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時代的中美關系︱尋找中美經濟合作新動力
【編者按】
11月8日-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將訪華。特朗普是十九大之后訪華的第一位外國元首,此次也是其作為總統后第一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圍繞特朗普此次訪華澎湃研究所與北大匯豐商學院海上絲路研究中心共同策劃了系列評論文章。該系列文章分別就中美實力對比、總體判斷、BIT與金融市場開放、朝核問題和一帶一路等方面分析和判斷中美關系。
第一篇,作者重點對比分析了中美經濟實力。第二篇,文章分析了中美之間貿易摩擦惡化的原因,就中美經貿合作的趨勢,作者的判斷是:兩國貿易沖突會持續增多,摩擦程度上也會進一步加劇。
以下是第三篇。這篇討論的重點是新時代下,中美經濟合作要尋求新動力,而作者認為,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是提供新動力的重要引擎。繼續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則可能成為促成中美BIT談判取得成功的關鍵契機。
新時代下,中美經濟合作對中美關系的“壓艙石效應”在弱化。一方面,兩國在現有領域的合作空間正變得越來越窄,繼續深化合作的空間和潛在收益大大受限。另一方面,中美兩國在合作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沖突在快速增加,“以經濟促合作”、“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思路正面臨困境。為了給新時代中美關系提供新的堅實的經濟基礎,中國需要探尋中美經濟合作的新動力。其中,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是提供新動力的重要引擎。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美兩國就開始醞釀雙邊投資協定。近年來,美國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讓中國企業在美投資屢屢受挫,美國企業也認為中國國內的投資環境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中美兩國的共同需求下,2008年6月舉行中美第四次戰略與經濟對話,正式啟動BIT談判。歷經數年努力,在2013年7月中美兩國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為基礎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
中美BIT對中美兩國都有著重大意義。就中國而言,BIT談判的成功將有利于中國“走出去”的國家戰略,促進中國企業在美投資。不僅如此,BIT也是以開放促改革的絕佳機會。復旦大學羅長遠教授等人的一篇工作論文研究了美國對中國和印度的投資情況,結論表明美國對兩國的制造業投資與中印各自的經濟規模大致相當,但在服務業領域,美國對中國的投資規模與中國的經濟規模極不相稱,實際投資規模顯著小于理論投資規模。這意味著推動中美BIT談判將給中美兩國帶來巨大的合作機會。同時,中美BIT的簽署也將給其他雙邊貿易條款的簽訂起到促進和示范作用,意味著中國將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際貿易條款的規則制定。
就美國而言,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office of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提出美方對BIT談判希望達成的目標,即通過商定的條款保護美企的對外投資,建立適應的國際法保證BIT談判結果的實行等。由于中國市場的很多領域尚未對美國完全開放,如在IT領域,中國要求云計算公司外資占比必須低于50%,美方希望通過BIT談判幫助美企擴大在華市場。
雖然有巨大的潛在收益,中美BIT談判依然舉步維艱,一度陷入僵局。根據已公開的資料,中美雙方已經達成部分共識,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仍有較大分歧,如環境標準、投資與投資者定義、國有企業問題和爭端解決機制等。其中,最讓美方關切,也最讓中國糾結的議題之一是中國國內金融市場的開放問題。
中國金融市場開放不是一個新話題。相比于經貿層面,中美在金融領域的交流仍處于起步階段,雙方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此前中國和美國金融機構也曾有過深入合作。比如,華爾街的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大型投資銀行都深度參與了中國國有銀行上市,有的金融機構還成為國有銀行首批引入的戰略投資者。2017年8月16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中國將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對外開放范圍,持續推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對外開放水平。綜合上述情況,繼續開放國內金融市場或可成為促成中美BIT談判取得成功的關鍵契機。
中國可考慮重點選取非傳統金融行業作為談判的突破口,比如評級行業。中國的評級行業依然處于起步階段,許多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對于企業風險大小區分度不強,常常導致在同一級別的企業信用風險差異很大。同時,中國沒有形成常態化的評級機制,往往是在交易主體有需要時才進行評級。從評級監管來說,目前中國對評級機構的監管較為分散,且為多頭監管,即不同的業務品種對應著不同的管理單位。監管的分散導致評級機構無法得到有效的管理,錯評風險上升。對美國開放國內評級市場,不僅可以加強國內評級市場競爭,也可籍此理順當前的評級監管體制,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對美國金融機構來說,中國市場業務廣闊,相關投資者對于公平、透明、有效的評級服務有較大的需求。因此,進入中國市場必將促進美方評級機構的海外業務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比較2015年和2017年發改委和商務部發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可以發現,“外資資信調查與評級服務公司”這一項已被移除出了限制外商投資的目錄。這意味著監管部門有意對境外評級機構松綁,打破國內市場本土評級機構“獨大”的市場格局。
與此同時,中國要重視完善國內的金融監管體制,重視防范潛在金融風險。
一是充分發揮“以開放促改革”的力量。中國完全可以利用金融行業開放的有利窗口,解決金融市場中普遍存在的所有制差別待遇等問題,讓所有市場參與主體獲得公平的競爭地位。
二是既注重本土金融市場的特色,又要重視與國際標準接軌。開放金融行業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希望通過引入外資金融機構,優化金融行業的競爭環境,提高中國金融機構的市場化能力和國際化水平,而不是為了讓外資金融機構適應中國的游戲規則,變得更加本土化。
三是重視金融市場開放的次序,在實踐中探索合適的市場制度和監管經驗。如前所述,金融開放可以考慮以征信和評級行業為突破口,逐步過渡至傳統的金融子行業,如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
四是重視管控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外資金融機構的國際化運營離不開便利化的資本跨境流動,但金融市場開放和資本項目開放是兩個不同的議題,不能混為一談。在開放金融市場的同時,監管部門要重視對短期跨境資本的監控和管理,同時有必要保留在關鍵時刻直接監管短期跨境資本流動的權力。
(北大匯豐海上絲路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鄭黃劍鋒對本文亦有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