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西安,愛秦腔的人,多滴很!(文末繼續送票)
“秦腔的盛典,人民的節日”
正如
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
的主題一樣
每一場秦腔
于秦人都是一次盛典
有秦腔的日子
每一天都是節日
“秦人創造了自己的腔兒。”
除了臺上戲曲藝術大家的藝術積累和情感寄托,秦腔之所以能蔚為大觀,在這片土地經久不衰,更離不開每一個熱愛秦腔的普通人,在生活的舞臺里唱念做打,綿延傳唱……
秦腔藝術節舉辦期間
小布尋著余音繞梁的秦聲秦韻
探訪了城市里的“民間戲苑”
↓↓↓
板胡一長一短,跟著唱腔來回拉扯,梆子叮叮,上下敲打,笛子、笙、塤自顧自地吹。文武場的配置和看戲的觀眾,把唱戲的人圍成一個圈,沒有舞臺的平地,也就成了舞臺。
這就是秦腔自樂班表演時的場面。以天為幕,以地為席。或在厚重的城墻邊,或在風景如畫的公園里,或在城市立交的骨架下……秦腔自樂班星星點點,撒在西安城各個角落。
秦腔北會
“秦腔讓我們聚在一起,高興在一起”
上世紀40年代,西安市的秦腔愛好者依照四大城門和城隍廟地域劃分,先后組建了東、西、南、北、中五個秦腔自樂班社,秦腔北會就是由北門地區老一輩秦腔愛好者組建的自樂班社。
1978年春節后,西安市第二印刷廠工人李青麥,在環城北路西段82號的家里,恢復了秦腔北會活動。從此,秦腔北會四十余年堅持不輟,如今是全市成立時間較早、影響力最大的秦腔自樂班之一,目前每周六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常態化演出。
長期以來,秦腔北會更像是秦腔愛好者的大家庭,先后擁有在冊會員560余人。會員中有父子會員、夫妻會員、兄弟姐妹會員,甚至吸納了河南、湖南、安徽、新疆等外省籍秦腔愛好者。秦腔之外,每每遇到會員們生老病死或家庭生活的急危幫扶,大家總能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王世森和會員靳讓琴
“秦腔讓北會人聚在一起,高興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要一直把秦腔唱下去。”在秦腔北會會長王世森眼里,“高興”是大伙熱愛秦腔最純粹的底色。對于他們而言,秦腔已不只是愛好,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之睿劇社
“愛秦腔,就一定要把秦腔唱好”
離開城北,我們直奔城南。在長安區,秦腔是很多人成長中耳濡目染的道地文化。成立于2015年的秦之睿劇社,是一個以娛樂慈善演出為目的的秦腔自樂班。目前共有演職人員五十余名,文武場面十余名。
劇社創辦人焦小花是一名70后,因從小在農村聽著秦腔長大,漸漸開始學秦腔、唱秦腔,又結朋識友把身邊的秦腔愛好者聚集起來。在焦小花看來,“朝氣十足”是劇社最大的特色,“我們的演員老中青結合,以老帶新的形式,傳承秦腔文化”。
焦小花和師父魏毅
小布采訪過程中,秦之睿劇社位于長安區綠園十字一處地下室的固定演出場地突遇停電,焦小花招呼大家收拾好樂器,有車的搭伙,沒車的拼車,十幾分鐘就把整個班子“轉移”到幾公里外的啟航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繼續唱。
“這些年為了唱戲,遇到的各種情況可太多了。不過唱就要唱好,大家不計付出、不計所有,才走到了今天。”焦小花感慨地對小布說。如今,劇社演出的足跡遍布長安區,自娛自樂之余,還多次到敬老院慰問演出,也在重大節日時回到農村舞臺為群眾演出,收獲了不少好評。
秦穎秦劇團
“只要在一塊唱秦腔,渾身就有勁。”
建工路與公園南路高架橋下,陣陣秦腔聲伴著汽笛聲,合奏起不一樣的城市聲音。在此處固定演出的秦穎秦劇團剛剛成立兩年,卻收獲了大批東郊戲迷的喜愛。
“因為愛秦腔。”這是劇團團長張英萍采訪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為了讓剛成立的劇團在這么多秦腔自樂班中“占有一席之地”,張英萍經常把其他區域的秦腔愛好者們邀來交流,讓附近的老戲迷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不同唱家的演出,“雖然我們是業余的,但只要聚在一塊唱秦腔,渾身就有勁。大家也因為秦腔走在一起,其樂融融,特別滿足”。
張英萍和左林生
在劇團主持人左林生看來,哪里有秦腔自樂班,哪里就是“高臺教化”的地方。熱愛秦腔的人,通過唱段唱詞,把尊老愛幼、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等等這些觀念傳遞出去,宣揚了正能量,這正是他們服務大家的意義所在。
秦腔占據了西安人生活的角角落落,即便時代大發展的今天,還是有這么多人因為秦腔而聚在一起。
臺上演出激動萬千,臺下心中陣陣漣漪。代代承襲的秦腔,是這座城市里的人們成長路上共同的背景音,也是老秦人走哪兒都忘不掉的鄉音和鄉情。
今天
小布繼續送出福利
↓↓↓
福利索取步驟:
1.關注西安發布成為我們的粉絲;
2.在本條微信末尾點贊、點亮在看;
3.在評論區向大家介紹你身邊的秦腔自樂班。
我們將聯合西安演藝集團
選出10名最走心推薦
每人送出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
西演青年團《白蛇傳》演出門票1張
贈票演出時間:
2022年6月19日(周日)19:30
演出地點:
西演SPACE·易俗大劇院
(西安市新城區案板街26號)
本次活動最終解釋權歸西安發布所有
文/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克|視頻拍攝及制作:王珊|鳴謝:西安演藝集團、易俗社文化街區丨編輯:談密|審核:陳穎 |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