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梵高的秘密:橄欖林颯颯聲里,那古老的氣息
“橄欖林的颯颯聲有一種非常親切、非常古老的氣息。”1889年4月,文森特·梵高在法國阿爾勒寫信給他的兄弟提奧表達了自己身處橄欖林的感受。幾周后,在圣雷米療養院提筆畫下了他贊嘆的風景。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中,盡管其精神狀況每況愈下,但他最終創作了15幅以橄欖樹為主題的作品。
澎湃新聞獲悉,6月25日起,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推出“梵高與橄欖林”,展覽從藝術家繪畫方法和材料,以及熱烈的色彩和線條等角度,解析梵高的創作,也通過樹木嶙峋的姿態折射梵高的藝術和精神之旅。
梵高,《橄欖樹》,1889年11月,布面油畫,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藏(MIA展出作品)
梵高,《自畫像》(非此次展品,Self-Portrait-with-Grey-Felt-Hat),1853-1890年
在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展出“梵高與橄欖林”之前,6月12日,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與美國達拉斯藝術博物館(DMA)合作舉辦的同名展覽剛剛落幕,此次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以梵高博物館近期研究為線索,將梵高的三幅橄欖樹、兩幅風景、三幅紙上作品與館藏橄欖樹作品結合展出,將兩場展覽的作品互為補充觀看,更能覺出這個被忽略的“橄欖樹”系列的不凡。
“他仍在嘗試——這些對他來說是重要的作品。”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館長凱蒂·盧伯 (Katie Luber) 說道,并指出了畫家筆觸的品質和色彩的組合。“我不知道他是否在橄欖園中找到了安寧,但他卻有所發現。”
梵高,《橄欖林》,1889年6月,布面油畫,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藏(MIA展出作品)
研究新發現:紅顏料褪色、表面有多種痕跡
1889年5月,處于精神崩潰中的梵高來到法國南部圣雷米療養院,在繪畫中尋求慰藉。他通過臥室窗戶捕捉風景,研究了療養院花園里的鳶尾花,并在允許外出的情況下,在周圍古老的橄欖林中架起了畫架。銀色的葉子、蔚藍的天空和“橙色的耕地”,讓梵高感嘆“太美了”。
與平原肥沃、擁有眾多麥田和果園的阿爾勒不同,圣雷米是一片干旱、多巖石的景觀。耐寒橄欖樹是該地區的主要農產品,生長在阿爾皮勒山腳下的圣雷米療養院周圍。在那里,梵高以旋轉的筆觸和鮮艷的色彩捕捉了盤根錯節枝干。6月,在給提奧的信件中,梵高描述了他的新作:“我剛剛完成了一幅橄欖林,灰色的樹葉在陽光中投下紫色的影子。”
梵高,《橄欖樹》,1889年6月,布面油畫,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梵高博物館展覽展品)
這一描述在十年前引起了梵高博物館“梵高與橄欖林”策展人之一邁爾斯(Nicole R. Myers,現為達拉斯藝術博物館首席策展人)的注意。 當時,她是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策展人,在對館藏作品的研究中,邁爾斯注意到畫中橄欖樹陰影是藍色而非紫色,她知道梵高調色板的精確性,于是她向梵高博物館尋求幫助,一次對“橄欖林系列”跨大洲的調查由此開始。
聯合策展人、文物保護人員、科學家等相關研究人員于2018年和2019年在荷蘭和紐約多次會面,仔細研究“橄欖林系列”的表面。研究小組使用了光掃描、顯微鏡、X射線、紅外攝影、橫截面樣本等多種技術,并對梵高作品的帆布編織進行了比較和排序。在作品表面,他們發現了指紋、種子、沙子、昆蟲腳印,甚至是粘在藝術品表面的昆蟲。這些為梵高獨特的創作過程提供了關鍵線索——他在自然中和療養院為他騰出的工作室里創作。
梵高,《上班路上的畫家》,1888年,二戰中遺失
但最令人驚訝的發現來自顏料本身。梵高自己所描述的“紫色的影子”與如今畫面呈現的藍色存在差異的原因是其中使用的紅色顏料。當這種顏料暴露在光線下會變得非常不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梵高當時使用的紫色、粉紅色、紅色轉變為如今所有橄欖林作品中柔和的藍色。這種現象并不僅限于這一系列作品,其最著名的《臥室》(1888 年)中藍色墻面原本也是紫色的。
梵高,《橄欖園》,1889年7月,布面油畫,荷蘭庫勒穆勒博物館藏(梵高博物館展覽展品)
似乎梵高自己也意識到使用這種紅色顏料的風險。“印象派流行的顏色都是不穩定的。”他曾經寫道。梵高在有生之年沒有看到自己作品中的變化,他于 1890年7月去世。但邁爾斯堅持認為,這些畫作仍然捕捉到了普羅旺斯的色彩。她在2015年6月前往圣雷米,看到了這片風景獨特的光線和色調,還看到了不那么動人的橄欖林。“它們不是傳統‘風景如畫’的題材。我認為吸引梵高畫下它們的不是外表,而是巨大的象征潛力。”
橄欖樹一直都是一種強有力的象征。古希臘人、羅馬人和希伯來人將其視為生命之樹,是堅韌、再生、和平和富足的體現。在《舊約》中,橄欖樹出現在伊甸園和迦南,對于梵高而言,橄欖樹融合了他的宗教信仰和對自然的崇敬,傳達出一種超自然的感覺。
梵高,《橄欖樹》,1889年6月,布面油畫,蘇格蘭國家畫廊(梵高博物館展覽展品)
貫穿夏秋,表達心境的橄欖樹
1889年6月,梵高使用明亮的色調創作了第一幅“非常印象派風格”的橄欖林作品,但畫至后來,他以更不尋常的構圖,將橄欖樹和背后的低矮山脈扭曲成漩渦,令人產生幻覺。到了7月,梵高再次陷入瘋狂,甚至試圖用顏料和松節油自殺,他的繪畫也一度中斷。大約六周后,他重新開始了創作,此時天氣轉涼,日頭變短,9月創作的幾幅橄欖樹畫出了一個更加陰郁的世界。
梵高,《橄欖樹》,1889年6月,布面油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梵高博物館展覽展品)
當梵高收到他的朋友保羅·高更和埃米爾·伯納德新作的復制品時,該系列又發生了轉折。梵高看到的作品描繪的是《圣經》中耶穌被門徒拋棄、絕望的情節——“橄欖園里的基督”。畫中高更毫不掩飾地將自己描繪成耶穌。 梵高怒不可遏,寫信給提奧說,“他們花園里的基督把我逼瘋了。”他還懷疑伯納德是否見過真的橄欖樹。
梵高,《橄欖林和兩個采摘者》,1889年12月,布面油畫,荷蘭庫勒穆勒博物館藏(梵高博物館展覽展品)
1889年11月,梵高畫了5幅新的橄欖樹作為回應。他本人對描繪圣經場景并不感興趣,但他在給提奧的信中寫道,通過描繪“至今仍能看到的采摘橄欖的場景,研究人體比例,這或許會讓人產生聯想。”邁爾斯在《橄欖林和兩個采摘者》中看到了一些精神上的東西,它展示了一對男女在橄欖林中平靜地工作,他們的背后是充滿活力的天空,可能會讓人想起伊甸園。
1930年,法國豐特維耶(Fontvieille)橄欖豐收的明信片。
梵高還畫了三幅幾乎一模一樣的女工采摘橄欖的作品。一個場景畫多個版本在梵高的創作中并不罕見。如果他對一幅畫感到滿意,他經常會復制一幅或多幅。他會保留原作,把其他版本送給親人或朋友。
梵高,《橄欖樹,圣雷米療養院》,1889年11月,布面油畫,瑞典哥德堡藝術博物館藏(梵高博物館展覽展品)
現代藝術家大多不再描繪宗教敘事,而是在日常世界中尋找主題傳達其背后的象征意義和情感。雖然梵高畫“橄欖林”時,也許并不平靜,但畫中的純粹之美仍然讓人感受到梵高渴望給世界和自己帶來的慰藉。
梵高,《橄欖林》,布面油畫,1889 年11月至12月,梵高博物館藏(MIA展出作品)
1890年5月,梵高離開療養院,搬到巴黎郊區,兩個月后離開了人間。在離開圣雷米療養院之前,他在《暮光之城漫步》(A Walk at Twilight)中再次回到了他心愛的橄欖林,這件作品中藝術家描繪了自己和一個女子在林中散步,在新月映襯下,樹木顯得格外醒目。雖然這件作品不屬于“橄欖林系列”但卻喚起了喜悅、和平和愛。
梵高,《暮光之城漫步》,1889-1890,布面油畫,圣保羅阿西斯夏多布里昂藝術博物館藏(梵高博物館展覽展品)
注: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梵高與橄欖林”將展出至9月18日,本文編譯自《HYPERALLERGIC》“梵高橄欖林揭示其工作的秘密”(勞倫·莫亞·福特/文);《華爾街日報》“梵高,優雅與瘋狂之間”(彼得·桑格/文);梵高博物館和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網站。
梵高博物館展覽現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