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所有特寫都是史詩”,澎湃與復旦新聞學院成立非虛構工作室
近日,澎湃新聞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聯合成立非虛構寫作工作室,并將于12月8日到10日在復旦大學啟動第一期“非虛構寫作工作坊”。
首期“非虛構工作坊”將邀請王安憶、李輝、南香紅、袁凌、衛毅、從玉華等知名作家和媒體人開班授課,講授紀實中的虛構、非虛構與文學、特稿與非虛構、非虛構采寫方法論等。工作坊計劃招募40名學員,面向新聞傳播院校學生、新聞業務教師、新聞媒體從業者、非虛構寫作者開放,課程免費。
通常認為,“非虛構寫作”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其時“非虛構小說”和“新新聞報道”等非虛構創作盛行一時,涌現出卡波蒂的《冷血》、諾曼·梅勒的《夜晚的軍隊》等非虛構創作代表作品。非虛構寫作的概念后來引入中國。如今,其外延已大大拓展,有學者在論文中將新聞報道、報告文學、口述實錄、非虛構小說等文體都納入非虛構作品范疇。
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張濤甫看來,2015年,白俄羅斯記者阿列克西耶維奇“爆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非虛構寫作的“凱旋”,“她選擇了一種與眾不同的高冷路徑,關注那些被大時代遺忘,被功利主義的同行們以及被新聞時效忽視的冷話題、邊緣人物,在這個過程中,圍繞真相的追尋,新聞與文學的楚河漢界消融了,歷史和現實的界限彌合了”。
美國學者托馬斯·亞歷克斯·蒂松曾說,“所有的特寫都是史詩”。張濤甫認為,新聞是一種選擇性記錄,受時間、空間以及媒介手段所限,常會造成集體性失聲和失憶,致使許多本該被記錄的話題遭遇集體性冷落。而“非虛構寫作”記錄那些被時代“主旋律”遺忘的人和事,用新聞的長鏡頭記錄斑駁紛擾的世界,繪就了正史之外的歷史圖景,能讓人看到歷史背面的沉重記憶。
澎湃新聞網總裁、總編輯劉永鋼表示,澎湃新聞是從傳統媒體轉型而來的新媒體,也是一家嚴肅媒體。除了快速、準確地傳遞消息,由表及里地調查真相,澎湃也在探索更好的敘事文本,希望在講述者和受眾之間建立情感聯系,產生思想共鳴。2017年8月,澎湃新聞開設非虛構欄目“鏡相”,陸續推出《都市相親人》、《深圳“三和”紀事》、《尋找戴金秀》、《生死打塔人》等非虛構報道,這些報道或觀照現實,對熱話題提出冷思考,關注被遮蔽和漠視的小人物,或追索和探究人性。
此次澎湃新聞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成立非虛構寫作工作室,旨在搭建學界和業界的交流對話平臺,聯系和整合各界的文化資源,推動非虛構寫作的研究和創作。這也是澎湃新聞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建立戰略合作以來的成果之一。在“非虛構工作坊”之后,非虛構寫作工作室還將陸續展開其他項目。
非虛構寫作是“新聞與文學的交融”。此次工作坊特邀請了幾位文學名家,如小說家、中國作協副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安憶。她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出版小說《長恨歌》《啟蒙時代》《小鮑莊》及散文、劇作、論述共計六百余萬字。曾獲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香港“紅樓夢獎”、馬來西亞世界華文文學“花蹤”大獎、韓國李炳注國際文學獎及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紐曼華語文學獎”等獎項,2013年獲頒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獎章。
另一位授課導師,原《人民日報》文藝版高級編輯李輝,曾在《收獲》開設專欄“封面中國——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故事”,以《時代》雜志封面人物為引,講述中國20世紀的歷史風云,該專欄曾獲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6年散文家”獎項。而來自媒體界的導師南香紅、袁凌、衛毅、從玉華等人,均從事非虛構寫作實踐多年,其作品忠實記錄了歷史、現實和人心的復雜與幽微。
澎湃新聞是以原創新聞為主、擁有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一類資質的全媒體新聞資訊平臺,專注報道中國時政、財經、文化、思想,倡導理性建設性,已成為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領跑者之一。
非虛構工作坊召集令-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