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數治 | 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數據共享難在哪
當不可逆的數字化浪潮成為當前社會的基本面,對文化遺產開展數字化保護亦成為大勢所趨。采用先進的數字技術,收集、處理、存儲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數據,實現數字化的展示、研究、傳播和文化價值發掘,既有利于文化遺產的永續傳承和保護,也能促進數字文化產業的價值增長。
據統計,中國現有1.08億件/套可移動文物、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和137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2000年以來,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在全國上下廣泛開展,采集儲存了體量巨大的數據資源。在此背景下,建設文化遺產資源大數據庫、培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文保科創體系等工作也逐漸提上議事日程,國家主管部門也對此進行了專門部署。
然而,從具體實踐層面來看,中國文化遺產數據的開放共享和互聯互通卻還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較大壁壘。在全國各地紛紛上馬的數字化保護項目中,有不少都面臨著了掃描完,開個會放一放,之后鎖進檔案柜的尷尬局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數據價值的充分發揮。
文化遺產數字化的三個層次
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工作通常涵蓋數字記錄、數字勘測、數字修復、數字解讀、數字展示、數字集成等六個方面,形成有利于全面記錄和永續傳承的保護框架。從具體保護目的上細分,則包含著三個層次:
第一,數字化對文化遺產本身的保護。當前中國大多數文化遺產資源已完成數字化掃描和存儲,為文化產業發展積累了大量寶貴素材。通過先進的數字技術和手段對文化遺產進行記錄和保存,能夠更好地整理、收集、留存相關信息,有助于歷史文化資源的整體性保護、研究和傳承。
第二,數字化對文化遺產的展示方式和應用范圍的拓展。借助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和設備,能夠復原和再現一個全面而完整的虛擬歷史時空,達到傳統保護方式所不能達到的展示與保真效果,可以更充分地發揮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播和科普功能。
第三,數字化對利用文化遺產數據資源,開發延伸產品和創新商業模式的促進作用。通過創造性的數據發掘和轉化,把文化遺產資源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內容與數據生產要素有機結合,將能實現創新發展,提升數字文化經濟的整體價值。
數據的價值來自于流動。中國擁有的文化遺產數量眾多,物理分散,僅僅對紛繁復雜的數據進行碎片化記錄和靜態儲存并不能延續遺產本身的生命力,也無助于以科學研究和普及為目的的數據獲取。文化遺產的傳播也同樣需要通過數據共享來提高其內容豐富性和影響力。并且,只有設法讓數據暢通流轉,才能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轉變為文化生產力,形成可觀的經濟效益,為歷史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提供廣闊空間。因此,上述每一個層次實際都包含著對廣泛、全面數據共享的需求。
導致文化遺產數據共享不暢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國內大量的文保機構都在持續做著基礎性的文化遺產數據調查與數字化存檔工作,但積累下來的數據資源卻大多處于內部保管狀態,在內容傳播、數據價值開發等方面裹足不前,對數據生產力的發掘更是處在相當初級的階段。導致出現這一困境的原因復雜而多元,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有數字化標準不統一、長期規劃不清晰、資源整合不到位等。
中國的文化遺產體量非常巨大,分布極為廣泛,但保存狀況、分布位置、等級品質等卻千差萬別。早期的文化遺產數據資源采集多由散在各地的文保機構自行籌資開展,依循不同的數字化標準,缺乏統籌整合,因而也導致了后期不時會出現數字資源分類不合理、整合不到位等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化遺產數據共享的步伐。到目前為止,各方對相關的數據采集標準也依然未達成充分共識。
不僅如此,許多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項目也缺少著眼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規劃,過多注重庫存文物的數據采集儲存,卻未將后期線上傳播、文化創意等所需的數據開發合理納入整體考量,對相關數據的知識產權保護也為提前謀劃,從而使數據開放和共享的基礎支撐趨于薄弱。
在數據資源整合方面,中國雖然已經建立了一些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平臺,但大多以介紹性和科普性資源為主,研究型數據資源整合嚴重不足,尤其是缺乏相關研究成果的信息傳播,不僅無法為專業知識交流、學術研究等提供有效支持,還容易造成相同內容的重復數字化、重復數據分析等問題,數據共享的壁壘也隨之加大。
改善數據共享困境可努力的方向
欲改善以上困境,亟需自上而下開展一系列機制調整和政策優化。首先要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標準,囊括數據采集、存儲、清洗、分析發掘、可視化、版權保護、隱私安全等關鍵領域。同時,還要推動虛擬現實、交互娛樂、智慧旅游等領域的產品、技術和服務標準制定,以標準化建設為文化遺產數據共享開辟道路,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
其次是要加強頂層統籌和制度優化,建立全面互聯的國家級文化遺產信息交流平臺和綜合性數據庫,實現對相關數據的系統化存儲、安全共享以及充分轉化。在此基礎上,還應進一步考慮采用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網頁等多樣化呈現形式,以及微博、微信、APP等多種技術載體,推動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播形態更加立體、豐富、多元,從而為文化遺產數據共享和價值發掘創造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和更大的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還可以嘗試以共建促進共享,聚合政府機構、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企業等各類主體的力量,為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和各類數據庫的規劃建設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在倡導共建的背景下,調動更多資源投入文化機構和企業的信息系統升級和數據匯聚平臺建設,并大力支持上下游企業開放數據,推動全流程數據采集和共享,引導數據資源開放流動,打通數據傳輸和應用堵點,從而激活文化遺產數據資源的價值創造潛力。
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是,數字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應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而是要著眼于移除文化遺產數據共享的技術和制度等壁壘,整合碎片化的數據資源,通過開放共享、多元協作,不斷推動人文創新和文化產業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