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區營造|臺灣Artqpie:為老房子注入新想象
Argi和他的伙伴們,是四個專門修葺臺中的老房子,并用木頭、家具將其重新打造成公共空間的青年人。他們先后改建過三家臺中舊城區的老房子,試圖用另類方法活化老屋。
在臺灣,有許多老房子,既有日據時期的老建筑,也有戰后的臺式長屋,但它們都抵不過拆除,或被改建為咖啡店、餐廳或文創商店的命運。一個社區空間,如果不賣咖啡、做蛋糕、賣商品或倚靠基金與財團支持,也能生存下去嗎?
臺中的Artqpie不是咖啡店,也不是書店,而是一個由老房子改建而成的公共空間。本文圖片除特殊標注外均來自作者。為老房子注入新想象
既沒有中文名字,也沒有明顯招牌,穿過臺中市中心,走入冷清小區,再摸著門牌號碼,終于在高聳入云的新樓盤與陳舊民居中間,找到這所鶴立雞群,像咖啡店又像古舊書店的小店Artqpie。
“這屋子是釘子戶,屋主是位醫生,他不懂藝術和攝影,但他認同社會要有多元化,于是把這三、四十年歷史的老房子給我們用,去抗衡隔壁的新廈高樓,”Argi說。他不用付租金,但要協助屋主修繕房子,以勞力換取免租,至于水電雜費,則自行負擔,“現在臺中的租金也愈來愈貴了。”
Artqpie是舒適的閱讀空間,不用消費,要坐多久也可以。他把這破舊的房子,改建為民間營運的閱讀空間,人們可免費休息、打發時間,或找本書來讀。往Artqpie室內一瞄,一邊放滿木書架,書籍以打開的方式展示。靠窗的一邊修了日式榻榻米與地臺,白墻上拼貼著海報和書頁。一些文青與阿嬤都在輕輕談笑或看書,感覺很溫暖。
在Argi眼中,這是一個給老街坊和文藝青年有個地方聚腳和讀書的空間,是對城市單一生活形態的一種抗衡。
自2009年起,他們先后改建了三家臺中舊城區的老房子。每次都為老房子改個名字:2009年那間屋叫“占空間”,2012的那間喚作“本冊”,現在這間則名為“Artqpie”。
開放自己的家,成為“借來的圖書館”
Argi如何與老房子結緣,為何要將其改建成公共空間,得由2009年說起。今年30歲的Argi是臺中人,本科修讀英文系,畢業后再進入研究所修讀視覺傳播專業。當時想有一個比較大的地方來做功課,于是跟親戚租了一間荒廢的老房子來住。
“臺中有許多老房子。親戚那個屋子位于臺中一個老區,感覺有點荒涼,而且我自己一個住太大了,要是有人來玩,對工作和寫論文的影響也不大。加上我幾年前參觀過臺中一家曾經廢置的老房子,屋內有令人驚艷的裝潢。如果我也能活化老房子,讓廢棄的空間得以重生就好了。”于是他開始了一項大膽的實驗 —— 每晚六點至十點,把屋子開放,歡迎附近居民下班后進來。“大家隨便打發時間都可以,我不管你們啦!”
親戚看見老房子修好了,白天Argi去做兼職,房子沒有人,他們也學習Argi,邀請朋友或街坊,到房子坐坐、泡荼,也讓越來越多的街坊知道這房子是免費開放給大家使用的。
"占空間"是張宗舜第一次開放老宅的實驗,現在已結束了。(圖片由Argi提供)Argi又想到,如何讓人停留和感受這座老房子,“我不想他們那么快走,但又不想弄咖啡給他們。當時我正跟朋友寫論文,把書都丟在一邊,竟發現有人會拿來看,看完留下來跟我們聊天。”
這個偶然,讓他想到不如就把老房子化身成一間“借來的圖書館”。“當時我什么都沒有,但我是大學研究生,可以到圖書館借書。”于是他跟4個朋友用盡研究生借書的配額,每人借20本書,合共80本書,就放在老房子里供人閱讀。
“書借出來,也不用錢。圖書館有很多書沒人看,我們就借它們出來,放在老房子,讓不看見的被看見。”他們不僅懂得利用自己所有的資源,也善用社會資源。
慢慢地,Argi又想到,可以跟朋友收集不同的生活和旅行相片,然后在老房子辦相片展覽,“我們又到圖書館借了跟展覽相關的書,就湊合成一個專題展覽了。”
漸漸地,晚上的展覽與借來的書,成為老房子讓人駐足的獨特風景,不止讓區內街坊留下,也吸引區外游人到來,老房子也就命名為“占空間”。他們曾邀請約過130位創作者,發起了39場講座,也舉辦了超過20次展覽,“但后來越來越多人要來‘占空間’,有時展覽參觀人數甚至多達80人,成為眾所周知的景點,許多人到來參觀拍照,開始打擾周邊老人家的生活。3年后,我們就搬走了。”
這一次經驗,成為Argi將老房子改建為公共空間的起點:“回想起來,當時一些居民跟我說,原本黑暗的街道,因為‘占空間’在晚上亮燈,不關門,有光照在路上,走過的時候感覺安全了。”免費開放屋子,努力營運也沒有收入,卻讓街坊的心靈踏實了。
"本冊"是張宗舜第二個經營的公共空間,原本是爛茸茸的舊屋,占領和修繕后變成這樣子,如今也不存在了。(圖片由Argi提供)用出版 x 空間,為臺中人說話
2012年,Argi和他的三名伙伴,在臺中舊區一個停車場后的廢宅,改造了第二個空間“本冊”,專門開放給人來看展覽及裝置。團隊也做了獨立出版物《生活別冊》,記錄他們在臺中“占空間”時期做過的事情,以及“本冊”的改建過程。
想到用出版去記錄空間經營的故事,是因為Argi很想為臺中發聲。Argi說,“臺中過去一直是一個不太重視文化的地方。臺中是臺灣離大陸最近的地方,長期以來都是軍隊駐扎和戰事基地。軍人只需要打仗,所以臺中沒有文化的需要。當出現一些有成就的人,都會去臺北發展,所以臺中人的后代,感覺就是中規中矩,沒什么特別的感覺。”這是臺中人Argi對出生地最直白的形容。
“臺北好像一個女皇。全臺灣或是外人,要了解臺灣多是看臺北的觀點。臺中則好像一個路過的城市,一直不被重視。我希望臺中人的想法和觀點被聽見,而表達這些觀點,則要有空間。”所以,Arg改建老房子、做獨立出版和展覽等,就是借藝術和設計,填補臺中的文化空缺,也彌補人們對臺中人不了解的缺口:“當我看到這座城市需要什么時,就試試做點什么。”
2013年初“本冊”結束后,他們有接近一年的時間沒有實體空間,但Argi沒有停下來,出版了《森林別冊》、《社群別冊》等獨立雜志,也借用別人的地方舉辦展覽。繼續用書本和藝術展品,流動著占領不同空間。
占領,可以是一本書和一間屋
2013年下旬,Argi與伙伴經營了第三個空間——Artqpie。這里既讓街坊到來閱讀和歇腳,也繼續搞展覽,同時自費出版了《咱志Let’s Zine》,又幫朋友編寫臺中地方志《Sun》。他們也開始透過賣書、替人改造空間、編輯刊物、寫稿等去支持Artqpie的營運經費,Artqpie也成了文化人到臺中的朝圣之地。
這好像是一個成功的社區空間營運例子,但Argi說,不會在一所老房子留得太久,Artqpie這個名字就是取自Occupy(占領)的諧音。
“你要我永遠待在同一個地方,太悶啦。”
這可不是沖咖啡的吧臺,而是張宗舜在Artqpie的工作間。2011年美國發生占領華爾街運動,觸發Argi了解美國社會運動、文化與空間的關系。他發現, 196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政府想幫年輕人找工作,但都失敗了,因為年輕人只希望能有做自己事情的空間。所以,他們占用了舊區的空置屋、廠房,辦一些不算很正規的美術館、展覽館。但這些恐懼所展示和呈現的多元化,極大地影響了美國的文化發展。Argi想,臺中人也可“占領”民間的地方,在主流文化中,開辟一個獨立和多元的文化空間。與此同時,這種“占領”空間的辦法,也給城市的廢棄之地提出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如果有一間舊屋,就一定要拆掉,一定要蓋新樓嗎?何不通過微小的改造賦予其新的活力呢?
“我能做的可能就是占領一個空間 —— 留住舊房子的生活感,讓大家尋找和感受一個城市的歷史樣貌,因為很多年輕人并沒有在這類房子待過。我們只是想用比較生活化的方式去呈現舊房子,讓大家打開眼睛和耳朵,自己去閱讀舊房子。而留住舊房子就能把地方的精神傳遞下去。”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網站一小步:https://littlepost.hk/。實習生羅嘉彧對此文整理做出了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