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戰談“一江一河”:記錄上海發展脈絡,承載城市未來發展
黃浦江、蘇州河是上海的母親河,見證了自開埠以來這座城市的潮起潮落。曾經的“一江一河”區域是中國民族實業的搖籃,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通道,是上海作為中國主要工業城市的重要承載區。
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一江一河”區域的功能完善與品質提升。從21世紀初的浦江開發建設,至2020年蘇州河兩岸42公里基本貫通,從開發之初的強調建設,到新時代的注重品質,20余年來,“一江一河”濱水空間發生了巨變。
2021年,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組織編寫《新時代上海“人民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叢書》,其中《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一江一河卷》由澎湃新聞對40余位參與“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建設的親歷者進行采訪,以對話的形式,全面、生動地講述了2015年至2020年間上海市委、市政府著力推動黃浦江、蘇州河岸線貫通開放,這期間政府、企業、社區、專家、市民等各參與方共同的努力和付出,總結了貫通工程策劃、規劃、實施、管理、維護等全過程的經驗和不足。
就“一江一河”建設所體現的城市發展理念,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戰分享了他的看法。以下內容摘編自專訪文章《“一江一河”:踐行人民城市,打造生活秀帶》,以饗讀者。
江河交匯。圖片來源:同濟原作設計工作室
澎湃新聞:水源充沛、水網發達的自然環境,是孕育著名城市的一個重要條件,國際上很多城市往往都有著名的河流貫穿其中,黃浦江、蘇州河這兩條母親河,對于上海這座城市是不是也有著非凡的意義?
王戰:從全球城市文明起源與發展歷程看,城市文明與發展都與江河有關系,比如舉世聞名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在兩河流域,古埃及在尼羅河流域,中國在黃河流域,印度在印度河流域。
上海位于江南水網地帶,水系繁盛,在歷史上因水而興。蘇州河古稱“松江”,亦稱“吳淞江”,流經市區內的這一段習慣稱為“蘇州河”。蘇州河歷史上是太湖洪水入海的主要河流,唐代時河寬達10公里,后因泥沙淤積,河道日益縮狹,終演變成黃浦江的一條支流。蘇州河是太湖流域和上海之間物資運輸的重要渠道,蘇州河兩岸曾經是上海民族工業的搖籃,見證了上海工業及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脈絡,是展示上海城市風貌變遷的重要印跡。
黃浦江,蜿蜒百里流向長江,是上海這個港口城市生存和發展的血脈,孕育造就了近代上海都市的成長。1843年上海開埠,成為中國主要的對外口岸,拉開了近代上海城市發展的帷幕,近代工業在黃浦江畔相繼興起。黃浦江引領上海港口和工業的發展,對于確立上海作為中國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黃浦江對于上海獨特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演變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正是黃浦江的開放和包容,構成了海派文化開放性、國際性的精神傳統,可以說黃浦江就是海派文化的原點,既帶動了城市發展,也凝聚著城市文脈。
進入20世紀90年代,浦江兩岸的傳統工業先后面臨調整和升級,黃浦江濱江也開始了從工業岸線向公共開放空間的轉型,隨著浦東開發開放,黃浦江更是煥發出新的生機,從“城市邊緣線”變成“城市兩翼”的中心主動脈。2002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啟動,這是上海面向未來的一項世紀決策,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抓住產業升級和城市轉型的機遇,黃浦江沿岸加快實現從工業生產型岸線向綜合服務型岸線的蛻變。
黃浦江、蘇州河的發展歷程符合國際大都市濱水區發展的共同規律。黃浦江和蘇州河是上海特有的城市符號,是上海最具象征意義的地標性區域,不但記錄著上海城市百余年發展的脈絡,更是未來上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承載區。
“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說這個過程順應了民意,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期待中逐步推進,越做越好。
江河交匯。圖片來源:上海市濱水區開發建設服務中心
澎湃新聞:您剛才提到“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建設是循序漸進的,是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階段后“自然形成”的,如何理解“循序漸進”“自然形成”?
王戰:最先推動黃浦江開發建設的是浦東新區。20世紀90年代初,浦東開發開放伊始,陸家嘴、金橋、外高橋三個開發區的建設本身就沿著黃浦江,其中最重要的地塊是陸家嘴,所以如何開發利用好黃浦江,對浦東而言很重要。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一江一河”沿線原有的功能陸續開始逐步轉移。首先是濱水沿線制造業向外轉移,如鋼鐵、化工產業逐步往北、往南轉移。這就為黃浦江下一步開發利用騰讓了空間。第二是運輸功能的轉移。2005年,洋山港開港,黃浦江的港口功能逐步消退,比如十六鋪碼頭、民生碼頭的運輸功能就漸漸沒有了。運輸功能沒有了,倉儲空間也隨之消失,這樣,黃浦江空間格局和功能就要發生新變化。
“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是世博會。世博會展館選擇在黃浦江邊改造現有的地塊,而沒有選址在一個新的地塊建設。在世博會展館建設中,沿江兩個最大的工廠江南造船廠和上鋼三廠完成了搬遷,將地塊騰讓出來。而且,當時還特地保留了一個廢舊的廠房,將其改造為展館,將一些機器設備設計更新為雕塑,為的是讓觀展者在這里能看到城市的記憶,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徐匯濱江,浦東前灘、后灘地塊都在世博會后加快了建設。
我們再來看蘇州河。提到蘇州河,就不得不提蘇州河的環境綜合整治。蘇州河是中國民族工業的重要承載地,在這里誕生了很多偉大的民族工業,但是它們也對其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1996年,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啟動。我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說,它是上海市民生態文明意識的起點。從1998年到2011年,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共進行了三期,經過整治,蘇州河水質和兩岸綜合環境明顯改善。2018年底,蘇州河啟動第四期環境綜合整治,這是上海城市建設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體現。
“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建設,如果從浦東開發開放開始算起,至今已經持續了三十年,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空間形態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理念和功能的轉變。
江河交匯。圖片來源:上海市濱水區開發建設服務中心
澎湃新聞:您認為“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建設過程既體現了民意,又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
王戰:我認為,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新時代五大發展理念引領著“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建設。
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而“一江一河”公共空間是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實踐區。
“一江一河”濱水區內有歷史建筑經過改造更新為創新園區,如M50創意園區,有新建成的新型產業園區,如西岸傳媒港、西岸國際人工智能中心等;“一江一河”經過多個行政區,在貫通和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區區互動,這體現了協調發展的理念;還有前面說的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以及現在“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內隨處可見的綠色,都體現了綠色發展的理念;再有從浦東開發開放到現在的北外灘建設,也是開放發展理念的體現;還有最重要的,“一江一河”整個公共空間的打造更是體現了共享的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1月在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慶祝大會上提到,“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這是對黃浦江45公里、蘇州河42公里貫通開放工作最好的詮釋,也體現出黨和政府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決心和信心。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期間,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上海市委、市政府緊密結合上海實際,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貫徹到城市發展的全過程和城市工作各個方面,把為人民謀幸福、讓生活更美好作為城市工作的鮮明主題。全力推動“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建設,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更好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更高起點上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的一次生動實踐。
請點擊這里或者掃碼購買,了解更多“一江一河”的建設故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