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高校競相改名,“大學”真的就比“學院”好嗎?
9月28日以來,廣東、山東、上海、安徽、河北、四川、廣西以及云南8個省份先后公示了申報升格、改名和轉設的26所高校名單。海南、江蘇、江西、重慶、湖北5省份也不甘落后,相繼發布了今年設置高等學校的有關公示,共涉及12所高校。據澎湃統計,已有13個省份的38所高校加入高校“改名”大潮。
高校的改名“情結”可謂由來已久。據調查顯示,“全國兩千多所公辦高校中,過去20年有近一半改過名字”。如果說過去特定階段,高校密集改名尚可以理解為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那么眼下的扎堆改名,就顯然是另一回事了。在當前語境下,一些不知所謂的高校改名之風,正引發越來越多的質疑。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已然超越了教育的本義,而附著了太多的利益算計。
高校為什么如此著迷于改名?歸納而言,無非是為了得到更高的行政級別,從而獲得更多的資源、招收更好的生源、制造更亮眼的“業績”。而為了成功升格、改名,各個高校采取的操作路數也大致相同,比如說新設學科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延攬高學歷師資等等……
然而,這種為了迎合相關改名規定而對學校進行的突擊性、跨越式“改造”,不少都是形式大于內容,表面上漂亮,但骨子里并沒有真正轉化為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水準的提高。在很多時候,校名的變更,僅僅只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不排除一些新開的專業是濫竽充數,一些軟硬件的升級徒有其名。
“大學”真的就比“學院”好嗎?說到底,高校的發展和演進自有其內在規律,這需要學科的積淀、需要優勢的累加,更需要一點時間和耐心。一些高校盡管可以拼湊軟硬件,卻終究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自我的躍升。在這一背景下,高校的改名,似乎更像是一種極具迷惑性的形象包裝,它掩蓋了一所學校真實的實力與內涵,而給人以深深的錯覺。
高校改名大潮一波接一波,這的確與相關制度設計不合理不無關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許還在于辦學者自身的價值偏差。一些高校的管理者,總覺得“學院”比不得“大學”光鮮亮麗,總是對構建大而全的綜合大學心心念念。在這一大局觀的指引下,所想的也不是將自身的優勢學科做精做強,甚至不惜切斷特色化的辦學傳統。這種功利、短視的做法,從長遠看來勢必會得不償失。
當眼花繚亂的校名越發脫離于高校的教學實際,那么“改名”所帶來的額外紅利也終將消弭。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明確規定,堅決糾正部分高等學校貪大求全,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嚴格依據標準審批“學院”更名“大學”,切實引導存量高等學校把精力和資源用于特色學科專業建設與內涵發展上來。
辦學從來不易,聲名還請珍惜。與其在追逐更名的道路上狂奔,不如沉下心來,在辦學特色、教育質量上苦練內功,高等教育事業才能真正實現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局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