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評展|書摘串起的老上海街巷油畫與建筑師博塔的“理想之境”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6773257.com)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本期評點展覽有上海城市規劃展覽館的展覽“符號上?!虾oL貌保護道路文化之旅《街巷·風情》”,一個用書摘串起的老上海街巷油畫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理想之境:馬里奧·博塔的建筑與設計1960-2017”展則表達出了建筑設計師的人文性和理想性;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當代藝術館的“草間彌生:生活是一道彩虹”展則可以看到“圓點”以外的草間彌生。
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注明“評展”。
符號上?!虾oL貌保護道路文化之旅《街巷·風情》
地點:上海城市規劃展覽館
時間:2017年9月9日-11月12日
票價:30元(展覽館門票)
點評:這是一次非常獨特的觀展體驗,它在呈現上面,沒有運用特別“當代藝術”的方式,只是64幅坦誠的油畫作品,再現展館之外的城市景觀和記憶。但是另一方面,它又蘊含著豐富的背景和文獻,書中的文字、城市的地圖、關于建筑變遷的紀錄片,以及一位數十年來深情描繪這個城市的作家的創作。
評星:四星
19篇書摘串連起整體的觀展脈絡,64幅油畫作品則將上海風貌保護道路的歷史風韻展現得淋漓盡致。正在上海城市規劃展覽館舉行的“符號上海——上海風貌保護道路文化之旅《街巷·風情》”是國內首次以文學作品為創意核心的藝術展覽,策劃靈感來源于陳丹燕所著的一本用細膩文筆勾勒上海面貌的文學作品《永不拓寬的街道》。
五原路隨筆,李前關于這次展覽的醞釀,其實很有意思。2007年,上海市政府頒布《關于本市風貌保護道路(街巷)規劃管理的若干意見》,確定64條“永不拓寬”道路。次年,陳丹燕作品《永不拓寬的街道》出版。當時,有個策展人拿著這本書,邀請油畫家去畫下不同的街道,當時有些畫家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這本書成為他們理解這個城市的文本。這批畫作完成后,成為了上海城市規劃展覽館的館藏。
等到《永不拓寬的街道》出新版的時候,就用這些油畫做了插圖。而今再做展覽的時候,書中的文字,又為展覽提供了豐富的文字背景,加強了油畫的故事性。
在展覽現場,生動的描述像被裝進了記憶的匣子,漫步展覽的觀眾可以拉開抽屜,念到這些文字,而在周邊環繞的,是上海新舊對照的地圖,以及油畫家對于各條街道的描繪。
這是一次非常獨特的觀展體驗,它在呈現上面,沒有運用特別“當代藝術”的方式,只是64幅坦誠的油畫作品,再現展館之外的城市景觀和記憶。但是另一方面,它又蘊含著豐富的背景和文獻,書中的文字、城市的地圖、關于建筑變遷的紀錄片,以及一位數十年來深情描繪這個城市的作家的創作。
與其同期舉行的其他展覽,同樣是圍繞著“上海風貌保護道路文化之旅”這個主題,展現了其他藝術家、建筑師、規劃者等各方面人士的表達,以眾聲參與的方式,共同訴說了這個城市的記憶。(文/小樹)
理想之境:馬里奧·博塔的建筑與設計1960-2017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年9月16日至2018年1月31日
票價:免費
點評:整個展覽展現了博塔的建筑設計是理想主義的,充滿著當代色彩,卻又是嚴謹的,蘊含著傳統的文化底蘊。于此相應的,在展陳上則體現出了北歐慣有的設計美學。
評星:四星
此次展覽集中展示馬里奧·博塔1960年至2017年間的部分建筑和設計作品,是博塔建筑設計思想的一次集中呈現。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展覽舉辦地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也是博塔的設計作品之一。
瑞士建筑師馬里奧·博塔于1943年出生在瑞士提契諾州的門德里西奧。他以在提契諾州設計的獨戶住宅而聞名,其設計的建筑涉及學校、銀行、行政大樓、圖書館、博物館、宗教建筑等多種類型,至今已完成數量驚人的建筑設計項目。
進入展廳,可以感覺出展覽想表達出建筑設計師的人文性和理想性。博塔的建筑設計是理想主義的,充滿著當代色彩,卻又是嚴謹的,蘊含著傳統的文化底蘊。
展覽分為兩大部分——“建筑”部分和“設計”部分,系統完整地展現了博塔的建筑語言。其中“建筑”部分包含“居住空間”“工作空間”“學校與休閑空間”“酒莊”“城市空間”“圖書館”“博物館”“劇院”“宗教空間”等單元,彰顯出博塔簡潔、明確、有力而內向的建筑語言及其注重建筑與周圍環境融合的理念。而“設計”單元則展示博塔設計的座椅、家具、燈具、手表等其他物件,可視為博塔建筑理念的另一種呈現。
在筆者看來,此次展覽的展陳設計可謂賞心悅目。黑色的字體搭配白色的背景墻,黑白經典款式的建筑攝影配上原木色的木質模型,色調冷中帶暖、舒適、簡潔、體現出了北歐慣有的設計美學。
展覽唯一美中不足的或許是黑白照片不能呈現建筑本身的“色彩”。這或許是因為建筑師本人對黑白攝影情有獨鐘吧。(據悉,展廳內部的建筑攝影圖片由建筑師提供。)(文/小鹿)
草間彌生:生活是一道彩虹
地點:布里斯班當代藝術館(澳大利亞)
展期:2017年11月4日至2018年2月11日
票價:免費
點評:草間彌生是多產的藝術家,她的藝術是多形式的、跨媒介的、充滿著偶然性,但總是在圖案、重復、鏡子和南瓜上固定不變。但此次展覽并非只關注“圓點”,還在她所創作的鏡子和燈光之間,在她的過去,在她那小小的、幽閉的畫之間徘徊。
評星:四星
布里斯班當代藝術館的展覽內,一座鞋柜式的雕塑上面印滿了草間彌生那標志性的圓點。但每走近一步,一種意外的、奇妙的事情就會發生,那上面的花優雅的轉變成了一根觸角。
這是草間彌生,她在前衛藝術創作中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曾與當代藝術家如安迪·沃霍爾、克勒斯·歐登柏格、賈斯培·瓊斯等一起聯展。
她用她那奇特的藝術作品填滿了布里斯班當代藝術館。她的作品是一種復雜的、強迫性思維的產物。她的藝術是多形式的、跨媒介的、充滿著偶然性,但總是在圖案、重復、鏡子和南瓜上固定不變。
展廳“月光下的無限房間”是一個專為2002昆士蘭藝術館設計的作品。這是一個黑暗的,鏡像的房間,你的手臂周圍環繞著“點燃的乒乓球”。進入展廳會有一種強烈的體驗感,宛如自身在CT掃描下,又或是在“烈浴”,而紫外線把你的牙齒和指甲都“涂”成了鮮艷的霓虹色。光球懸掛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錯開,產生一種相機變焦時的幻覺…這或許能使人進行冥想,但你可能會覺得有點頭暈。
另一展廳內有著她畫的2000張黑白的素描,這也許是藝術家將自己的心靈投射到墻面上的最佳效果。我們能從畫布上看到那些搖擺不定的臉,眼睛,人物,這是強迫性的,幻覺和近乎夢魘般的。她重復的將點畫在紙上。
縱觀整個展覽并非只是一味的關注于她那永無休止的圓點,同時也在她所創作的鏡子和燈光之間,在她的過去,在她那小小的、幽閉的畫之間徘徊。(編譯/小鹿)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