷玉“以此讓于天下寒士”要求下,遂降為二甲一名進士,未散館特授編修,后帝親授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入直南書房,官至禮部尚書,襲伯爵。
張若靄以書、畫供奉內廷,善畫山水、花鳥,得王糓祥、周之冕遺意。乾隆十一年(1746)隨帝西巡,因病回京,不久卒,謚文僖。
(本文整理自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等相關資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