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查|“天宮課堂”里的太空站是虛假的嗎?理由不成立!
速覽
- 聲稱“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為學生授課造假”的圖片來自哪里?是對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現場直播:來自中國空間站的第二堂課特別報道》視頻的截圖,圖片中的畫面攝于2021年12月9日,即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在“天宮一號”第一次開課時。
- 水杯怎么平放在桌面上?用了固定裝置。
- 杯中清水為什么不是球形?液體在與固體進行接觸時,由于表面分子作用力的影響,液體有可能附著在容器上,呈現容器的形態。
事件背景
近日,一張在推特上流傳的圖片對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為學生授課一事提出了質疑。圖片中盛有清水并被放置在桌面上的水杯被圈出并放大,并配上了“那些讓你hmm的事”的標簽。
發布者稱,該圖片來自電視節目,展示的是虛假的太空站。消息的評論區同樣有用戶表示不解:“失重環境下的水杯怎么能在桌子上固定不動?杯子里面的水為什么能夠貼著杯壁?”
那么,截圖所展示的情況發生于什么時候?圖中的水杯與水的形態為何與人們的“常識”不符?
明查
圖片來自何處?
網傳圖片由上、下兩部分拼接而成。使用InVid軟件放大圖片,可以觀察到上半張圖片的右下角有疑似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的黃色臺標出現。
圍繞“TianGong Class China CGTN”等關鍵詞展開搜索,可以在YouTube的CGTN頻道上找到一則發布于今年3月23日的視頻,標題為《現場直播:來自中國空間站的第二堂課特別報道》。該視頻長2小時51分04秒,在視頻的1小時27分14秒左右出現了與網傳圖片上半張一致的畫面。因此該圖片很有可能是CGTN直播視頻畫面的截圖。
圖片截自2022年3月23日,CGTN發布的《現場直播:來自中國空間站的第二堂課特別報道》視頻。
圖片中的標題“2013年,為中國學生開設的第一節來自太空的課堂”最早出現在原視頻的1小時26分10秒處——主持人介紹,2013年6月20日,中國首次從太空向地面授課。王亞平當時已擔任老師,神舟十號讓地面上的6000多萬中國學生驚嘆不已。
然而,該截圖中的畫面卻并非來自2013年,而是2021年12月9日中國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首次進行太空授課的場景。畫面右上方顯示的“12月9日(DEC.9)”即可展示這一時間點,且CGTN在去年12月9日發布的《現場直播:來自中國空間站的第二堂課特別報道》視頻中同樣出現過相似的場景。
CGTN在2021年12月9日發布的《現場直播:來自中國空間站的第一堂課特別報道》視頻中出現過相同的畫面。
據新華社報道,北京時間2021年12月9日15時40分,“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這是時隔8年之后,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并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
因此,網傳截圖的畫面,為CGTN于今年3月23日報道“天宮課堂”第二課時,在介紹宇航員們在太空為中國學生授課的過往歷程時,所使用的2021年“天宮課堂”第一課的資料畫面。
水杯怎么平放在桌面上?
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在“天宮課堂”第一課中共展示了6個太空科學實驗,包括太空細胞、太空轉身、浮力消失、水膜張力、水球光學和水中泡騰片,其中的“浮力消失”實驗用到了網傳圖片中所示的水杯道具。
在CGTN直播視頻的1小時17分34秒左右,王亞平從翟志剛手中接過了一個黃色乒乓球和一根吸管。只見她先將乒乓球小心地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再輕輕用吸管一壓,乒乓球停留在了水中,而沒有似重力環境中常見的那般浮于水面上。
“浮力消失”實驗畫面截圖。
據《科技日報》援引太空授課科普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物理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副教授陳征的解釋,乒乓球沒有上浮,是因為“天宮一號”處于微重力環境中,液體內部壓強處處相等,因而也就不再有上下表面壓強差而產生的浮力。換言之,浮力是和重力相伴而生的,乒乓球能夠浮于水面正是由于地球上有重力的作用。
“乒乓球沒有上浮”的現象從側面證明王亞萍等人所在的空間處于失重狀態。在做完該實驗后,王亞平從桌面上拿起了水杯,對其施以推力,讓水杯連同杯中的水和乒乓球一起,在空中翻騰了幾圈,并最終被一旁的翟志剛接住,蓋上了蓋子。
在直播視頻的1小時18分27秒至34秒處,可以注意到,王亞平將水杯從桌上拿起這個動作頗費了一番功夫,持續了近7秒。而在水杯在空中翻騰的畫面中,可以注意到該杯子與桌子接觸的底部有一種白色透明的凸起物質。陳征說,這是“天宮一號”上的一種固定裝置,具體是卡扣或粘膠或螺紋難以判斷。但可以肯定,水杯能夠穩固地置于桌面不動,是因為航天員對其進行了固定。
經核查,此前新華網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發布的數篇與“天宮一號”相關的新聞稿件中,都提到過諸如“地板粘扣”“尼龍大扣粘膠帶”等用于固定的裝備。
杯中清水為什么不是球形?
除了水杯平放于桌面,網友質疑另一個點是,在失重狀態下的水應當更趨向表面積最小的球形,但網傳截圖中杯子里的水看上去卻能和容器貼合,這有可能嗎?
首先,失重水滴更易呈現球形的說法并沒有錯。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官網“航天員問答記”欄目中,王亞平曾回答過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阿敏同學的提問。阿敏問:“兩滴水在太空中碰在一起,會不會結合?”王亞平答:“兩滴水在太空中碰在一起會融合成一個更大的水球。水滴在太空中因為受表面張力的作用而變成球形,它表面就像有彈力的皮膚一樣,分子之間都以相同的力互相牽扯著。失重的水滴因為只受表面張力的作用,要保持表面積最小,而形成了球形。”
然而,王亞平所說的呈球狀的水滴,更多指的是在失重環境下不受其它外部因素干擾的液體,當水被置于容器中時,情況就有可能產生變化,這是因為固體與液體之間會產生相互吸附的現象。陳征在接受“澎湃明查”采訪時解釋:“液體和固體的界面上常常產生一種吸附力,這種力可以粗糙地看作分子間的相互吸引。”
拿生活中的現象舉例:當我們把手放在水面上,再把手往上提時,會發現我們好像能把水面拉起來一些,這就是物體表面之間產生了相互吸引。在“天宮課堂”第一課直播視頻的1小時19分處,王亞平向學生們演示了一個“水膜實驗”。在翟志剛、葉光富的輔助下,她將一個金屬圈插入飲用水袋中,再慢慢抽出金屬圈,水就附著在了金屬圈上。陳征說,這也是液體在固體表面吸附的一個表現,在微重力情況下,減少了外力干擾,這種表現可能會表現得更加明顯。與此同時,針對不同的材料,物體表面間的吸附作用也會有所不同。
“水膜實驗”截圖。
2008年,美國宇航員唐納德·佩蒂特(Donald Pettit)通過在國際空間站里的觀察和實驗,發明出了一種可以幫助航天員們用正常方式喝咖啡的“低重力杯”。這種杯子外形怪異,形同水滴。佩蒂特將一張軟塑料片兩端折疊,將側邊和底部用膠帶封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尖銳的內角,能夠利用“毛細現象”將水向上牽引。從資料圖片可以觀察到,在“低重力杯”中注入液體后,杯中的液體會緊緊吸附在杯壁上。在太空失重情況下,水能夠沿著杯壁爬升到管子頂端。
佩蒂特發明的“低重力杯”,液體會沿著杯子內角向上爬升。
盡管目前缺乏公開資料表明王亞萍演示“浮力消失”實驗中所使用的水杯道具有何種性狀、飛行乘組又是如何準備實驗道具的,但已知在太空中,水被注入容器后與容器表面產生反應,從而呈現出容器的形狀,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并不能用來說明視頻的環境造假。此外,在王亞平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還能觀察到諸多只有在“微重力環境”下才能出現的現象,如水杯翻轉不蓋杯蓋而杯中水不會灑出或漂浮等。
綜上所述,網傳圖片質疑“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為學生授課造假”一事缺乏實證。該圖片是對CGTN直播的《現場直播:來自中國空間站的第二堂課特別報道》視頻的截圖,圖片中的畫面攝于2021年12月9日,即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在“天宮一號”第一次開課時。
王亞平以畫面中的水杯為道具,展示了“浮力消失”的實驗,直播畫面的多處細節透露實驗中,作為道具的水杯被固定在了桌面上。盡管失重狀態下的水通常會更趨向表面積最小的球形,但液體在與固體進行接觸時,由于表面分子作用力的影響,也有可能附著在容器上,呈現容器的形態,這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現象,且在太空中可能表現得更加明顯。網友以此來說明“天宮課堂”作假,可謂貽笑大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