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沒喝酒血液中卻檢測到酒精,法醫如何還“醉駕者”清白
之后,交警將B管血樣送到當地一家醫療機構進行酒精檢測,結果顯示,周某的血液中酒精含量為每毫升0.35毫克。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規定,每毫升血液酒精含量達到0.2毫克就屬于酒駕,達到0.8毫克屬于醉駕。
按此標準,周某屬于飲酒駕車。警方根據這一結果要對周某進行處罰。
“我根本沒有喝酒,怎么成酒駕了?”面對警方的處罰,周某矢口否認自己喝過酒,“這個結果對我太不公平了,受到酒駕處罰是一回事,汽車損壞還得不到保險公司的理賠,我需要真相。”
為了對檢測結果進行進一步確認,也為了讓周某心服口服,交警將剩下的A管血樣又送到了當地另外一家醫療機構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每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居然高達0.87毫克,按規定,周某屬于醉駕。
酒駕變醉駕,周某更加不服:“我明明一滴酒都沒沾,怎么又成了醉駕?里面有貓膩。”
而此時,交警也開始對結果表示質疑:兩管血都是周某的,怎么酒精含量卻不一樣呢?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拿著兩份不同的檢測結果,交警不能妄下判斷。
最后,當地交警來到司鑒所尋找真相。所幸之前檢測的兩管血還有一部分剩余。
卓先義和他的同事們拿著這些剩余的血樣進行重新檢測,得到的酒精含量數據與之前的檢測結果基本一致。“我們的檢測結果顯示,B管每毫升血液酒精含量為0.33毫克,A管每毫升血液酒精含量為0.86毫克,與之前結果相差不大。”
那么,為何兩管血液都來自于一個人結果卻相差那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
卓先義知道,人體一旦攝入酒精,血液中就會出現一種名叫“乙基葡萄糖醛酸苷”的物質,這是乙醇在人體內的標志性代謝物。“如果當事人的血樣中能夠檢出乙基葡萄糖醛酸苷,那就說明他在駕車前確實飲過酒”。
接下來,卓先義再次對兩管血液進行化驗,發現里面均沒有“乙基葡萄糖醛酸苷”的成分,這表明當事人確實在駕車前沒有喝過酒。
可是,一個沒有喝過酒的人,血液中的酒精成分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卓先義意識到問題的復雜性:“如果不是當事人體內血液所含酒精,那就可能是血液被外部污染了,酒精是從外部進入血液的。”而這,只是卓先義的猜測。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卓先義開始求證。此時他已經連續工作了10天,對一個近60歲的人來說,這樣的案子需要耗費他大量的心力。
在送來的案件資料中,卓先義注意到,最初的采血工作并不是由交警完成的,而是由醫院的救護人員負責的。“我們平時在醫院抽血的時候,醫生會先用消毒液對抽血的皮膚進行消毒,然后再將針頭插入皮膚進行抽血。在這個過程中,醫生使用的消毒液可能含有酒精。”卓先義解釋。
為此,卓先義聯系了當地交警,希望他們能夠提供采血時救護人員所使用的消毒液。然而交警并不理解卓先義的做法:“醫生使用的消毒液我們都查看過了,并不含酒精,不會有問題的。”
但是在卓先義看來,交警所說的不含酒精并不是完全沒有酒精:“在皮膚上進行消毒的消毒液,里面含有少量的酒精,不過這個酒精揮發很快,外人不易察覺,所以交警可能忽略了。但是對我們的鑒定來說,再少的酒精都不容忽視,工作上不允許有一點點的誤差。”
最后,交警還是將當時救護車上的消毒液交給了卓先義。經檢測,消毒液里果然含有酒精。這也證實了卓先義的猜想:抽血的針頭沾上皮膚表面消毒液里的酒精,并將酒精混入兩管血液內,才造成血液中酒精含量超標的結果。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等著卓先義去解釋:既然兩管血液都含有酒精,那為什么兩者的酒精含量相差甚多?“這可能是因為兩管血在放置時弄混了,不是同一個人的”。
為解決這個問題,卓先義又安排對兩管血進行DNA檢測,結果卻表明兩管血屬于同一人。
既然兩管血都是周某的,那問題肯定是出在其他方面。很快,卓先義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因為醫生在消毒時,只消毒了一次,所以抽第一管血即A管血時,酒精的濃度比較高,針頭被酒精污染得比較嚴重,進入血液的酒精含量也較高。在抽B管血時,酒精已經揮發了一部分,濃度降低,所以進入血液里面的也比較少。這樣就使得兩管血中酒精含量不同。”
經過詳細、綜合的鑒定,司鑒所給出的鑒定結論是:血液中的酒精成分并非來自當事人飲酒。
交警部門根據這一鑒定結果還了周某清白。
“用此類方式采血,容易因消毒酒精的污染而出現錯案。即便是酒駕者,也有可能提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因此,事后我們還給交警部門提了建議,讓他們給每位交警配備一個標準化的采血包,避免消毒酒精的使用。”卓先義說。
(原題為《沒喝酒血液中卻檢測到酒精 法醫如何還“醉駕者”清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