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支教11年的代課老師無奈告別山村,月工資880元實在太少
文|和光
據澎湃新聞報道,支教11年,36歲的山村小學代課老師侯長亮打算離開了。自2011年大學畢業,遠赴山村支教的他很少考慮過歸期,直至2020年結婚,每月880塊的工資難抵現實壓力,他不得不選擇離開。教材內容的“城市化”、學生輟學、捐贈“亂象”、學生對鄉村認同感缺失、鄉村教師流失……即便選擇離開,他對鄉村教育的現狀還是充滿憂慮。侯長亮發現教材、練習、試卷越來越城市化。作為題面的內容大部分圍繞著城市事物,如高樓、電腦、汽車、超市大商場、娛樂場所、博物館……這些都是農村孩子日常接觸不到的,而鄉土生活的“田野、干農活、放牛、砍柴……”則幾乎沒有。再加上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所表達出來的城鄉差距,久而久之會使農村孩子萌生出不自信。
侯老師這番關于教材的觀點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很多人認為,鄉村教育落后有很復雜的因素,顯然不是教材的鍋,農村孩子也需要了解鄉村之外的現實生活,他的觀點過于片面。但因為插圖爭議,最近中小學教材成為輿論關心的熱點,他關于教材的這些觀點,很容易就引起了大眾的注意。
其實稍微了解一下就會知道,侯長亮很早就表達了對于教材過度城市化的擔憂。2021年12月,央視的一檔節目對他的支教生活進行了很詳細的報道。仔細看整個節目,就會發現他非常善于利用鄉村的生活環境,引導孩子完成教學內容。他鼓勵孩子們干農活兒,和他們一起去挖竹筍,教導孩子“不要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臟”;去山上上音樂課,讓孩子感受音樂和山川之美;不管是講課還是布置作業,都要自己改編教學內容,把種玉米、采竹筍、挖土豆、放牛等生活場景放進去。
與其說他是擔憂教材過度城市化,不如說他是希望教材更加多元化,除了高鐵、游樂園這些城市生活方式,也有貼近鄉村生活、展現鄉村之美的內容。孩子固然要走出大山、見識城市生活,但是也不能只羨慕城市生活而厭棄自己的家鄉。他希望走出大山的孩子,能通過各種方式來幫助鄉村。振興鄉村最終還是要靠熱愛家鄉的農村孩子。
作為一個基層教育實踐者,他對于教材的觀點,更多的來自自己的觀察和感悟,可能值得進一步商榷和討論。但是,作為一個老師,他教導鄉村孩子自尊自愛、熱愛自己的家鄉,不光能成才,也能有獨立自主的人格,這種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令人尊重。拿著微薄的工資支教11年,把自己的大好青春都用來陪伴鄉村孩子成長,侯老師的付出讓人感動。孩子們何其有幸有這樣的老師。如今侯老師也要離開了——帶著學生們的不舍和社會的敬意和祝福。
當這樣的好老師也因為生活而不得離開的時候,在教材爭議之外,當務之急是讓更多的優秀老師下沉到鄉村,解決教育資源失衡的問題,讓鄉村孩子享受與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
支教路上,侯長亮也收獲了愛情。
要讓老師安心扎根鄉村,最立竿見影的措施當然是提升鄉村教師工資待遇。這兩年各地教師待遇都有所提升,但是具體到鄉村教師這一群體,“由于普遍職稱較低,以初、中級職稱為主,而工資又主要與職稱掛鉤,導致待遇整體偏低”。在職稱評定上困難重重,導致一些扎根鄉村幾十年的老師可能還是最初級的職稱,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待遇,對于職業歸屬感也是一種嚴重打擊。更別說,現實中還存在一些地方拖欠老師工資的現象,比如2020年貴州大方縣就曾發生一起長達5年的拖欠教師工資事件。
很多地方也試圖通過同區域教師定期交流、強制輪崗,組建城鄉一體的教育集團等等這樣的措施,讓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到鄉村。這樣的措施確實有利于快速提升鄉村中小學的師資力量,但是老師來了又走,怎么看都是懸浮于現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教育的孱弱現實。
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鄉村教育資源失衡對應的是農村“空心化”。侯老師在采訪中也提到很多在編的老師“在家鄉學校當老師,但會把子女送到縣城,一些村干部也是”。留不住人的農村,根子上反映的還是人們對高質量公共服務的渴望。
說到底,要解決教育的問題,根源可能遠不限于教育系統本身,而要在一地經濟發展和教育投入上找答案。要真正激發鄉村學校的內生動力,說到底要靠鄉村振興。在提升福利待遇之外,讓鄉村教師也享受到優質公共服務和完善的基礎設施,二者才能互相成全。當我們不再靠拿880塊工資的支教老師“為愛發電”,鄉村教育才能扎穩根基,鄉村才有希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