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你注意到了嗎,專家們悄悄發生了變化
“我這個聲音可以嗎?”
11月16日,上海,2017騰訊媒體+峰會現場,接受媒體采訪時,果殼網、分答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姬十三說了一半,突然停下來側身問了問旁邊速記的小伙伴,在得到“沒問題”的回答后,姬十三微笑了一下,繼續。
2017騰訊媒體+峰會上,姬十三接受媒體采訪。本文圖片均由騰訊提供2017騰訊媒體+峰會以“媒體新星球”為主題,騰訊新聞與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十幾位媒體前沿的實踐者和創新者一起,深入探討全球媒體產業的生態變革之道,姬十三作為嘉賓參與此次盛會并接受媒體的采訪。當天早晨他5點即起床趕火車從北京到上海,走臺彩排、上臺演講、接受專訪、接受電視臺采訪、接受媒體群訪,如此折騰到下午5點左右,可以看出姬十三已經累得眼睛通紅,但他依然對記者禮貌地擺手、微笑、回答問題。
“果殼的姬十三是個什么樣的人?”知乎上有這樣的提問,有網友回答說,姬十三是一個很紳士的科學青年,并且已經成功轉身成為一個懷抱科學理想的商人。當天的采訪現場,他讓大家看到了“很紳士的科學青年”的一面,這位神經生物學博士回答記者提問時努力制造笑點,看到一位記者衣服上有“悟空”二字,就問你是悟空嗎?采訪結束時,有記者詢問能不能錄段視頻,他毫不猶豫地答應,很認真地照著記者提供的幾句話念了兩遍。
當然他也展現出“懷抱科學理想的商人”的一面,他創辦的分答撕開了知識付費的切口,關于知識的免費和收費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有記者問,一方面您創辦果殼網提供的是一些免費的科普知識,您后面衍生出分答提供的是一些八卦、觀點的知識,是付費的,您覺得這兩個方面矛盾嗎?
姬十三說,我們發現收費的內容和免費的內容不太一樣,像新聞性的,快速要反映內容,像果殼網大量做的跟新聞熱點結合的內容,這些內容就應該傳播更快,所以用免費的方式更適合。但是像更加結構化、垂直化的知識在網絡上是可以收費的,而本身的傳播性可能相對就弱點,所以適合變成知識收費。因為這樣的原因,我發現這兩波人的定位不一樣。所以我在2015年做知識收費的時候就把這個團隊剝離出來做一個獨立的公司,是因為當時就覺得這兩個事情的邏輯不太一樣。
分答創辦之初,王思聰、章子怡……明星、大V紛紛涌入,也引爆了這款知識付費產品,自帶流量的這些人真的是最適合知識變現的人群嗎?對于這樣的疑問, 姬十三說,“當時產品快速引爆,我們也發現明星的效果非常好,所以對我們來講,一方面這邊是蜜糖,但是也知道會帶來一些危險,最后還是選擇了蜜糖,后來發生事情也比較奇怪。但是目前來看,專業性的內容是更長久一點的事情,從今年特別是春天以后也特別堅定地走這條路。”“目前來講,巨大流量的人我覺得不太適合知識付費,他們可能用其他的方式來變現,反而是中小流量,或者是他們沒有流量,但是在知識供給上很專業的人,實際上和平臺是很好的合作關系。”
怎么想到創辦分答這樣的知識付費產品,他回憶說,其實2014年下半年就立項做分答,“當時因為果殼網在知識分享第一線,所以2014年我們就覺得知識分享這個事情將來會變成服務業,每個人頭腦中虛擬的知識是可以被定價和交易的,這句話我在2014年底、2015年就反復講,那個時候沒人相信這個事情,其實有很多的質疑。但是2016年這件事情就做得非常好,所以關于知識是可以被付費的這件事情我們從2014年就覺得是可行的,基本就是知識的分享經濟,就是每個人頭腦當中閑置的虛擬知識你可以拿出來分享,并且變現,其實和車、房的共享是一模一樣的。”
他也和大家分享了接下來他計劃推出的知識付費產品,“我們今年春天以后分答主要推的模式是知識的精講,主要是30分鐘或者一個月的課程,我們也會推一年的課程。現在來看這個知識精講的商業模式是比較成熟的,知識問答方面我們也在重新做創新,知識問答我們管它叫知識的咨詢,這個方向我覺得還是要有一些創新,所以我們內部也在重新梳理這塊業務。但是知識精講方面我覺得今年的趨勢已經非常明確了,包括我們自己30分鐘的產品,30分鐘講清一個知識的產品叫小講,一個月的課程叫小班,一年之中的知識供給可以迭代七到八次,反復迭代,目前來看我覺得這個模式更好。”
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如今的社會信息超載,知識爆炸,但姬十三并不這么認為,他在主題為《知識的再造與學習的巨變》的演講中說,我并不覺得這個世界知識在發生巨大爆炸,可是知識場景會發生爆炸,互聯網興起什么事情都推到你面前,讓我們知道,比如說最近大家都關注日本法律是如何判處死刑犯,可能以前大家不會關注這樣的信息,由于江歌案,就是說關注這樣知識有沒有用,知識爆炸帶來知識超載,使得每個人就會發生內心的焦灼。
以下是姬十三演講全文,如果你對知識付費知識紅利感興趣,一定不要錯過他的演講:
大家好,我是果殼網、分答的創始人姬十三。
在過去七八年創業里,我做了幾個產品,果殼網、在行、分答,基本上聚焦在知識分享和學習,知識形狀內容,當然是媒體一部分,而且是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面,七八年里面,我們在這個方向上做過一些創新,包括怎么樣讓專業知識更好傳播。
讓專業知識更快傳播,讓專業知識去辟謠,過去一兩年的時間,出現了新的變化,非常有意思,大概有4個特征。
我們公司最近成立了知識產品部,這里面有一些崗位,知識制作人,知識產品經理,我和他聊了一下,你最近看什么書,他回答說,前幾年我看了產品經理的書,我對這個有一些理解,我看的不多,我當時的感覺,是什么感受呢?
他上班第一天跟我說,老板我特別想聊聊我們公司戰略,我發現在過去一段時間里面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非常擅長總結,非常善于提出意見,我當然沒說好還是不好,但是他們嘴里總是掛著那些詞,模式、效應、模型,好像掌握了30個模型,20個工具就能解釋全世界,我突然想起最近跟朋友聊的一個心理學大師,當然這個大師是要打引號,這個人在網絡上很有名,他制作的知識付費也是爆款,非常受人追捧,可是當我向學心理學的專家問起這個人時,大家對這個人評價不高,認為他在學術上沒有什么底子,更多是忽悠。
但是,當我和同事聊他的時候,大家覺得這個人很有特點,他非常善于把身邊的案例總結起來,然后給你答案,讓你聽了他的知識很容易解釋全世界,現在這樣的人非常多,也非常受歡迎。
我們面對一個龐雜的世界,如果可以提供簡單的解釋,很容易受到人們的歡迎,對于專業人士來講有一些困難,大家下一個結論的時候,往往說條件一和二成熟的情況,成功概率往往只有75%,知識的淺化和深化是一個時代的特征。
淺化背后是知識爆炸,坦白來講,我并不覺得這個世界知識在發生巨大爆炸,可是知識場景會發生爆炸,互聯網興起什么事情都推到你面前,讓我們知道,比如說最近大家都關注日本法律是如何判處死刑犯,可能以前大家不會關注這樣的信息,由于江歌案,就是說關注這樣知識有沒有用,知識爆炸帶來知識超載,使得每個人就會發生內心的焦灼。
所以就會需要知識的淺化,然而知識的操作和爆炸成為了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三點我講,專家的變遷,我們看到前一段時間財經出了這種類似的文章,在網絡傳播得非常厲害,我們發現這個作者不是財經本身的專家,是他們外聘的專業人士,是注冊金融分析師,是財經邀請的專業人士,針對命題進行長達幾個月的調查,寫出的文章。這好像看起來面對專業的角度的文章,必不可少的流程,我們需要在好幾個部分和作者進行反復的溝通和核對。
類似這樣的文章,可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家,在我自己上大學的時候,專家指的是什么呢,是當我們答辯時候會邀請對我們進行評判的教授,今天專家定義發生變化,我們明確知道,一個物理學專家可能需要學術背景,可是一個育兒專家他到底意味著什么,他可能僅僅意味著在育兒這件事情上非常有經驗的媽媽,所以專家定義在今天,好像很難解,有時候專家指當你在發表微博可能會獲得幾百幾千轉發,有幾百幾千投票的人,可是在有些領域里面,比如說科學,好像專家就不能這樣定義。
我們往往發現一個轉發投票獲得高票的答案,并不是科學專業領域人士寫的,專家的答案并不是民眾喜歡的,專家的變遷是第三個特征,像果殼網的深度的文章,最近幾年越來越多,在網絡的用戶慢慢習慣了,慢慢適應了很多淺內容之后,深度內容開始出現,我特別注意到最近3年有非常多的公眾號深度內容,深度內容又是部分學術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沒有人士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又不在學術領域的作者,他們愿意花長時間寫作。
這是我想說第三個特征,第四個特征,剛才大家也提到,知識突然好像變得可以定價,可以交易和付費,在以前可能很難想象知識可以被付費,我們只有把知識印在書本上,只有把知識變成課堂上教育才可以被定價,以前知識很難在第三種形式收費,今天當我們習慣了,在有些領域會發現傳統的編輯,推薦不有效,光靠社交、算法推薦也不有效,有時候只有通過付費才能跟作者建立更靠譜,更有信任感的信息篩選機制。
付費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錢給他,這個內容的供給者,承諾我一年時間里不能打廣告,你必須對我負責,你必須認真產出內容。付費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人們獲取靠譜信息的方式。所以我們看到整個知識的生態鏈發生聚變,知識的超載,專家的變遷,當然伴隨這4個特征,也會看到一些別的特征,像知識的音頻、碎片化,這些使得知識某種意義上重復生產在我領域里面我會看到很多過去的存量知識被生產出來,不同的方式生產出來,有時候變得更淺,更碎片,更短視頻。
有時候會生產成為更深的東西,有時候需要更多的服務讓用戶加深印象更好學習,總之可能一方面在大量新增知識,另一方面過去存量知識,又以這三種方式被反復重新加工,重新制造。
所以就使得過去兩三年里面知識爆炸出來,每個人感覺到了信息的萬花筒。在我們自己的公司,七年前我創辦果殼網,致力于知識傳播和科學分享,那時候我們只有一個最簡單的原則,怎么樣讓科學流行起來呢,要把一切新聞都變成科技新聞,我們發現很多知識點,背后都有科學角度,我用最快的方式接近它的時候,科學就借助這樣的方式傳播開來,在過去一兩年,我們也在積極求變化。
剛剛講到三個方式,一方面讓知識更淺,我們嘗試過去果殼用專家的文章,拿幾千篇重新生產,我們大概做了3個月時間,做了一個短視頻網站。我們嘗試用更深的方式,去做科學知識的傳播,比方說我們用幾周甚至1個月時間以上做稿子,這樣的稿子有時候點擊率不是特別高,性價比不是特別好,但是它有意義,我們嘗試做這樣的事情,我們非常相信知識付費的未來,我們甚至成立了2個團隊,在重兵押寶。
最后我用學習這個詞總結我的演講。
大家可能會覺得學習僅僅指在課堂上學習,但是從生物學上講,十多年前我曾經念了一個神經生物學博士,在這個領域里面,學習指的是人們攝入信息改變自我的行為,攝入信息和改變都指學習,知識和學習就像是硬幣A面和B面,這些知識輸出變化由于我們學習上矛盾,既想學更多,又想不勞而獲,我們既想節約時間,又想打發時間,在學習上這種矛盾,糾結,恰恰構成了我們在學習劇變這個時代,對于知識的變化。
這是我的演講,謝謝!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