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獨家|回訪留守兒童籃球隊:只希望籃球能給她們一條出路
涼亭坳和北京的距離大約1730多公里,一個是湖南的省級貧困鄉,一個是中國的首都。但現在,籃球成了它們之間重要的交集。
2017年,清華大學,籃球拍打著地面,球鞋在橡膠球場上磨得滋滋作響,教練和球員在不停地相互呼喊。
30歲的張瓊瓊教練和他的那支留守兒童女子籃球隊,正是這首“籃球交響曲”中的一份子。為了備戰這場在清華舉行的國際青少年籃球聯盟CPBA第29屆全國“苗苗杯”小籃球賽,他們已經在湖南懷化的大山里準備了幾個月時間。
比賽名次,并不是張瓊瓊帶著13名女生千里迢迢來到北京的唯一目的。
張瓊瓊曾經帶領第一批隊員在這項比賽里打入八強,引來眾多關注,“我也希望更多人能關心孩子,對現狀有一些幫助。”
涼亭坳留守兒童籃球隊。孩子們把自己練哭了
對于張瓊瓊來說,上世紀80年代創立的“苗苗杯”青少年籃球賽并不陌生。2015年,他就帶著懷化涼亭坳小學的第一屆留守女童籃球隊在武漢打入八強,名聲鵲起。
“我們不會每一年都參加這個比賽,一來經費不夠,二來第八名應該也到頂了,很難再取得突破。”一年前,張瓊瓊教練就曾放棄了帶隊繼續參賽。
他給出的理由很直接,現在的球員能力沒有第一屆那么強,更重要的是,他們要籌集到比賽的經費著實不易。
有一些長期在外地打工的父母不了解球隊的情況,而孩子們身邊的爺爺奶奶,大部分也很難一次性拿出幾百元錢。
依靠籃球走出大山,比想象中要困難得多。
事實上,今年夏天的第29屆“苗苗杯”原本也沒有被張瓊瓊寫進那個記滿了各種球員信息、家庭情況和比賽安排的日記本里。但是學校的夏永賢校長卻比他更加執著。
“你把小球員們練好,錢的事情我來解決。”張瓊瓊依然記得是夏校長一再鼓勵他,才堅定了自己帶隊參賽的信念。
張瓊瓊在比賽中指導隊員。其實在大抵四年前,當張瓊瓊老師以特崗教師的身份初到涼亭坳小學時,他要組建一支籃球隊的想法,并沒有從一開始就得到夏校長的支持。畢竟,那兩片鄉籃球場曾經最大的作用就是給鄉民用來曬稻谷。
但隨著這支留守女童籃球隊的成長,以及她們給家長在思想上帶來的些許改變,夏校長如今已經是這支球隊最堅定的擁躉之一。
夏天的大部分時間,夏校長就這樣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往返于懷化市區和涼亭坳學校。經過幾番努力,涼亭坳鄉政府撥出6000元,懷化市鶴城區的文體新局撥出了20000元作為球隊路費,而鶴城區教育局也答應解決剩余的開銷。
另一邊,張瓊瓊和這群大山里的女孩子一刻都沒有停歇。一周至少四次,每天6個小時,孩子們的暑假就這樣在球場上度過。
涼亭坳的夏天并不像地名那么涼快,最高溫的時候可以達到38度。
“孩子們其實挺苦的,她們在高溫下反復上籃和跑圈,有時候把自己都練哭了。”表面上是“黑臉”教練,其實張瓊瓊很心疼這些孩子,“但是她們都堅持下來了,籃球教給了她們堅守。”
孩子們互相鼓勵加油。球場上的不服與尊重
當那趟從湖南懷化到北京西站的K268次列車到站后,已經在車上熬了接近28個小時的孩子們迅速下車,一臉興奮地四處張望。
對于球隊里的大部分女孩來說,懷化以外的地方,都是屬于“只在手機和電視里看過”。
穿行在陌生的北京城里,隊員們會相互嬉鬧,引來旁人側目。而這時,張瓊瓊就會立刻一臉嚴肅地“提醒”她們,“不要太興奮,你們是來打比賽的,把力全用在球場上……不要讓大城市的人感覺你們那么沒見識。”
從踏上征途開始,張瓊瓊的心理其實就很復雜——一方面,這支留守女童球隊被分在了所謂的“死亡之組”,同組既有衛冕冠軍博才陽光,還有連續幾屆的四強重慶渝北。在得到了區縣和市里的資助后,球隊多少需要帶回一些成績;
但另一方面,張瓊瓊也很興奮,因為這絕對是一次檢驗球隊實力的好機會。
這幾年,在懷化市甚至是湖南省,同年齡段的小學女籃隊伍中,已經找不到幾支可以和涼亭坳留守女籃抗衡的球隊了。當年那場“76比0”的比賽,至今還在不少人口中津津樂道。
“我不希望這些孩子只活在以前的成績里,她們要靠自己的努力打出屬于自己的成績。”這些話,張瓊瓊并沒有在賽前告訴隊員們,他怕給孩子們太多壓力,直到比賽開始,他才意識到,有些擔憂,可能是“多余”了。
張瓊瓊的戰術本。50比19,首戰對戰衛冕冠軍,涼亭坳的女籃隊員們輕松地戰勝了對手。快攻上籃、中距離投籃甚至還有三分遠投……甚至連一旁觀戰的其他球隊教練都不禁感嘆,“這些孩子練得真不錯。”
第二場比賽,她們遇到了去年的四強重慶渝北。面對著個子高出一頭、技術水平也毫不遜色的對手,涼亭坳堅持了接近三節,最終,還是輸了。
“這樣的比賽一年只有一次啊,為什么,為什么你們不能打好一點,為什么?”一位隊員不服氣地抱怨著,哭得梨花帶雨。
而球隊里的隊長羅婷婷走上前,拍拍她的隊友,“加油,加油,后面的比賽我們好好打。”
張瓊瓊在一旁并沒有多說什么,只是把隊員們集中在一起,圍成了一個圈,相互鼓著勁。然后,她們帶著哭腫的雙眼祝賀了對手,并且遞上了自己親手寫的明信片:
“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希望永遠能開心地奔跑在籃球場上”……
“這些都是她們自己寫的話,照片是她們自己以前比賽的照片。”張瓊瓊自己說,這樣的一場失利可以讓孩子們更加了解籃球,接受競技體育的失敗,也學會尊重對手。
事實上,這是涼亭坳留守女童籃球隊在北京唯一的一場失利,在隨后的5-8名排位賽中,她們一路過關斬將——比賽成績第五名,綜合考核成績第三名。
她們又一次驚艷了籃球圈。
孩子們在球場自拍。靠自己,好好生活
7天的賽程很快結束,小隊員們也等來了“最開心”的時光,那就是比賽之余逛一逛北京城。
張瓊瓊曾問過這群隊員們,想不想去歡樂谷玩,但這群孩子們自己討論了之后,覺得歡樂谷的門票實在太貴,最終選擇了北京動物園。
“去動物園已經很有意思,如果不是因為來打比賽,我可能就去爸爸媽媽打工的城市待一段,他們很忙,我也沒有時間去玩。”
馬上要升上六年級的蔣慧霞并不是第一次來到北京,她之所能有好幾次感受京城文化的機會,都是因為籃球。
籃球,確實幫助留守女童們走出了大山。
不過,在張瓊瓊教練和夏永賢校長看來,這只是第一步。“籃球確實在改變一些家長的觀念,他們開始支持我們的球隊。”
夏校長坦言,涼亭坳中心完小的留守兒童比例在逐年下降,可是就籃球隊而言,留守兒童仍然占據60%左右。
這次張瓊瓊帶到北京的隊員中,隊長羅婷婷是表現最搶眼的一位。在隊友口中,她是球隊的“大王”;在賽場上,她是所有對手盯防的頭號目標。
只要和隊友們聊到籃球,她總是樂呵呵地說個不停,但是如果提起她的父母,她卻會一時語塞,“我不記得他們出去打工多久了”。
來到大賽,隊員們還有些局促。羅婷婷家里的小房間里,只擺著兩張床,還有一臺二手的17英寸的彩色電視機。她和弟弟妹妹與爺爺奶奶就住在那里。
“爸爸媽媽有的時候一年回來兩次,有的時候兩三年才回來一次。”羅婷婷對于父母的記憶有些模糊,而說到“家”這個概念,她在這個年紀給出的描述就是,“幫爺爺奶奶干些家務活,陪弟弟妹妹玩耍。”
就如張瓊瓊教練這四年來在涼亭坳堅守所總結的感受,“籃球讓孩子們在球場上得到尊重,找到了自信,學會去努力求勝,但是在場下,家里的情況依然還是這樣。”
涼亭坳也曾經組建過一支男籃,球隊主力之一小包(化名)因為籃球特長去了城里的中學,后來又因為長久以來的壞習慣在學校打架被開除。
如今,小包已經不上學了,出去打工的他有一次回到涼亭坳,坐在場邊靜靜看著張瓊瓊訓練女隊。
訓練結束后,他給張瓊瓊買了瓶水,兩個人笑著聊天。
“不是每個人都能走打球這條路,但孩子們通過籃球變得重情重義,可以靠自己好好生活,那就足夠了。”張瓊瓊說。
張瓊瓊帶隊員們吃漢堡。張瓊瓊的決定與坦誠
2015年全國八強、2017年全國總成績第三名……涼亭坳留守女童籃球隊一次次將正能量和改變現狀的希望從球場上散播開來。
可惜,對于未來,連張瓊瓊自己都沒有明確的目標。
“未來會怎么樣?我還能在涼亭坳待多久?我真的不知道。”張瓊瓊還是像一年前那樣坦承。
他曾答應過夏校長,三年任期內留在涼亭坳,而在期滿之后,其實有很多優秀的學校和訓練機構決定“挖他”去當教練,但張瓊瓊還是留下來了。
更多的迷茫卻來自場外。
名氣越來越大,張瓊瓊和他的這支留守女童籃球隊也不停地出現在各種新聞報道和真人秀節目之中,她們甚至和馬布里一起打球,球隊里的李蕓還嘗試當了一次空姐。
原本待在大山里不諳世事的孩子,突然成了“網紅”,反而讓張瓊瓊擔心她們會變得浮躁,甚至脫離了籃球帶給她們原本的精神。所以,張瓊瓊找來了湖南省最強的雅禮中學,讓這支曾經的全國冠軍球隊“教育”了這群曾在一段時間把自己稱為“過氣網紅”的小球員們。
那場比賽,涼亭坳的球員在大部分時間里連球都運不過半場,最后的比分定格在了100比24,其中有22分都是羅婷婷一人得到的。
“這也算是打出了一個76比0。”張瓊瓊經常拿這個比分告誡隊員,“我就是想告訴她們,在籃球場上她們還差得很遠,不要以為贏了幾場球,就改變了。”
涼亭坳,孩子們的寢室。生活要的是出路
除了小球員們在成長中的心態問題,最大的困擾,其實還是這群孩子的出路以及球隊的未來。
在“苗苗杯”結束之后,張瓊瓊教練和夏校長接到通知,六年級畢業的李蕓、張娟和楊楓可能因為收緊特長生的關系,無法進入懷化市區里的初中。
孩子們的家長著急了,一邊跑到涼亭坳小學里抱怨“打籃球最后還是沒出路”,一邊打算直接帶這些孩子出去打工。
幸運的是,經過夏校長和鶴城區教育局張致才局長的討論,最后解決了這一批球員的讀書問題,同時也化解了球隊其他球員暫時的擔憂。
“至少現在球隊里的其他球員愿意繼續留下來打球了。”張瓊瓊說。
球隊遇到的問題遠不止這些,學校要招收更多的老師,原本球員們住的宿舍可能要留給新來的老師,而隊員們的住宿又成了一個難題。
還有學生的裝備開支,如今30多人的“巨大”支出,已經不是張瓊瓊兩三千元的工資和每小時15元的籃球課補貼可以“自掏腰包”承擔的……
在離開北京前,張瓊瓊教練告訴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涼亭坳小學也和北京的文化公司還有地方一些衛視在協商,有一些公司愿意出錢買球隊的故事版權。
“這樣也算是幫助球隊找到穩定的費用,不用像捐助這樣‘靠天吃飯’。”
張瓊瓊說,對于這些孩子,出路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只是希望籃球能給她們提供一條自己的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