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家銀行調查高凈值客戶涉稅信息,四大行已啟動調查
建行、工行、農行近日先后在官網發布公告,宣布啟動存量個人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加上此前發布公告的中行,四大國有銀行均已啟動盡職調查。四大行表示,這是根據7月1日正式實施的《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管理辦法》所作的安排。此前還有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發布類似公告。
根據公告,各家銀行將于近期開展存量個人高凈值客戶(截至2017年6月30日金融賬戶加總余額超過100萬美元)盡職調查工作。若其擁有非中國稅收居民身份,且于2017年7月1日前在銀行開立過存款賬戶、銀行卡賬戶、儲蓄國債-憑證式(現金購買)賬戶或其他《管理辦法》要求盡職調查的賬戶,請于2017年12月31日之前配合銀行填寫并簽署相應的稅收居民身份聲明文件。客戶可前往銀行任一營業網點,或者通過銀行官方網站、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公眾號等電子渠道填寫并簽署聲明文件。
對于低凈值客戶(截至2017年6月30日金融賬戶加總余額不超過相當于100萬美元),工行等銀行也公告稱,需要于2018年12月31日之前(含)完成聲明文件的填寫。如未在相應時點之前配合我行完成有關盡職調查,銀行將依據《管理辦法》和相關監管法規規定,根據其已有賬戶信息中的非居民標識信息,對賬戶信息進行報送。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銀行提醒,在進行上述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工作過程中,不會以任何理由要求客戶提供賬戶密碼、支付密碼、網銀登錄密碼、手機銀行登錄密碼、短信驗證碼等信息,請客戶注意保護相關信息,防止信息泄露造成資金損失。
監管部門人士表示,《管理辦法》對社會公眾影響較小。從2017年7月1日起,個人和機構在金融機構新開立賬戶,包括在商業銀行開立存款賬戶、在保險公司購買商業保險,需按照金融機構要求在開戶申請書或額外的聲明文件里聲明其稅收居民身份。由于在我國境內金融機構開立賬戶的個人和機構絕大部分為中國稅收居民,填寫聲明文件時僅需勾選“中國稅收居民”即可,開戶體驗影響不大。如果前期已經開立了賬戶,2017年7月1日之后在同一金融機構開立新賬戶時,大部分情況下無需進行稅收居民身份聲明,其稅收居民身份由金融機構根據留存資料來確認。
賬戶持有人為中國稅收居民個人的,金融機構不會收集和報送相關賬戶信息,也不會交換給其他國家(地區)。賬戶持有人同時構成中國稅收居民和其他國家(地區)稅收居民的,其中國境內的賬戶信息將會交換給相應稅收居民國(地區)的稅務當局,其境外的賬戶信息交換給國家稅務總局。
相關新聞
銀監會嚴查消費貸款進樓市
日前,銀監會審慎規制局局長肖遠企在“今年以來銀行業運行及監管情況”通報會上強調,嚴查挪用消費貸款資金,防范房地產泡沫風險。
9月以來,包括北京、江蘇、廣東、浙江、江西等多地監管部門下發通知,對轄內金融機構開展專項檢查,要求機構嚴查個人消費貸款違規流入樓市的情況。
9月初,北京銀監局和央行營業管理部發布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個人經營性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開展自查工作,重點檢查“房抵貸”等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情況。本次自查業務范圍包括個人消費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以及信用卡透支。
隨后江蘇要求,各商業銀行在非住房消費貸款用途審查上,要謹慎發放長期、大額、不指明用途的消費貸款、嚴禁發放用于購房首付款或償還首付借貸資金的個人消費貸款。對于無法查實首付款來源的客戶,要求借款人提供未使用商業性借款資金充當首付款的書面誠信保證,經查實誠信保證不實的,將計入征信不良記錄。
9月15日,深圳發文明確要求,除個人住房貸款、汽車貸款、助學貸款以外的其他個人消費貸款(包括房商通、抵質押額度貸款等),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5年;不得以未解除抵押的房產抵押(二次抵押)發放個人消費貸款。
肖遠企對此表示,消費貸款的資金用途只能用于個人消費,比如旅游、教育、裝修等。如果資金被挪作他用,進入房地產或者其他方面,就是違規。
肖遠企強調,個人消費貸款是銀行很重要的業務。雖然鼓勵銀行發展消費金融,但必須要按照相關的規定規范運作。同時,銀行在發放貸款的時候,一定要全面真實的評估借款人的償還能力,不能過度推高居民的債務杠桿率,更不能助長某些領域,尤其是房地產領域的泡沫。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部分銀行對信用卡在房地產類商戶消費時進行了額度限制。日前平安銀行發布公告,為滿足監管要求,近期對部分商戶類型的交易進行風險管控。公告稱,該行信用卡在境內房地產類商戶進行交易時,單月人民幣交易金額不可超過3萬元,全年累計不可超過10萬元。境外不可進行房地產類交易。 (原題為《多家銀行調查高凈值客戶涉稅信息:截至6月30日金融賬戶加總余額超100萬美元的均在調查范圍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