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真|提早立遺囑:超九成內容與房產有關
魏阿姨今年79歲,膝下一雙兒女孝順,但是她依舊擔心,“現在都挺好,沒有什么問題,可真到那時候有問題怎么辦呢?”她指的“真到那時候”就是在她百年之后,兄妹倆為了母親留下來的遺產而發生糾紛。“備不住兒子有那個懷疑,也許我媽媽都想給我的,姑娘也這樣想,兒子也這樣想,那不就麻煩了,到那個時候問題就來了”。所以,在偶然得知中華遺囑庫提供這項服務后,她決定通過立遺囑這一具有法律效應的手續化解身故后可能因財產分配帶給兒女的糾紛。
是女兒先天性弱視讓魏阿姨不得不多有顧慮。魏阿姨本想多分一份財產給女兒,但又擔心兒子知道后不樂意,認為母親偏心,打破家庭原有的平衡。幾經衡量,最終她將名下一百多萬的房產平等分割寫進了遺囑。她說服自己的理由是,在這個世上,除了居委會以外還能照顧女兒的只有哥哥嫂子。但這將是長期的責任,所以女兒不能多拿。遺囑里寫上平分就等于多給了兒子了。“這個情況我也特別說明了,我說你妹妹是殘疾人,等我死了,有點什么事她找誰?娘家人,娘家哥哥這不是最親的嗎,一奶同胞的哥哥呀。”魏阿姨對于給女兒身體帶來的疾病愧疚一生,立遺囑是她作為一個母親給予子女的最后一次呵護。
魏阿姨前來辦理手續的天津分庫是中華遺囑庫在全國范圍內設立的第二座城市分庫。2013年3月21日,由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與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共同發起主辦了“幸福留言中華遺囑庫”公益項目在北京成立。中華遺囑庫管理委員會主任陳凱在接受采訪時介紹:“這個公益項目既不是扶危濟困,也不能打“悲情牌”讓那些企業家掏錢支持,只能靠我們自己踏踏實實地一點點打磨。目前全國已經有5萬多份遺囑入庫保管,服務老人達7萬—8萬人次”。
中國人歷來忌諱談死亡,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需要有一種簡便有效的保障機制讓自己最終得以安生。2017年9月21日,中華遺囑庫江蘇分庫(簡稱江蘇遺囑庫)主任龐華幸介紹說,“江蘇遺囑庫啟用整一年,總共存了近2000份遺囑,其中90%以上的遺囑與房產分配有關。”希望子女在雙親百年后依舊能和睦相處,一碗水端平,這是中國父母樸實的期望,然而,現實卻總難免讓老人難堪、難過。
張龍夫婦在江蘇遺囑庫辦理遺囑手續。澎湃新聞記者 許海峰 圖2017年9月21日,正在辦理遺囑手續的張龍今年64歲,妻子59歲,夫妻倆身體硬朗,獨子,在旁人看來似乎沒有立遺囑的迫切需要,但母親的遭遇觸動了他:長期獨居的母親提出自己年紀大了,要求張龍弟弟過去照顧她。最初一段時間,彼此相安無事,母親遂將名下的一百多萬的房子通過公證的方式過戶給弟弟。然而,雙方二十多年不曾在一起生活,各自的生活方式固化,導致矛盾激化并不斷升級,甚至幾度招致派出所民警上門干預,親情淡薄。而張龍試圖從中調解,也與弟弟產生了不小的誤解。“這其中究竟哪個對哪個不對,已沒有必要去爭它,這是家庭矛盾,說出去也不怎么好聽”,張龍說。
當天立完遺囑的張龍和妻子心情不錯,乘興去夫子廟轉了一圈。他稱立遺囑為“幸福留言”。
在江蘇遺囑庫咨詢的老人。澎湃新聞記者 許海峰 圖“‘防范糾紛’固然是中華遺囑庫這個公益項目的出發點,但實際上它連帶產生的作用絕不僅僅是這一點,還有更多豐富的內涵”。中華遺囑庫管理委員會主任陳凱認為,‘遺囑’或者說‘幸福留言’是對自己的生前事務做一個提前的合理安排,這樣做并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家人,為了維護親情和家庭和諧,最終體現的是對家庭的愛心與責任。該公益項目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推動全社會對家庭理念和風尚的重新認識,建立客觀豁達的生死觀。就此而言,它的意義遠遠大于處理遺產本身。
據了解,目前中華遺囑庫僅為年滿六十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費服務,包含前期遺囑咨詢、遺囑起草、精神評估、錄音錄像、指紋錄入、登記保管等服務內容。繼北京天津廣東江蘇之后,今年11月1日該項目將在上海新設一分支機構。
(文中人物魏惠英和張龍均為化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