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祠堂、戲臺、古村落,一次寧海訪古
心匠
“ 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 ”
現存《徐霞客游記》開篇的第一句,談到的第一座城即是今天寧波最南端的寧海縣。歷史上它長期屬于臺州府,直到建國以后才劃歸寧波。寧海人的祖先基本上都是寧紹臺溫人,在唐宋年間陸續遷居至此。其文化是北部的寧波,西部的古剡,南部的臺州等多種類型文化的交鋒的結果。四明山脈和天臺山脈在這里交匯,西部高山為屏,東部低矮丘陵綿延至東海邊。山的閉塞和海的廣袤造就了寧海人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情,同時也影響了古建筑。
之所以去寧海,是因為寧海頗具特色的祠堂廟宇中的古戲臺。2006年,其中的十座被確立為全國文保單位。所以祠堂和廟宇是我本次寧海訪古建筑的重點。在這過程中,順帶看了寧海老城,以及祠堂廟宇周圍的村落,橋梁。
寧海城關鎮縣城
兩山對峙,大溪南環。寧海縣城在歷史上是一個沿著南部大溪扁長展開的城市。其最主要的街道是連接東西城門的東大街和西大街。現在的寧海老城幾乎已被破壞殆盡,幸好還有幾座孤零的建筑可看。現存的最佳老建筑當屬非常完整的寧海城隍廟。除了完整性以外,這座城隍廟區別于一般城隍廟的特點是入口是從東邊側進,轉軸線進入中軸。其次是戲臺宏偉,是寧海單藻井古戲臺的代表。在布局上,戲臺并不正對大殿,而是正對泛軒,軒下亦有藻井。
城關城隍廟戲臺 本文均為 心匠 圖與城隍廟相距不遠處,是寧海現存最有特色的民國洋房建筑--顧宅。在那個文化激烈碰撞的時代,它誕生的建筑形式自由而灑脫。顧宅外洋內中,不可思議的風格結合讓人驚嘆。城隍廟周邊還有寧海劇院、天主堂和柔石故居。
城南大溪,水流清澈,沙石見底,可觀日落。大溪上有疊弧形水壩,只在兩端留出水口,型制獨特,為眾壩所不及。大溪轉折處有躍龍山,其上有八十年代重建的風水塔。
深甽鎮
深甽鎮掩藏在寧海城之西北大山中,可能是寧海古村落最多的鄉鎮。若論現存古村落最佳者,當首推龍宮村。此村兼有四溪合流的氣韻,獅象對峙的山形。古木交柯,溪流疊臺,潭瀑相交,恍若仙宮。
龍是貫穿整個村落的主題。這里仍存有三廟宇兩祠堂一書院一古寺,再加上民居,古代村落中應有的功能體系保存完備。祠堂戲臺是單臺造型,但也是精雕細刻。離龍宮村相距不遠的馬岙村有俞氏宗祠,我去時鎖著門,討要鑰匙被拒絕了,所以沒能看成。
另一個山頭下是清潭村,民居幾已頹敗,這里最大的看點是雙枝廟和紫金石塔。前者臨溪而立,橋廟相依的造型令人難以忘懷。石疊雙拱橋偏于廟的一側,未查其名亦不知其歷史,只覺其形其意也是橋梁中的佼佼者。雙枝廟就單體建筑來說,華麗高古勝過龍宮村任何一個廟宇祠堂,它也有一個典型的單藻井戲臺。另有紫金石塔狀如螺螄,盤繞于村口溪流中,在傳說中,是清潭村周邊山脈九龍戲珠格局中的珠子。
清潭雙枝廟戲臺又一個山頭是大蔡村,溪流穿村而過,祠堂也是臨溪而立,戲臺是雙聯藻井。然而依然在此吃了閉門羹。沿公路往深甽方向走約2公里左右,就能看到一個沿溪排開的線型村落,其背后高山如屏,極有氣勢。此村即是梁坑村。它本不在我的計劃范圍內,只是當時坐車路過,為村子祠堂的氣勢所吸引。
這是一個側進的祠堂,背靠大山,面向峰巒,前面是一個非常大的廣場,有一株碩大的銀杏。廣場外是溪流。好的建筑自帶逼人的氣場,這個祠堂即是如此。我去時,村民正在打銀杏。祠堂內戲臺藻井十分有古意,它是一個半藻井。村中的宅子,基本都面溪而立,有長屋,也有三合院。
西店鎮梅林鎮
西店鎮石家村有一座擁有三連貫藻井的戲臺“崇興廟”,寧海另外兩處也有此種類型的戲臺,分別是岙胡村祠堂和西店樟樹村祠堂。此類戲臺下三個藻井,各自不同。彩畫雕刻皆為佳作。它們都是在單藻井戲臺的基礎上增加了觀眾廳的部分。一個戲臺空間再加上兩個觀眾廳空間是這類戲臺的特色之處。
古時,演戲最重要的是給神或祖先看的,所以在最佳視線的位置,沒有為觀眾留下遮風擋雨的空間。寧海戲臺型制的變革大概在清末民國年間,獨特的時代造就了寧海戲臺獨特的空間形式。可以說,它是神本要素的削弱,人本精神的進步。
石家村崇興廟藻井茶院鄉
茶院鄉的柘浦街村最出名的當是寧海唯一的街心戲臺。戲臺夾在兩棟現代的民宅之間,隔路面朝關帝廟,然略遺憾的是,除了一對石柱,其屋頂都是重新修筑的。此村的祠堂是工字殿式,戲臺沒有藻井。中間縱向的一豎,是抬梁結構,排架一路排到大殿前。我覺得這種工字殿模式是三聯貫藻井戲臺發展的簡化版。從戲臺部分梁架的彩畫判斷這種型制也應是晚清民國年間留存下來的。柘鋪的露亭雖然十分小巧,但其山墻形式十分靈動。
在回寧海城的公交車上,路過廟嶺村時我忽然看到了一座路旁的祠堂。于是便下車參觀,祠堂戲臺倒塌了,木匠們正在進行翻修。問了木匠才得知,這座王氏祠堂是90年代建造的,平面型制與柘鋪街的一致。廟嶺村共有三座祠堂,多座廟宇。所有的祠堂和較大型的廟宇如秀山廟,白鶴廟都采用工字殿型制。
村里的王師傅監管王氏祠堂的重修,見我對古跡的熱愛,就騎電瓶車帶我看完村中幾乎所有的古跡。除了上述祠堂和廟宇,矗立在田野邊的小巧水口廟,小河中的長溪橋和大溪中的鎮寧橋都值得一看。王師傅詳細地講解了廟嶺村的前世今生。他認為廟嶺最大的古跡是海塘,只可惜前些年破壞了,目前只留下殘跡而已。而村中的廟宇祠堂其實并非古物,基本都是在八九十年代重建的。雖然這些廟宇祠堂都不算古老,但我覺得其中的王氏祠堂、秀山廟、白鶴廟仍然頗有意思。
一市鎮
若有人問我此行最喜歡的建筑是哪一個,我一定會說那是一市鎮箬岙村的鎮寧神祠。它貌狀高古,建筑與景觀融一,小巧秀麗,背依古樟,面朝山巒,其前水塘環圍。諾岙村可以順帶一看,其建筑特征也是石木相接。村中祠堂新翻修過,彩畫較為拙劣,但整體仍可一睹。村中的民居可能最有特色的是在二層設有美人靠的小姐樓。在主體建筑之外,尚建有望山的小樓。
箬岙鎮寧神祠與一市鎮2公里左右的里岙村,有南一臺。所謂南一臺即是寧海城以南最好的戲臺,當地視為寧海一絕。它在里岙祠堂之中,去年修復時,中央電視臺專門拍攝記錄。我到達之時,戲臺藻井已修完,但其屋頂和兩側的看樓仍未完工,甚至連腳手架都未拆除。相比戲臺而言,更吸引我的是這座祠堂的大殿。它采用的是中間大兩頭小的梭形柱,頗有宋意。
東岙村可能是一市鎮最有歷史故事的村落,古稱東洲。歷史上,它有優良的港口,美麗的海灣。民國年間,這座村甚至有打造另一個繁華上海的野心與夢想。這便是三門灣開發計劃,只是因為國民黨潰敗而最后胎死腹中。東岙村是王、林、陳、褚四大姓集聚的大型團形村落。每一姓都有祠堂。其中王氏祠堂最值得一看。它的戲臺藻井比較特殊,是一個內置的軒頂,而大殿同樣采用頗有宋意的梭形柱。櫧氏祠堂大殿也保有古意,其它兩姓祠堂卻已經是完全重建,也沒有什么看點的當代建筑了。村南的東洲廟已有1500年歷史,雖然它是90年代重建的,但仍值得一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