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打工人困在OKR里:加劇內卷,考核畸形,KPI之外的新枷鎖
原創 喬雪 Tech星球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 | 喬雪
封面來源 | 視覺中國
盛行于互聯網大廠的OKR,作為一種備受推崇的管理和工作方法,正在起變化。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成果法,誕生于英特爾公司。后來,英特爾出身的投資人杜爾成為谷歌董事會的一員,為谷歌定制了一套完整的OKR評測系統,并手把手地訓練創始人、高管和員工使用。
這套管理和工作方法,伴隨著谷歌從一家搜索引擎公司成為多元化的全球科技巨頭,OKR也被創始人拉里·佩奇也將稱之為谷歌“十倍增長”的秘訣,風靡了硅谷的互聯網公司。
之后,OKR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字節跳動在成立1年左右的2013年,引入了OKR,并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法。而如今,字節擁有6億日活的超級APP抖音,業務觸角遍布短視頻、文娛、電商、金融、本地生活、游戲等多個領域,字節成為國內的科技巨頭,秉持著“勝者為王”的價值觀,字節備受推崇的OKR這套方法,也被眾多互聯網公司廣泛借鑒與效仿。
但是,OKR在一些公司落地和被特色化后,逐漸走樣,有的水土不服,有的甚至成了桎梏,OKR失去了原本的魅力,并沒能幫助這些公司復制出一個谷歌或者字節那樣的神話。
一些公司追流行、趕時髦般推行OKR,為了模仿而模仿,東施效顰的負面效應也顯露出來。如今的OKR制度,不再所向披靡,在有些公司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拖累與負擔,變成了一種異化的工具。
OKR加劇了內卷
覃峰最近入職了一家短視頻互聯網公司,雙月OKR令他感到窒息。
“我之前很喜歡這里的企業文化,認為年輕人就是要有挑戰,也相信著奮斗的價值,但現在覺得一切都變得不合理了。OKR一定要設置得有挑戰性,在和領導對OKR的時候,領導覺得不夠有挑戰性,因為這個原因,OKR來來回回被推翻了好幾版本,現在的這個版本,我覺得是一個高高在上永遠夠不到的O。”
OKR不僅要求個人,還要求和整個團隊的目標(Objectives)達到清晰和協同一致,因此個人的OKR不僅與本人有關,甚至關系到整個團隊的業績和成績。因此,有時候即使在晚上11點,覃峰還要在飛書上被Call和領導、其他團隊成員對OKR。
覃峰認為,OKR本身是有獨特優勢的,“比如在前一家公司,我更習慣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但是現在,因為有了OKR我更愿意參與到同事們的工作中,看看自己能夠有什么支撐,會變得更有參與感,但也正是如此,需要多花幾倍精力應付隨時在線。”
覃峰發現,OKR也在變相加劇了內卷,因為都要變得更有挑戰性,覃峰所在的小組內的“卷王”,會給自己增加超出現實狀況之外的需求,“哪怕這個功能可能團隊里并沒有人能承接,難道還要為了配合他,增加別人的額外工作,給他現學一個嗎?”
但是,因為有了對齊、協同,有挑戰性的這些概念的引導,領導是鼓勵這種行為的,卷王的OKR永遠像一篇小作文一樣的,長的不得了。這被迫使覃峰組內的組員,也開始向這樣的行為靠攏,“把自己的OKR加長、再加長,加工再加工。”
另一位頭部視頻網站的員工牟牟雖然認同OKR要有挑戰性,但時間上卻不允許挑戰發生。“OKR的目標是希望我們創造出有現在以外的產能,此外,還要配合其他部門的需求,這些都需要時間,不能讓我們有超額產出,又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只會變相加重工作量,讓內卷變得更嚴重。”牟牟告訴Tech星球。
很多公司都會為OKR設置明確的時間周期,要對OKR進行結果陳述,進行復盤。這變相又增加了時間和精力成本,剛進這家互聯網公司不到2個月的李恒,平均每月要開3次有關OKR的會,“按職位,我領導開的會將會更多,大概是我的2倍,居家辦公更是嚴重,我的午休,晚飯時間全部被擠進來開會。”李恒告訴Tech星球。
畸形的OKR:KPI之外的變相雙重考核
OKR的第一步,常常都被困在如何制定。
OKR常常被要求要簡潔明了,有的國外科技公司的OKR甚至只有一句話。而在落地國內時卻又各有特色,除了“以長為主”,牟牟告訴Tech星球,他們組長雖然不要求OKR越長越好,但是組長會把他認為好的OKR拿出來和大家分享,還要他們寫心得體會,然后再重寫。
OKR的另一個特性是,要求自下而上,因此員工要發揮主動性,主動發覺自我目標,而現實中,OKR的制定仿佛又成為了一個指派工作。
作為一家游戲公司員工的李婷,也對OKR的引進深感苦惱,為了向更高層領導展示自己小組對新引進OKR制度的重視,去年下半年,半年多的OKR,李婷的領導帶著團隊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才制定并對齊。制定年度OKR則更為夸張,花了將近三個月時間,在第二季度結束之后,領導還要帶領大家調整,“又要花好多時間。”李婷說。
更多員工的OKR來自于自己+1和+2層級管理者的OKR,“就是抄,左抄一點,右抄一點,就湊夠了”,這完全背離了主動性的原則。
另一位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則告訴Tech星球,“領導做的OKR,和我們其實沒有任何關系,我都不道該如何拆分。”
OKR制定之后,下一步是調整修改。
一位來自華為的技術人員也苦于OKR的制定與變動,“對于我們這種搞技術的人來說,其實是制定不出來什么OKR的,更多的時候,我們的需求來自產品,來自業務。很多時候,OKR變成為了制定而制定,必須得有,但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還可以再改,常常是最終的KR和O是不一樣的,變成了一個擺設。但下次還是要再制定。”
另一方面的問題在于,OKR與衡量績效考核的制度并不通用。
因此,OKR中的O,也就是目標的設定要有一定的野心。如果這個目標輕輕松松就完成了,其實代表這個目標并沒有什么挑戰,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OKR的初衷,本是為了激發員工和活力,鼓勵挑戰更有高度的目標,而是否達成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這也常常被認為,與只在意結果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制度相反的。
以谷歌為例,OKR的目標常常無法百分百完成,OKR最佳達成率在60%-70%,所有OKR的平均預期值應該為0.6到0.7,得分過高(1分滿分)意味著目標全部完成或目標設置過于簡單。但得分過低(分數低于0.4)卻并不意味著失敗,而是代表在目標的設定上出現了問題。
OKR有4個主要特征:透明公開、敏捷開放、自下而上,以及目標和評價解耦。原本是希望讓員工更能放下包袱,做一些突破性創新。但事實卻是,OKR仿佛成為了一個新型的績效考核工具。
國內某電商公司的員工小雨告訴Tech星球,制定OKR的時候告訴你,最好定有挑戰的目標,后來執行的時候發現,OKR的目標是一定要完成的,如果完不成,這就變成了公司的一個“把柄”,說是不會和績效掛鉤,其實處處掛鉤。
商剛也有同樣的感受,去年他所在的公司對外宣稱普遍漲薪,但是同時也要求員工制定一個更高的OKR,但年底以OKR沒有完成,而給他績效打得很低,得到的年終獎比上一年還低,這讓商剛很郁悶。
而對那些既有KPI制度,又引進了OKR的公司的員工來說,OKR變成了雙倍考核,“原先還只是按KPI考核,而現在雙月OKR,一年要打6次分,半年一次的績效,疊加上6次的OKR考核,這簡直是分分鐘都吊打打工人”,一位員工吐槽。
另一位之前在外企,最近入職國內某互聯網大廠的程序員城城告訴Tech星球,“之前在一家外企公司做技術,同樣都是OKR系統,但在外企,敏捷開發的核心在于需求固定,而排期可變,整個系統是靈活的,但OKR這套工具被拿來后,變成了除了排期,啥都在變。”
“OKR已經變成了一個笑話,甚至是一個毒瘤”,前述互聯網員工感慨,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上,甚至還有“哪些公司實行OKR,給避避坑”的帖子,“打工人”苦OKR久矣。脈脈上還有員工吐槽,在字節,連外包都要寫OKR。
并非所有公司都適用OKR
從事OKR培訓的人力資源講師高野告訴Tech星球,OKR成了一些公司追流行趕時髦,不得不為之的舉措。
因此,為了更好地將OKR這套制度引入企業,很多人力資源部門會設立相關崗位,或者聘請像高野這樣的培訓師來培訓。據高野介紹,一個周期的培訓費用在幾萬到幾十萬不等。高野告訴Tech星球,很多傳統產業的企業家也很想將OKR引入自己的企業,但是其實大多數并不適用。
他接觸過一個傳統的服裝廠商,在OKR培訓階段,他發現,服裝產業其實比拼的是設計和供應鏈能力,最終應該是以供應鏈能力為落點的,但是該企業的設計團隊和供應鏈團隊無法達成協同,這就導致企業的設計團隊永遠有超額的需求,這種需求落實到供應鏈團隊,卻無法成為真正產生價值的產能,讓大部分的設計資源和成果都被浪費了。
這導致需求和供應鏈一直在撕扯,經常撕逼,而且因為企業更偏傳統,有很多小團體和固疾,很難通過一個簡單的OKR制度就得到改善,在推進OKR的過程中,把老板也搞得精疲力盡,最終不得不用之前的老辦法,造成了很多損耗。
高野認為,一味地追求新的管理方法,是對自己本身組織架構和管理的不自信。而且,OKR遠不是靈丹妙藥,在落地執行層面,更需要一把手能夠徹底貫徹OKR的精髓。
另一方面,OKR的設定能幫助組織或者公司成為一條主線,從最高層到中層,甚至到基層的執行的員工目標一致,工作中協同效率更高。
但現實的實行情況卻并非如此,在很多時候,落地執行起來是為了表面上的協同。
李林所在的一家國企也在去年實行起來了OKR,但是因為各部門之間的小團體眾多,雖然表面上大家都在對齊、協同,其實,更多的功夫用在了如何在大領導面前表現,或者說,表現得自己的KR完成的多好,甚至完成別人的KR,而且這也是被暗暗鼓勵的。
更關鍵的是,引入OKR這套新的管理制度,要一以貫之,更需要一把手有的決心和堅持。谷歌的OKR做了差不多15年才受到關注,字節的OKR是幾乎是從成立之初就引入,至今已經10余年。但是,很多企業引入OKR只有1年甚至更短時間,就想要一個驚人的成果。
現實中,不少企業為了趕上這趟的神奇列車,匆忙地改革推行OKR,急功近利,在短時間內無法見到成果就放棄了,草草收場,只能徒勞無功。
OKR本可以成為公司管理者手中的利劍,刺破管理的窠臼。而如今,在一些公司里卻變形走樣了,畸形執行,加劇內卷,成了打工人心中的刺。
原標題:《打工人困在OKR里:加劇內卷,考核畸形,KPI之外的新枷鎖》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